民国军阀张勋为什么敢逆潮流复辟清廷?

小诸葛谈史




当时民主主义思潮已经在中国掀起了惊涛骇浪,清朝退出政治舞台已是势不可挡,况且又发生过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的事,已经说明帝制在中国没有继续存在的可能性了,可是,张勋为什么仍然执意冒天下之大不韪为溥仪复辟呢?

张勋复辟既是对清朝的“忠”,更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权势与利益。


张勋:君臣之义不能忘。

张勋的地位是他自己争来的,他是个孤儿,为了生活而参军,因为在中法战争中取得了不错的战功,被破格提拔为参将。在甲午战争发生以后,张勋又被调到东北,后来袁世凯被清朝派到天津小站练兵,张勋则又成了袁世凯系的人。从一介孤儿到封疆大臣,清政府给了张勋很多,张勋对清朝也有很深的感情。

辛亥革命导致清朝政府下台,袁世凯则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是革命势力给予袁世凯推翻清王朝以后的回报和承诺。在清帝溥仪颁布逊位诏书以后,袁世凯曾经派人去江苏试探张勋对此事的态度,张勋便说:“袁公您对我的知遇之恩我不会辜负,清朝与我的君臣之义我也不敢忘,如果您不辜负清朝,我又怎敢辜负您?”张勋这话很明显是在讽刺袁世凯背叛了清王朝,可是因为张勋手里没有多少兵权,因此只能唇舌相讽,只能眼睁睁看着袁世凯将溥仪赶下台,什么也做不了,相信当时的张勋是很无奈的。

1916年袁世凯病亡后,黎元洪继任总统,手掌军权的段祺瑞却只是国务总理,段当然不服气,后来双方的矛盾便越来越深。1917年黎和段的矛盾终于因为是否对德宣战而彻底爆发,最终黎元洪罢免段祺瑞的国务总理职位,段则领着他的势力宣布独立,冯国璋对此作壁上观。黎元洪迫不得已之下只好让张勋来北京助威,当然说得好听点叫“调解”。谁知道,张勋道北京后连夜跑到紫禁城将惊愕的少年溥仪供上了皇位,较溥仪更为惊愕的则是黎元洪,我让你张勋入京调解,你怎么跑去拜溥仪了?黎元洪拍着大腿直呼,被张勋给骗了!

因为“君臣之义不能忘”,于是张勋复辟了。



复辟之利:主少国疑,大臣当掌国政。

张勋领着5000辫子军突然闯入紫禁城,然后跪在溥仪面前请求溥仪赶紧复辟。当时的溥仪只有12岁,溥仪吓得左看看右瞧瞧,最后还是茫然地被人推上了皇位,张勋更让人颁布诏谕说溥仪为了国事“日夜祷天,徬徨饮泣”,12岁的小学生溥仪懂什么?然后又说“共和解体,补救已穷”,“人心思旧,合词奏请复辟,以拯生灵”,为复辟创造说辞。那么,张勋复辟真的只是出于对清王朝的愚忠吗?当然不是。

张勋复辟后,让自己当了内阁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跟随他一起复辟的清朝遗臣也被封了官,甚至上了张勋的当的黎元洪也被封了一等公,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再看张勋给自己的官职,内阁议政大臣可以说是宰相,直隶总督是清朝时期最有权势的封疆大臣,北洋大臣则是晚清时期最炙手可热的官位,李鸿章、袁世凯他们谁不是在这个位置上走上了人生巅峰?12岁的小皇帝只能是摆设,谁说了算,不正是有拥戴之功的张勋吗?如果张勋复辟成功,张勋将会得到什么已经不言而喻了。

因此,张勋的复辟既有出于对于清朝的愚忠,当然,更少不了是为了他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人在绝大多数时候皆是趋利的,要么是功要么是名要么是利,如果没有任何好处的话,在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我想几乎不有人会去做这件事。


史不知味


张勋不是唯一图谋复辟的,清亡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遗老遗少经常勾结外国势力或者制造舆论,企图复辟大清,这些上蹿下跳的复辟分子,大多数都是前清皇族,终没成气候变化。



相比之下,真正把复辟这事落到实处的,竟是汉人张勋,张勋他一不是满洲亲贵,二不是包衣奴才,而且自己以前的家庭也算是被帝制王朝压迫的一员,他靠自身努力一路打拼成为割据一方的枭雄,最终还以大清王朝的孝子贤孙之形象传于世,着实令人惊奇。


张勋如此为清朝卖命,源于他的忠,因为他今天所得一切是清政府给予的,他得感恩,他不做那些虚的,或者藏着掖着,他命自己的部队留着辫子,表达对清王朝的忠心。

他这种虽然是愚忠,但得到了很多人的敬意,他死后,不管是他的敌人还是朋友都送来了挽联,其中欧阳武评:戴发效孤忠,无言不仇,无德不报;丹心照千古,其生也荣,其死夜哀。




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我不知何者树德,何者立威,只缘余孽未清,奋戟重来,稍尽军人本职;古亦有生而铸金,生而刻石,自揣美名难副,登堂强醉,多渐父老深情。”这可能是他为什么为清室复辟卖力的原因吧!


司马长史


引言:

1917年的6月,此时距离清王朝覆灭已经过去了五年时光,但紫禁城内,依然保持着清朝那一套,仿佛隔绝于整个世界。那天,废帝溥仪正在吃饭,突然,老师陈宝琛,郑孝胥等人急慌慌的走了进来,一进来,扑通跪在了地上,嘴里大呼:“苍天有眼,苍天有眼呐!天不绝我大清啊!”溥仪一脸的疑惑,陈宝琛说道:“皇上,长江巡阅使张勋将军特来拥护皇上恢复大清祖业!”陈宝琛说的眼泪横流,溥仪一听,手中的筷子瞬间滑落,掉在了地上。“这是真的吗?民国,民国那边会同意吗?”溥仪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皇上,这是天命所归,张勋将军如今是十三省督军总盟主,现在天下归心大清啊!”陈宝琛慌忙的像溥仪解释道。

7月1号,在张勋的主导下,以张勋,康有为,王士珍等人为首的复辟势力在养心殿拥护溥仪第二次登上了帝位。随后,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12天后,溥仪黯然再次退位。这场复辟闹剧像流星一般划过。



少年溥仪

在中国所有有识之士都拥护共和的时代,张勋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拥护清帝复辟?他为何有这样的底气?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大清王朝的死忠

今天,我们有些人追星,有些人追球队,凡此种种,我们都说自己是某某的死忠。而张勋,就是大清王朝的死忠。即使到了民国时期,他也一直忠于大清王朝。

“辫子帅”张勋剧照

张勋原本是一个普通的下级军官,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张勋前来投奔,随后一路平步青云,到宣统年间,张勋已经做到两江总督兼江苏巡抚。没两年,清朝覆灭,张勋为了表示对大清王朝的忠心,誓死不剪辫子,也不允许手下将士剪辫子。因此,在当时人们称呼张勋为“辫子帅”,称他手下的将士为“辫子军”。这些人的行为,实际上就是清王朝复辟的急先锋。

二.府院之争一嘴毛

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去世后,黎元洪成了大总统,段祺瑞成了国务院总理,但实际权力掌握在段祺瑞手中。此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这二人因为是否对德宣战产生分歧。为了增强各自的实力,这两人都想拉拢实力不俗的张勋,来干掉对方,但是,正当这两位狗咬狗一嘴毛时,张勋却另有一番打算。

府院之争的核心人物——黎元洪与段祺瑞


同年,张勋在徐州召开军事会议,拉拢其他地方军阀势力,为清帝复辟积攒力量,竟成了十三省督军总盟主。1917年五月,此时的黎元洪与段祺瑞二人已经闹到不可开交的地步了,张勋趁机率军北上,并乘势提出“非复辟不可”的主张,黎元洪被迫下野,张勋控制了北京,并通过满清遗老遗少告知溥仪复辟消息,也就是我们开头的那一幕。

三.是非成败转头空

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正当张勋志得意满的时候,实际上,他已经陷入了一场阴谋之中,而这场阴谋的幕后主使,就是他北洋的兄弟——段祺瑞。在张勋复辟,并赶走黎元洪之后,段祺瑞的目的已经达到,此时,南方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了“护法运动”并声势日大,段祺瑞趁机组织“讨逆军”,挥师进京,与张勋作战。

“护法运动”示意图

7月12日,张勋的五千辫子军在北京城被段祺瑞击溃,张勋也被迫逃到荷兰使馆去了,一场可笑的复辟闹剧在全国人民的声讨声中草草落幕。复辟失败后,张勋远离官场,专心实业,再不问政事,一直到1923年因病逝世。

结语:

张勋一生都是大清王朝的忠实有狗,一直在为清王朝而努力,当他发现机会时,他试图用自己的能力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实际上这种行为是历史的倒退。他妄图通过调解“府院之争”来进行复辟美梦,却没想到自己也是别人利用的一颗棋子,可悲,可叹啊!


相城历史小学生


说起张勋复辟那段历史,很多人大惑不解:中国那么多军阀,都曾深受“皇恩”,为什么唯独张勋对大清死心塌地、念念不忘的让溥仪复辟?而且张勋手下不过两三万人,怎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开历史倒车呢?

这要从张勋的性格和经历说起。


张勋是个苦孩子,从小父母双亡,爷爷把他抚养大。爷爷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一直给他讲关羽、岳飞、杨家将的故事。近朱者赤,张勋在爷爷身边耳濡目染,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忠臣,至于满清什么货色,江山是怎么来的,都不重要了。因为在当时的张勋心中,满清就是标准的正统,统治自己就是天经地义的。连李鸿章、曾国藩这些饱读诗书的人都死心塌地为满清效忠,何况张勋一个大老粗呢?

张勋参军后,因为打仗不怕死而多次得到提拔,后来被袁世凯收入门下。这时候的张勋,对满清还没有太深的感情,也没有机会直接为他们效忠。但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勋沐浴到了皇恩,一生的命运和满清政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仓皇出逃。清政府跟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才敢回家。袁世凯为了巴结主子,派部下张勋带兵去接驾。张勋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跟慈禧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张勋办事把稳,在慈禧西行的路上,张勋一路步行跟随,谨慎异常。每天昼夜轮班都亲自安排,保卫工作做的非常妥当。因此慈禧对这个看起来老实巴交的大老粗非常喜欢。晚年的慈禧心态比较平和,还经常跟张勋打趣拉拉家常,常有赏赐,还把他介绍给荣禄和恭亲王。张勋作为一个百姓家的苦出身,哪想到能享受如此恩宠,对慈禧更加死心塌地。后来慈禧死时,满朝文武属张勋哭的伤心。

靠着慈禧提拔,张勋从皇帝护卫平步青云,一直做到了提督。

就在此时,辛亥革命爆发,张勋虽然极力抵抗革命党,却扭转不了天下大势。满清皇帝退位,张勋心里那个痛,跟死了爹娘一样。为了表示对清朝的忠心,他的部队都留着一条大辫子。人称“辫帅”。

张勋时刻不忘为满清尽忠,时刻想让宣统复辟。但张勋自己的军队只有两万五千人,跟奉系、皖系军阀的实力相比,简直是天地之差,他哪里来的胆子,敢搞复辟呢?

中国有个成语叫利令智昏,意思是说,当一个人眼里只有利益的时候,智商就会降到零,对周围存在的一切风险视而不见。

张勋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搞复辟,则是忠令智昏,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

首先,张勋居然觉得人民还是怀念满清、拥护帝制的。


张勋在徐州的时候,经常去民间访贫问苦,搞民意调查。好多人对满清皇帝退位后的军阀混战、战火不断,生灵涂炭不满,怀念那时候的安定生活。

老百姓不知道一个制度取代另一种制度,就像孕妇生孩子那样,要经过阵痛,要付出代价,甚至会出现反复。

尤其是广大农村,一些老学究们思想顽固守旧,觉得共和是怪物,不符合国情,还是帝制好,满清好。甚至在偏远的乡下,还有人留着大辫子,确信满清能卷土重来。

张勋只看到了部分愚昧的国人怀念帝制,不愿意正视有学问、有见地,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对帝制深恶痛绝,而后面这些人才是中国的主流,中国命运的主宰。

其次,段祺瑞等军阀迷惑了张勋,利用了张勋。

当时总理段祺瑞和总统黎元洪正在闹“府院之争”,双方矛盾非常激烈,段祺瑞不买黎元洪这个总统的账,想取而代之。黎元洪也对这个不听话的军阀恨之入骨,想收拾他。


段祺瑞正需要一个借口,杀入北京把黎元洪赶下台。张勋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家伙提出要让宣统皇帝复辟,不是正好给了段祺瑞一箭双雕、名利双收的借口吗?

张勋也不是傻子,他看到段祺瑞跟黎元洪相争,觉得有机可乘,作为全国13省的盟主,只要登高一呼,大家一定会群起响应。因为他觉得大家跟自己一样深受皇恩,一定也支持宣统复辟。而且让满清皇帝复辟,是人心所向。

接下来,张勋把各省的实权人物召集到一块,试探着提出了复辟的打算,大家各怀鬼胎,竟然没有一个人反对,都想让这个傻子出头。你说,张勋能不胆大吗?

尽管张勋也怀疑段祺瑞的真心,也觉得老段可能只是利用自己。但张勋错误判断了天下形势,他觉得各路军阀是支持复辟的,天下百姓也是拥护满清的。自己只要到了北京,把皇帝推上龙椅,段祺瑞服不服就由不得他了。

于是,张勋就大胆地带着自己的辫子军进京,演出了一场复辟丑剧。

可惜的是,张勋一进北京,形势立刻发生变化。溥仪复辟的消息一出,中外哗然。全国上下声讨张勋的声音如滔滔江水,那些军阀们没想到人民居然对共和如此支持,之前对张勋说支持复辟的人每一个敢出头,纷纷表示要讨伐张勋。

而原本支持张勋的段祺瑞此时也翻了脸,段祺瑞的目的只不过是推翻黎元洪。张勋复辟以后,黎元洪深感自己作为一个民国总统居然阻止不了复辟,愧疚之下决定辞职。黎元洪辞职后,段祺瑞就成了唯一的强权,此时他正需要借张勋来提高自己的声望。于是段祺瑞组织了军队讨伐张勋,号称要“再造共和”。可怜的张勋发现自己被段祺瑞结结实实的耍了一把,他在北京的几千人根本没法跟天下人对抗,这场复辟的闹剧,仅仅维持了十二天就草草结束了。


小约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张勋可以说是封建余波中最后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者,他因此出名,也因此名留史册!(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张勋被称为满清最后的忠臣,复辟虽是丑闻,,张勋却以忠诚被载入了史册。从当时来看,张勋复辟搞得自己一地鸡毛;从历史来看,张勋这个忠臣当的确实有点“怨”!

历史的春秋笔法,确实害人!

据记载,张勋复辟当日是凌晨,带兵入宫时,皇帝、妃嫔,太监、宫女都还在睡梦中,张勋径直闯入皇帝寝宫,把溥仪从床上拎起来:小溥,你又可以当皇帝了,俺老张帮你复辟天下了!

溥仪不明所以,吓的嚎啕大哭,瑾妃婉容、世续及皇室成员,纷纷聚到溥仪寝宫,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溥仪见众人聚拢了过来,又重新宣布了一遍: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皇帝又是皇帝了,王爷还是王爷,我张勋正式宣布:“大清复辟了”!


众人一听,有人说话了:“老张,你的忠心我们都知道,可复辟非同小可,你自己说了不算啊!”

“今天这个事,我不是来跟皇上、阿哥们商量来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谁要敢不从,休怪我张勋翻脸无情。”

张勋是个粗人,带着一帮辫子兵,看着都跟有病一样,诸阿哥也不敢硬驳张勋面子。

溥伦壮着胆子问道:“张将军,你是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吗?”

张勋嘴硬:“贝勒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乃无父无君之举,俺老张可干不出来这事!”

诸位见劝阻不了张勋,便任由他摆布,真的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历史三日谈


有的人擅长开辟一个时代,比如朱元璋,皇太极,孙中山;有的人喜欢中兴一个时代,比如,郭子仪,于谦。张勋属于后者,与郭子仪、于谦不同的是,他们成功了,而张勋失败了。

张勋复辟清王朝,绝对有其对清王朝怀念之情的一面,现在的人都认为清王朝被推翻后,全国人民都跟着欢呼庆贺,其实不是的,在旧的秩序被打破,而新的秩序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时候,是人们最茫然的时候。

比如一代大师,创作《人间词话》的王国维,在诗词,哲学,美学等多方面都深有造诣的人物,最终在溥仪被赶出紫禁城的时候投湖自杀。可见清王朝还是有一些铁杆的。

而且,张勋的军队不允许士兵剪辫子,说明张勋不仅是清朝的铁杆,而且是最粗的那个。

当然,除了基于张勋忠于清皇室的分析外,我认为张勋复辟也不失为一种在政治军事上弯道超车的冒险行为,张勋其实在北洋军阀中并不是实力最强,威望最高的人,相对于皖系的段祺瑞,直系的冯国璋,奉系的张作霖,其实那时候张勋啥都不是。

一旦张勋真的复辟成功,那么张勋结对是满清第一功臣,从而超越那些比他厉害的北洋军阀,事实也证明,当时的溥仪根本就不想复辟,因为当时的溥仪依然是一个孩童,当张勋带着士兵闯进皇宫的时候,溥仪都被吓尿裤子了,这和当时武昌起义时黎元洪被革命党人从床底下抓出来简直如出一辙。

这也不能不看出张勋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扶持溥仪当傀儡皇帝,自己做董卓、曹操之流,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就可以得到支持清王朝势力的支持,从而快速壮大自己的势力,而且张勋貌似给自己封了一个摄政王,军政大权全听他一人安排。

说到底,张勋复辟很可能是一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出于私心而操纵皇室的一种阴谋活动。

这不是演习,更不是闹剧,而是一场阴谋,我们应该警惕。


史论纵横


张勋复辟的原因其实挺单纯,他就是满清忠臣,他从头到尾都忠于满清,自然想帮爱新觉罗家复辟。

张勋这人命苦,从小父母双亡,靠爷爷拉扯,七岁时候,爷爷也被长毛杀了,被当地一个家境殷实的人家收留才得以成年。后来又被推荐去当兵,当年当兵可不是什么好去向,那是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年代。



张勋这人其实很适合当兵,很轴,很勇。在中法战争时候发迹了,升了六品管带。甲午战争中又死战不退成功阻击了日军,声名鹊起,大家都知道他张勋打仗不怕死。于是袁世凯练北洋新军时候,就想办法把张勋挖了过来。

这人一旦又轴又勇,那另外的特点也就关联而来,那就是忠义。他就一直以忠义自勉,他就是要做大清朝的忠臣。

辛亥时期,张勋驻守南京,很多省份都宣布参独立,全国一片人心摇动。他不,江浙联军来打南京,那他一点也不客气,就和他们打,把他们打的很惨,是辛亥最惨烈的战斗之一。

这样的一个人,后面谋求复辟是理所当然的。其实当时所有人都知道他忠于清室,因为他压根不是那种藏着掖着然后搞阴谋的人,他就公然不让自己士兵剪辫子,公开宣称自己忠于清室。

所以,他死后无数人给他写祭文写诗送挽联。不论什么立场,道德都是第一位的,他的道德得到了当时多数人的认可,包括赞成革命的人,实际上当时多数人都赞成革命,但这不妨碍他们对张勋道德的认可。在天津无数社会名流来吊唁,在老家发丧当地普通老百姓无数人自发送葬。

这就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别人收留了他一个孤儿,他有能力后就一直照顾他家。满清给了他机会做出事业,他就忠于满清。世上的道理本来很简单,人们为了给自己辩解才想出那么多歪道理,可笑的是很多人还被那些歪道理绕进去了。


区块链米达斯之手


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张勋的文章,题目是《尽心守护没落清朝最后一只忠诚的狗》。把张勋比喻成是“一只忠诚的狗”,丝毫没有恶意。相反,我更想强调的是“忠诚”二字。

因为就忠诚度而言,狗从来都是比人更值得信赖的朋友。


1、张勋复辟,首先是来自于他内心的这种忠诚的道德基因。


张勋以早年一个放牛孤儿出身,最后成为长江中下游影响力最大的军阀,所有这一切,都来自于清廷对他的赏识。

在张勋的思想里,有一种非常朴素、单纯的报恩意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义气。

这种知恩报恩的义气,与所谓的政治立场、时代发展方向无关。

而张勋与清廷之间,具体点说,与慈禧太后之间,更有过一段非常特别的相处,正是这段经历,使得张勋能成为晚清的重要人物,也使得慈禧成为他心目中最好的主子。

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后,慈禧出逃西安,1901年事态平息后,慈禧与光绪再从西安返回北京。张勋受袁世凯派遣,为迎驾回京的慈禧和光绪护驾。

时值隆冬季节,天降大雪,天冻地寒,慈禧半夜醒来,意外地看到张勋一直在她房间口站岗值守。人在落魄时候最容易动感情,老太太一下子就记住了张勋。

慈禧回京后直接任命张勋作颐和园护军统领,要知道自满清开国以来,能担任这个离皇室最近的护卫官职的汉人,张勋还是第一个。

慈禧对张勋有多信任,有多宠爱,由此可见。

后来张勋随徐世昌去东北做防营统领,根本没有任何人敢管他,

慈禧待他如此,他对清廷自然更是一片赤诚,1908年慈禧和光绪接连死去,张勋伏地恸哭至泣血。

——绝对是真感情!

所以张勋复辟,一点也不意外。


2、张勋复辟,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对时势的误判。


但如果说张勋搞复辟,就是为了报答清廷的恩情,那也未免太天真了点,太看低了张勋这个人。

政治上的争斗举止,终极目的都是“名利”二字。报恩顶多是个漂亮的幌子。

张勋复辟的背后,是自己赤裸裸的政治野心,对此,他自己其实也丝毫没有加以掩饰。

复辟后,张勋立刻给自己封了官,基本上就是曹操当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架势。

这一幕闹剧很意思:

先是张勋耍了黎元洪——黎元洪指望张勋来京主持公道,帮助他来对付段祺瑞。

没想到张勋竟借机大摇大摆带着几千人到北京复辟了。

但张勋更没想到,他又被段祺瑞耍了——段祺瑞安排各部军阀配合演戏,让张勋误以为大家都赞称他复辟,等他真的来京复辟了,段祺瑞跳出来马厂誓师,成了再造共和的英雄。



总结起来:张勋复辟,就是由段祺瑞导演的一出政治戏,张勋只是被他诱导利用的炮灰。

张勋之所以上钩,对清廷的报恩心理是一部分原因,自己想借此捞名上位,才是最根本原因。


风谈天下


因为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闹得不可开交,直接点燃了张勋复辟的闹剧,徐州军阀张勋愿做一个“和事佬”的角色率军入京调停,受到了府院双方的同意,结果张勋却借调停之名拥立前清逊帝溥仪为帝,那么张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第一,封建王朝虽然不复存焉,但是封建思潮却泛滥于世。

虽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打碎了旧式国家机器,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但是由于政治体制过渡过快,没有给足够的缓冲时间去让社会适应新型体制,所以上千年的封建思潮依旧泛滥于世,很多人仍然对封建主义抱有幻想。

就像军阀张勋本人及北洋集团,原本就是清政府的皇家卫队,深受清朝统治者的倚重,张勋等旧军阀也对故主有很深的君臣之情。


第二,袁世凯之后,民国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各路军阀之间互不相服。

在袁世凯死后,民国缺乏一个手握大权且威望极高的领导者,北洋集团内部凝聚力大大下降,造成了各路军阀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展开斗争,地方割据一方各自为政。

张勋看到了民国四分五裂,所以有意重新把权力重归清室,借清廷的旧权威重塑中央,而他自己也能够以复辟第一功臣的功劳得到提拔,地位必高于各路军阀。


第三,军阀内部勾心斗角,肆意的放纵与助长复辟行为。

冯国璋、段祺瑞、张作霖及各路军阀各有自己的小算盘,“张勋复辟”实质上也是北洋集团争权夺利的内部斗争,都想利用彼此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却不想最大的赢家乃是段祺瑞。

段祺瑞只是利用张勋来扳倒黎元洪,想自己独掌大权,所以任由张勋破坏民国体制。段祺瑞见时机成熟后,立刻组织讨逆军,再次推翻了帝制,成为保卫共和的最大功臣。既除掉了黎元洪、张勋等北洋政敌,又获得了保卫共和的英雄称号,在南方军阀中威望倍增。而张勋却单纯的认为各路军阀是真心拥护帝制,所以才敢肆无忌惮的去做。


第四,西方列强的参与和支持

张勋自知势单力薄,即便是有心复辟,也无力去实现,所以一直等待时机。袁世凯死后,民国时局动荡,列强们也希望民国有个领导核心来保证各国的利益,以及扩大各国利益,所以一心复辟的张勋就成为了他们扶持的对象。

德国用资本贷款和枪炮装备投资张勋,日本也用两千万军饷赞助张勋,其背后是不可告人的政治交易,所以有了列强的支持,张勋才敢大胆的搞复辟。


纳兰谈史


我是“醉观沧海”,我来分享自己的所知、所想、所感。

关羽民国军阀张勋为什么敢逆潮流复辟清朝,我认为作为保皇派的代表,他在那个年代,逆着潮流,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历史就是这样,后人以后人的眼光,再去回顾历史上的人物以及时间,总会出现偏差。

我认为“张勋复辟”事件从以下几个角度,就大致可以看出原因。

首先:历史背景

故事发生在1917年,当时出现了著名的“府院之争”。当时的列强中,日本国支持总理段祺瑞,而总统黎元洪则深受美、英等国的支持。他们各自率领的“总府”和“总理府”两派之间,矛盾重重,最后在黎元洪宣布免去段祺瑞总理之职的时候,段祺瑞也不甘示弱,宣布各省督军各自独立。

于是,此时坐山观虎斗,时任当时安徽督军的张勋,在收到黎元洪的电召后,立即组织整理起一支约5000多人的辫子军,挺进京城,名为调节总统府及总理府之间的矛盾,实则打起了自己的算盘。而因为当时段祺瑞和黎元洪两派,都想取得他的支持,也就默认他的辫子军进京了。

所以,假借调节两方势力,张勋在双方的默认下,大摇大摆的进了城。进程之后,他并没有立刻去做调停事宜,而是秘密接触了以康有为作代表的保皇党和一些清朝皇族余党,并告知他们自己进城的真实目的是恢复清朝统治,把以备废掉的傅仪皇帝重新扶上皇位。

于是,一夜之间,这些辫子军,趁着夜色到处插满龙旗,张勋自己也是穿上了黄马褂,在7月1日凌晨,宣布恢复清朝皇帝,并向傅仪皇帝行跪拜礼。此时,醒悟过来张勋真实目的的,段祺瑞和黎元洪都很愤怒。尤其是段祺瑞,他立即在全国组织起了,讨逆军,向京城进发。也许是辫子军战斗力太差,在和讨逆军一交手,立马就溃败了。于是,这样一场红红利的复辟就结束了,此时仅仅又当了12天皇帝的傅仪又不得不退位。此后,段祺瑞,成为了最大的掌权者。

由上可以看出,张勋本身是一个坚定的保皇党,在面对府院之争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以及大清的机会来了。于是,他靠着,两面三刀,浑水摸鱼,摸进了皇宫,并在别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迅速扶植傅仪重登皇位。他是在抓机会,想着木已成舟,再加上有康有为等保皇派势力的支持,万一成功了,自己就是大功臣。

说白了,他就是在“赌”,一旦赌成功,就位极人臣。


其次:赢的概率

张勋之所以,敢在全国都处在革命的浪潮的时候,逆流而上去复辟清廷,看起来是有一种鸡蛋碰石头的感觉。其实,仔细看下来,也不是没有赢的概率。当时,袁世凯已死,本来他可以掌控大局,在他死后,革命军各种地方势力错综复杂,盘根错节。此时,并没有哪一方势力能够独挡一面。

而清朝,在几百年的统治,除了自己的满族势力、联姻的蒙古族势力以外,也有了很多的其他民族的拥护者,包括很多汉族。所以,当有一个势力站出来,公开拥护原来的皇帝,那么是会有很多支持者来支持的,如果说,这个人足够有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获得成功的。比如,他的辫子军,不是5000人,而是五万人,十五万人,那么,历史真的有可能被改写。

总结:

因为当时,府院之争留出来的权利真空,所以张勋以为看到了希望,所以他妄图赌博一下,冲针清廷统治。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这或许会不会是张勋和段祺瑞合伙上演的一出好戏,毕竟最后获利最大的就是段祺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