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分封的最大诸侯国宋国,为何有人说在春秋战国时活成了一个笑话?

Laura-wei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可不是闹着玩的,他们奔波在各国之间,宣传自己的主张,说服诸侯们变法图强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这些人在阐述自己的主张的时候,会时不时举个例子,这样就会比较有说服力。诸子们虽然主张往往不同,说服的对象也不同,但他们不约而同的在举例子的时候喜欢这样的开头:

“从前有一个宋国人,他……”

有时候是为了活跃气氛,有时候是为了增加说服力,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终归都是在黑宋国人,笑话宋国人。

比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和《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这两个故事讲的都是宋国人,其传播程度和“锄禾日当午”以及“床前明月光”有的一比。这两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里就略过去说几个其他的“宋国人”故事。

《庄子》中讲了两个宋国商人的故事,一个做衣帽生意的宋国人想将自己的商品卖到“断发纹身”的越地人,另一个宋国人则是祖祖辈辈都在河边漂洗棉絮,为此这个宋国人发明了“不龟手药”来防止手的龟裂,有人听说后,就拿出百金来购买这个药方在吴王那里换得了封地,而这个宋国人还是和他的家人们继续漂洗棉絮。

再比如《列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位宋国人,他在路上捡到了一张别人遗弃的废借据高兴得不得了,拿回家中藏起来,并偷偷地拿出来看上面的日期,对邻居说:“我发财的日子快到了。”

还有《韩非子》中一个很会酿酒的宋国人,他酿的酒非常的好,很多人也知道,但是等到他的酒酸了也没有人去买,为什么呢?因为他家里养了一条非常凶恶的狗,人人望而生畏,根本不敢去他家买酒。

凡此种种,在《战国策》、《淮南子》等古籍中也不乏这样的“从前有一个宋国人……”,好像战国的大师们不约而同的都以黑宋国人为乐,其他的诸侯国比如郑国等也会被拿出来讲“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故事,但频率不大,只有宋国人才有这样的待遇,得到了一众大师的青睐。这些大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人们对于宋国的看法,即觉得宋国就是一个笑话,那么宋国真的是一个笑话吗?又为什么成了一个笑话?

实际上整个春秋战国时代,宋国在诸侯国之间都显得格格不入,这种格格不入在一开始就注定了,这个主要是四个方面促成的。

第一点就是宋国人的血统高贵,宋国人是殷商后裔,即前朝王室之后,为子姓宋氏,开国之君就是帝辛(我们通常所说的商纣王)一母同胞的兄长微子启。微子启和帝辛之间还存在着很残酷的斗争,原因就在于两人虽然是一母同胞,但帝辛却是正儿八经的嫡子,而微子启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并不是王后,因此最开始只是庶子,所以,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继位的是帝辛,而不是微子启,这造成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后来商朝之所以被灭,还有微子启的一份功劳。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微子启也算是西周的功臣,而且按照当时的规制,即便商朝已经被灭,但是他们依旧可以享有后人的祭祀,因此宋国的建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定都还是原来的商丘。

第二点就是宋国的公爵身份,宋国建国的时候是被封了公爵的,这在当时很高贵的,当然也的确符合宋国人高贵的血统。只是到底是前朝人,西周王室很重视,不代表诸侯国们会服气,毕竟最开始分封的公爵诸侯国是非常少的,虢国、虞国、鲁国、宋国等,而吕尚(姜子牙)的齐国仅仅是次一等的侯爵国,宋国明显并没有得到大家的承认,或者说面上承认,心里是不服气的。

第三点就是经济方面的原因,西周是典型的农耕经济,而殷商则是农耕经济和商业经济相结合的,这种传统自然被宋国人继承了,而且宋国的地理位置本就是非常便利,农商发展的都很好,是一个非常富裕的诸侯国。

第四点就是文化方面的原因,宋国人直接继承的是殷商文化,是真正的贵族,他们继承的文化在当时的人看来是比周礼还要迂腐的文化,宋国因此在发展中也吃尽了苦头,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人们开始形成一种功利主义的心态,并将其付诸在国家的发展中,而宋国还坚守着传统的礼仪不知变通,更显得格格不入。

但如果仅仅是这样,宋国顶多就是被孤立或者偶尔嘲讽一下,不会成为战国时期诸子们黑的对象。问题就在于宋国不仅有上面的几点早就注定了的事实,更在于明明是这样的一个宋国,它还很有野心,还不甘于其他诸侯国之后,但很明显的一个事实是,宋国的能力撑不起它的野心,在一系列事件之后终于成为了人们的笑话。

宋国既然是殷商遗民,有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在继承制这个问题上,还是存在着两种的,即“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这就导致了会时不时出现内乱,内乱不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宋国的强大,所以在很长的时间内,宋国都处在这样的内乱中,这不免让其他诸侯国看了笑话。

宋襄公是宋国历史上第一位野心勃勃的国君,他想要从齐国手中接过霸主之位,但是很不幸的是宋襄公同时又是一位严格遵守礼仪的人,所以他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让别的诸侯国臣服,只是并没有几个国家搭理宋国,宋襄公本来想拉拢楚国支持自己,结果和楚成王闹了不愉快,来了一个泓水之战。

泓水之战中,宋襄公严格按照战争礼义,楚军没渡完河不攻,楚军没形成阵仗前不攻,一直静静的等着楚军准备好了才开战。毫不意外的宋国输了,天下最守礼仪的宋襄公和天下最不守礼仪的楚成王相遇,注定是一场悲剧,宋襄公因此成为一个可笑之人,他有错吗?当然有,那就是生错了年代,在春秋战国这个礼崩乐坏的时期,竟想着完全按照礼仪做事,而且对方还是来自蛮夷之地的楚国。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宋国的霸主梦注定只能是一个梦。

但这并妨碍宋国在夹缝中生存,不断干涉郑国和卫国的国事,对外的小战事也很频繁,但同样的,宋国还曾利用自己的外交手段促成了两次弭兵之盟,也算是为中原赢得了短暂的和平和发展机遇。

等宋国终于丢掉自己的不合时宜而行王政的时候,已经到了战国中后期,宋国在公元前329年迎来了一位强悍的国君,即宋康王。这位通过政变上位的国君野心勃勃,在前318年自立为王,开始称宋康王,然后东攻齐国,西击魏国,南伐楚国,短时间内将宋国的版图扩大了不少,宋国因此强盛起来。但是宋康王的强势却为宋国带来了灭顶之灾,宋国之地本就是膏腴之地,是各个诸侯国觊觎的所在,大家都想打宋国的主意,宋康王这么一出击,直接让他们联合起来准备瓜分宋国,最终在前286年,三国将宋国瓜分。


萧晓四姑娘


因为宋国是商人的后代,那跟周体系是天然不共存的。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商人其实是白人,是欧罗巴人,周武王伐纣其实是种族战争,是黄种人打败了外迁的白人,重新夺了统治权。

而商人跟周人的价值观,信仰都有很大的区别。商人好鬼,周人则崇礼。在文化的冲突厥下,宋国自然在周天子体系下不受待见。

在春秋,有专门的讽宋现象。比如大家都知道这个成语: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守株待兔,故事就不翻译了,但有意思的是,开头就说明了这个很傻很天真的人是宋国人。

那宋国是哪里人呢?

宋国是周朝的诸侯国,国都在商丘,商丘就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市。所以宋国的国土大多位于现在的河南,宋国人当然就是河南人。

所以,我们河南同胞被黑有一段历史了。

再看一篇文章:宋人次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这是讲宋国人到越国去卖帽子,结果越国人断发文身,不戴帽子,结果搞得一顶都卖不出去,黑小越越的同时,又黑我们宋国人不懂做生意。


再看一篇文章: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这是著名的拔苗助长的故事,开头就是宋国人。……十足十的地域歧黑。

除了这些,专门黑宋国人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宋人掘井,讲宋国人喜欢以讹传讹,谣传邻居家挖井挖出了一个人。还有智子疑邻,说宋国人疑神疑鬼,自家不见了东西,反而怀疑以前好心提醒他的邻居。

可见,宋国人早在春秋就被黑出了翔。

而被当成笑话的还有宋国的国君,不击半渡之兵的宋襄公。关于宋襄公,我出过一本书,叫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下面就把宋襄公的这一段发上来请大家阅读:

宋襄公,子姓,名兹甫,是宋桓公之子,母亲是卫国宣姜之女宋桓夫人,按辈份他要叫齐桓公一声舅姥爷。论排位,他是宋国第十九任国君,论地位,是春秋五霸之一(非公认)。

在葵丘大会上,齐桓公正式将自己选定的世子昭托付给宋襄公照顾,一般来说,齐国只将不能继任的儿子托付给他国国君照顾,比如宋穆公将公子冯托付给姬寤生,姬寤生将郑厉公托付给宋国。而齐桓公做出这个比较突兀的决定,不是因为他是宋襄公的舅姥爷,而是他为宋襄公的一个举动感化了。

在宋桓公病重之时,宋襄公当时还是公子兹甫,他主动找到父亲,提了一个建议。

“目夷比我年纪大,还仁爱,父亲还是选他继任国君吧。”

目夷是宋桓公的长子,宋襄公的哥哥,却不是嫡子。身为嫡子的宋襄公要把君位让给兄长,这种行为比孔融让个梨要大气多了。

当然,据后人推测,这是宋襄公为博出位,赚名气而使的计策,在他们看来,君主之位是世界上最大的诱惑,无数人为这个争得头破血流,兄弟相残,父子相杀。宋襄公风格怎么就这么高,竟然要把本属于自己的君位让出去呢?

有这样的质疑是正常的,因为质疑的这些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大多数人自然无法难以理解少数人的行为。宋襄公用他的行动对这些世人的质疑作出了回应。

宋桓公大概是病昏了,明知道儿子提的这个建议有悖常理,不合礼法,却马上宣来目夷,表示立他为国君。

质疑的各位,你们还是质疑孔融去吧,因为孔融家的梨很多,宋国的君位只能坐一个人,孔融让个梨,自己还能得小梨,下回更有可能吃回更大的梨。可宋襄公同志让出了君位,就没有机会补救了。要真是为了博出位,那有这么下血本的?

幸亏目夷先生也是一个明白事理的人,表示弟弟兹甫能够把国家辞让给别人,这就是最大的仁爱,我自问做不到这一点,在这上面,我不如他,而且这也不符合立君的礼制。说完,目夷不等宋桓公相劝,就一溜烟跑了,一跑还跑到外国躲了起来。

看着兄长目夷跑了,宋襄公也撒腿就跑,逃跑能力不遑多让,竟然跑到了卫国。据一些野史记载,这时候他的母亲宋桓夫人已经跟宋桓公离婚。宋襄公不想当国君,就是想以后无君一身轻,可以随时到卫国探望母亲。

两个儿子都不想当,可宋桓公的岗还是要人顶的。在逝世前,宋桓公召回了宋襄公,正式将君位传给他。

可能有的质疑派并不服气,认为宋襄公就是抓住了兄长目夷好礼的特点,吃准了就是让给他他也不会要。这个质疑也并非没有道理,但还是让宋襄公用行动来回应吧。

当上国君之后,宋襄公马上起用目夷,将国政交到他的手上。

在宋殇公迫害公子冯,鲁桓公击杀鲁隐公,高渠弥猎杀郑昭公,姜小白逼杀公子纠的时代,面对有可能挑战自己地位的目夷,宋襄公非但没有猜忌,没有打压排挤陷害,反而给予充分的信任与重用。这实在不是一个伪善的人可以做到的事情。

齐桓公正是看到了宋襄公身上特有的谦让,才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他,希望这位宋国的国君能给自己的儿子们起一个榜样带头作用。

齐桓公并没有看错人。

当齐国的世子昭站到他面前时,宋襄公还是很激动的,九年前,他许下那个诺言,那是来自前辈的信任。

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件事情办好!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宋公、曹伯、卫人、邾人伐齐。夏,师救齐。五月戊寅,宋师及齐师战于甗,齐师败绩。狄救齐。秋八月丁亥,葬齐桓公。(《春秋》鲁僖公十八年)

齐桓公死后的第二年春天,世子昭抵达宋国没多久,宋襄公就拔刀相助,召集四国联军进攻齐国。宋国以前就是一个小盟主,春秋开场时曾联合卫陈蔡等国进攻过郑国。时过境迁,宋国看上去号召力还有所下降,比如卫国是亡国复活过来的,已经从中国二流变成中原末流了,而曹邾更是连蔡国都比不上。而其它郑陈鲁这些大国根本就没有响应宋襄公的号召。这无疑给宋襄公提了一个醒。

前路漫漫,齐桓公号令诸侯,天下响应,宋襄公离前辈还有很大的差距。

虽然领的是虾兵蟹将,但气势还是很吓人的。齐国连忙杀了公子无亏,将世子昭迎了回去。可世子昭回去之后,其余的齐桓公四个儿子合着伙做乱,反对世子昭继位,还请来了鲁国人帮忙。本着帮人帮到底的精神,宋襄公再次出发,跟四公子及鲁国在甗地打了一仗,将世子昭扶上国君之位后才回去,世子昭史称宋孝公。

孔老师在描写甗地之战时用了及这个字,这是一个反常现象,因为宋国是主动发起攻击的,主动发起攻击的一方一般不用及,而之所以用及,是因为孔老师认为宋襄公用武力干涉齐国内政是不对的。但有的人认为,宋襄公这样做是正确的,因为易牙跟竖貂联同宋国众公子作乱争夺君位,连死去的齐桓公都不管不顾任其发臭,宋襄公本着江湖大义特地发兵,是正义之师。到底是以不干涉他国内政为准,还是维护正义,主持公道重要,这个问题到了今天依然是争议不休,大家也就见仁见智吧。

八月的时候,齐孝公登上了国君之位,这才将齐桓公下葬。齐桓公是去年的十月七日去世的,到今天过去快一年。

齐桓公同志一生开大会小会无数,主要就是宣讲大家要注意接班人问题,可他自己最后还是栽在这个问题上,说明要求别人总是容易的,要求自己总是困难的。好在齐桓公找到了一个靠谱的托付人,要是像姬寤生一样,把儿子托付给公子冯(宋庄公)那样薄恩寡义的人,只怕会输得更惨。但齐桓公也并非火眼真晴,他看到了宋襄公谦让重诺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宋襄公的另一面。

宋襄公是一个有野心的人。

九年春王三月丁丑,宋公御说卒。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春秋》僖公九年)

这一年,是葵丘大会召开的一年,也是宋襄公登上宋国国君之位的第一年,在这一年宋襄公就参加了葵丘大会。大家应该注意到了,孔老师在写宋襄公时,用了宋子两个字。宋国是公级诸侯国,其国君一般称为宋公,但因为这一年宋桓公刚去世,而且还没有下葬。宋襄公等于是穿着丧服参加的会盟,对这样的状况,左丘明介绍道,刚继位的天子称小童,刚继位的诸侯称子。

这是一个隐讳的批评,因为宋桓公先生躺在棺材里还没有埋,新的国君就急巅巅地跑到外地去开会见各国诸侯了,而且到了会场,少不得开两瓶茅台之类的好酒,弄点鲍鱼燕窝来吃,更有可能安排跳舞这样的娱乐节目。宋襄公不留在家里守丧,跑去参加这样的大会,就太不守哀悼亡父的礼仪了。

宋襄公应该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但他依然在服丧期间跑到葵丘去,那是他明白这次大会的重要性,作为中原大国,不能不参加。二来他实在太崇拜齐桓公了。

宋襄公是齐桓公的铁杆粉丝。他几乎是看着齐桓公的霸业长大的,齐桓公九合诸侯,尊王攘夷,一匡天下的往事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

于是,冒着被天下批评的风险,宋襄公跑来葵丘参会,事后证明,这是一个十分正确的决定。在这个会议上,他见证了齐桓公的巅峰时刻,也收获了自己的政治资本,他第一次以国君身份与众诸侯把酒言欢,站在会盟场上,与诸侯达成盟约。更重要的是,他获得齐桓公的认可,被交予托孤的重用。

在齐桓公的眼里,这个年轻人懂礼仪知谦让,听招呼识大体,是个诸侯优等生,这样的人借得托付,有一些学者据此认为,齐桓公将宋襄公做为自己霸业的接班人。这应该属于一个美好的揣测。齐桓公还没有这种霸主国际主义的高尚情怀。

但宋襄公却感觉到了这个事件中若有若无的暗示,并立下了跟偶像看齐的宏伟目标。说起来,齐桓公的粉丝应该遍布天下,在他们的心中齐桓公就是一个传说,只可仰望,不可迷恋,当然更无法模仿,而宋襄公显然跟一般的粉丝不同。

霸主轮流做,今年到我家。前年不还是郑国嘛。齐侯之后,为什么不能是宋公呢?但要注意的是,宋襄公的霸主思想跟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思想有着很大的不同。

什么尊王,什么攘夷,这都不是宋襄公关心的,宋襄公的理想隐藏在他们祖先古老的传说中。

在很久的古代,天上的玄鸟受天命降临人间,他手执天帝之令,征服天下,安定四方。

这就是有关商人的发源传说。

五百年前,殷商被周室所灭。成王败寇,周室成为天下共主,商朝做为失败者,似乎只有被打倒在地,然后狠狠踩上两脚。好在当时还是讲礼的,灭了人家的天下,却不能灭绝人家的宗祀。所以,殷商遗民被封在了宋国。

宋国的国都商丘是商朝的发祥地,而且宋国地处中原,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是一块风水宝地。宋国也不需要向周王室交份子钱(免纳粟),还可以继续使用商朝的礼仪,以及拥有其它诸侯没有的特权,比如周王室的胙肉,宋国就有资格吃。

周王室的这个做法不可谓不厚道。但这样的安抚并不能完全治疗殷人的亡国之痛。

从天下的主人变成一方诸侯,殷人的心情是很不好的,而且殷人一直没有融入到周朝以礼治国的大集团当中。

在春秋时,有两个地方的人常常成为中原人调笑的对象,一个大家都知道了,是南方的楚人,刻舟求剑的是楚国的剑士,买椟还珠的是楚国的商人,沐猴而冠的是楚国的士人,画蛇添足的是楚国绘画启蒙班的学员。

另一个被中原人嘲笑的是宋国人。

守株待兔,拔苗助长说的是宋国的农民,什袭而藏说的是宋国的愚人把普通的石头当宝贝。尔诈我虞说的是宋国的外交官,吮痈舐痔这个成语口味有点重,说的是宋国的使者跑到秦国拍秦王的马屁,庄子认为他拍马屁行为就是帮秦王舐痔疮。智子疑邻说的是宋国的土豪不听邻居的劝告失了窃反而怀疑邻居。郑昭宋聋说的是郑国人聪明宋国人是聋子。除此之外,还有不龟手之药、朝三暮四、民不堪命、杞宋无征、重带自束等等。

这些成语组成了中国成语里一个奇怪的讽宋现象,值得各位成语课代表仔细研究。

也就是说,要是先秦时代有十个笨蛋,楚国大概可以占四个,剩下六个就是宋国人了。

楚国地处中原城乡接合部,索来被视作文化落后的荆蛮子,被嘲笑不足为奇。可宋国地处中原腹心,经常跟中原人打交道。怎么还会遭受这样的文化歧视呢?

造成这样的文化现象也不能怪别人,因为主要的原因是宋国人一直真正没有融入到中原的周文化圈。

宋国人传承着自己的殷商文化,他们信仰鬼神,崇尚武力,就连君位继承都常常采用兄终弟及而不是嫡长子制。

楚国是中原外围的另类,宋国就是中原腹心的另类。楚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没赶上周礼的火车,但一直试图中途补票上车,而宋国就在中原的腹心,却一直不跟周礼并轨,执着而孤独地行走在殷礼狭窄的轨道上。

中原人不认可他们,认为他们是客,是威胁,是另类,而宋人依旧特立独行,那是他们对自己的文化充满着自信。

别看你周王室现在闹着欢,五百年前,还是我们殷商的天下。

宋襄公不会忘记有关他们的创始传说,在遥远的古代,殷商的祖先玄王由玄鸟降生,开拓茫茫的殷土。齐襄公不会忘记,地处东夷的族人在商汤的带领上,结束夏桀的暴政,建立了延续六百年的商朝。齐襄公也不会忘记武丁中兴商朝的往事。

一千多年过去了,商朝从天下的统治者成为了一方诸侯,但商人依然相信,总会有一天,会有另一只九天玄鸟出现,重新光复殷商的荣耀。

幸运与不幸的是,宋襄公认为自己就是那只将降临中原的玄鸟。


下面的内容太多了,下次再跟大家介绍。


脑洞历史观


春秋五霸之一、80年进行40多次战争评平均2年一次 这也叫笑话?

春秋合计242年,36个国君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小小战事480次,朝聘会盟450次。从公元前632年晋文公救宋的城濮之战,到公元前546年晋楚弭兵,这86年里,宋国遭遇了40多次战争,平均2年1次,战争频率很高,但宋国依然能够存在,能够称呼为笑话吗?

春秋战国时期宋国四大功绩:

1、帮助周平王重建周礼。周平王迁都洛阳时,由于丰镐早已经成为废墟,周礼已经被遗失,重建周礼是周平王最大的事情。孔子的先祖正考父整理殷商的祭祀制度,编成13篇,送给周平王作为东周祭祀之用。

《鲁语》:

”闵马父谓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大师,以《那》为首“

这就是为什么《诗经》有《商颂》的原因。

2、宋襄公唯一一个不用武力而成为霸主的人。从公元前642年宋襄公以宋、卫、曹、邾四国联军击败齐国五公子、拥立公子昭为齐孝公,到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战败,宋襄公成为霸主也有5年时间。

宋襄公在宋朝之前都是以良好形象出现,宋朝之后宋襄公才被讥讽和嘲笑。

3、召开结束晋楚争霸、实现40年和平的弭兵之盟。在楚秦、晋齐两大集团之间,存在着中立国——宋国。公元前549年,在宋国大夫华元的调解下,晋国卿士燮与楚国公子罢、许偃在宋国西门之外会盟。双方约定:

”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坠其师,无克胙国。“

这是第一次弭兵之盟。

但因为晋楚之间半个世纪的战争,双方信任度很低,会盟不久就破裂了。

公元前546年,在宋国大夫向戌的条件下,晋、楚、齐、秦、鲁、卫、陈、蔡、郑、许、宋、邾、滕等13国在宋国西门之外进行会盟。

签订的盟约是:

”晋、楚之从,交相见也。“

即:晋国的仆从国要朝楚国,楚国的仆从国要朝拜晋国,齐、秦被豁免。

4、宋国变法,宋康王称霸。宋康王即位后,实行王政改革(具体措施不明)但很受百姓欢迎。齐、楚、韩、魏称呼他为”桀宋“以泄愤,但孟子称呼他为宋王。

宋康王:

《史记 宋微子世家》:

”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山东省滕州市),有其地。“,号称”五千乘之劲宋“

齐国能够灭宋,主要原因是宋国内乱而非齐强宋弱:

《战国策 赵策四》:

”宋置太子以为王,下亲其上而守坚……今太子走,诸善太子者皆有死心。若复攻之,其国必乱。而太子在外,此亦举宋之时也。“

宋国的名人有:

1、孔子是宋国贵族孔父嘉之后;

2、庄周——大名鼎鼎的庄子;

3、惠施——名家,张仪的对手,庄子的好友,合同异学说创始人;

4、宋钘——道、墨、名三家都有份,不能确定派系,疑似著有《宋子》13篇,主张上层贵族反战、下层百姓无私都而天下太平,是荀子的老师;

5、墨翟——大名鼎鼎的墨家创始人;

6、子韦——阴阳家,著有《宋司星子韦》3篇,著名的占星官和史官;

7、儿说——名家,白马非马论创始人,比公孙龙更早;是孟尝君田文父亲靖郭君的门客,曾在靖郭君被齐宣王罢黜后,劝说齐宣王重新起用靖郭君为相。


综述

宋国作为殷商之后,成功在东周开始时以恢复周礼为由加入殷商礼仪,因此而在春秋战国之中发挥重要作用,完全不是西周时期默默无闻的样子。

宋襄公称霸、两次弭兵之盟、宋康王强国,都是宋国在春秋战功中的重要表现。尤其是宋国在春秋中精彩的外交发挥,铸就了历经两大军事集团半个世纪的战争后的和平休养。

从宋国的名人中可以看出,宋国是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四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作为宋国故地的沛县人刘邦、萧何、曹参等在汉初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巧合!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楚军包围宋国,宋国坚决抵抗,并派人向晋国求救,晋国因害怕楚国,就忽悠宋国说“顶住哥们,我们马上到”。一般说马上到,要么没出门,要么没上马,于是宋国这傻缺一等就等了足足八个月。

这八个月等待,让宋国受尽苦难,悲惨到什么程度,简单说开始人吃人,城中没粮,树皮也吃完了,观音土也不够,可悲的老百姓只能互相吃孩子,你吃我家我吃你家,也因此一个成语“易子而食”被发明,宋国惨成这样,马上就到的晋军还在路上,没办法的宋国只能投降,“城下之盟”这个成语也是这次战斗发明的。



简单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成为笑话,根本原因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最后往往是面子掉地上被人当手纸都嫌臭,里子还丢的一干二净,最终成为笑柄。

春秋战国时期,其实就和现在国际社会差不多,有超级大国如楚国,晋国,有一流强国,也有无数中等国家比如郑,鲁,宋,还有就是袖珍小国,那就更多了。

国与国之间关系也和现在类似,只是现在没有生死存亡问题,灭国问题。

大国和小国的区别无非是弄清不同道路而已,大国有大国争霸术,小国有小国生存之道,当今世界也如此,除少数大国,多数都是小国,如何生存,如何有尊严生存,都是学问。

而宋国就是一个不懂生存之道国家。

我们先看宋国渊源,宋国是春秋时期一个不大不小国家,原是商朝原住民,周朝将商朝拆迁后,为了安抚商朝遗民,就给宋国分了不少安置房,还给很高拆迁费,位列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第一等公爵。不仅如此还免除他们进贡。

因为拆迁安置房位置好,拆迁费高,待遇也高,就给宋国错觉。那就是“我是周朝客人。我是一等公爵,我最牛逼,我爵位最高。

简单说:我比你高贵。

其实吗,这自娱自乐精神一开始还没什么,在西周时期大家都比较守规矩,有事都听老大周朝招呼,打架一起上,抢劫一起上,有老大在边上,你嘚瑟哈也没啥问题。

可时间来到东周时期,国际形势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家都开始不守规矩也不尊重啥爵位了,你看隔壁楚国就是这样,什么鸟公爵伯爵,我就称王你能把我咋地?

可宋国道好,一点没有感觉到国际形势变化,还是摆出一副我是客人,我家爵位最高,我比你高贵态度,那就是自取灭亡了。


当时宋国口号是:独立自主,永不结盟,四处出击,小而霸道。

不结盟主义在现代世界是潮流,在当时乱世就是逗比行为。因为没有盟友的小国是难以活下去的。这宋国如果仅仅只不结盟,还好想点,可他还喜欢到处乱串,没事就打架。

据史书记载:不太强大的宋国,居然是春秋时期打仗最多国家之一,左边没事打打郑国,右边没事打打鲁国。

这二个国家其实都不好惹,郑国曾经是小霸王,郑庄公小霸的故事很多人知道。鲁国也不是小国家,作为孔子老家的鲁国也是春秋时期二等强国。和他们打宋国根本占不了便宜。

左右都占不到便宜,换个正常国家应该消停一下吧,可宋国这傻缺偏不消停,他开始上下看,上面北方是晋国,也是公爵国家,爵位跟我一样,国家还强大,貌似惹不起,下面南方是楚国,啥楚王不就是个子爵吗,(楚爵位子爵)又是南蛮子,那就惹你把,可是宋国国力不行又打不赢楚国,于是就经常派人打嘴巴官司,打架打不赢你,我会骂人啊,南蛮子,南蛮子,南蛮子。



这嘴巴骂人骂多了,是会出事的,楚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直接结果是,被骂的楚国没事就喜欢打豆豆,哦,不对,不对,打宋国。

可是宋国人会守城,就是不投降。

春秋时期几次著名围城战,主角都是楚国和宋国,剧情也差不多,楚国包围宋国首都睢阳。宋国像晋国求援。晋国有时候马比较快,来了,有时候马很慢就没来。

这样事情发生过很多轮,下面说几个

楚成王时期:楚国曾经率军队包围宋国数月,宋国顶不住,向晋国求援。晋国出兵,引发城濮之战,揭开晋楚争霸序幕。   

楚庄王时期:楚国成霸主,当时楚国比晋国还强大,连晋国都不敢与楚国交锋,可宋国敢啊

事情是这样,当时楚庄王派两个大夫出使晋国,齐国,要路过郑国和宋国。按当时规矩,应开具“介绍信”借路,楚庄王估计是嫌麻烦,省了这程序。结果路过郑国大夫顺利通过,而路过宋国大夫被宋国给杀了,理由是“楚国不开介绍信,就是不把我们当一个国家”。 (还是要面子)后来楚国报复,派军包围宋国,宋国又一次向晋国求救,晋国这次郁闷啊,你惹谁不好,惹南蛮子,只能派人忽悠宋国。

之后就是我在本文一开始写的故事,宋国被围8个月,发明二个成语“易子而食”和“城下之盟”。

宋国就这样不停作死,最后结果就是,老百姓日子没法过,原本是发达国家的宋国,因为死要面子活受罪,硬是把自己掰扯成了发展中国家,直到灭亡。

不知道那高傲的心态还有高人一等的爵位,在灭亡后有没有让宋国君主有优待。所以说啊,面子还有自尊心啊,这样虚无的东西真害人,不仅害人还害国家。


阿斗不傻


那是被当时的人黑出来的,后人不明是非,接着黑。

宋国是唯一的大国中的公国。就是国主被分封为公爵,本身又是大国。周朝分封的公爵很少,宋国是最有影响力的。其它,像齐国、鲁国都是侯爵,秦国是伯爵,楚国是子爵。

宋国是子姓国家,就是殷商的后裔,其它大部分国家是姬姓诸侯或跟姬姓诸侯关系密切的国家,自然跟宋国不对付。

个人认为宋襄公被尊无春秋五霸之一,是说得通的。为什么?

被尊为霸主,基本的一条,就是要把打败强大的蛮夷。当时的楚国是被看做蛮夷的。因此要称霸,就要打败楚国。齐桓公之后,实力最强的就是楚国,当时楚国当政的是楚成王。如果按照实力来划分,齐桓公之后,春秋霸主该是楚成王。楚国也有这样的想法,而且无人可以阻挡。但为什么最后五本哪个版本,春秋霸主里都没有楚成王呢?这就是宋襄公的功劳。宋襄公以自身和宋国为代价,把各种黑施加到楚成王身上:背信弃义、不讲道理、不尊礼法……不错,超过打仗打赢了,却失了道义。相当霸主,那就要讲道义,至少要口头上讲道义。不然如何服众。所以,是宋襄公把楚成王拉下了霸主的宝座。既然他能把最具争霸实力的人拉下霸主宝座,尊其为一声霸主,并不过分。


凤凰花儿开


关注已久,抽空回答。

首先,宋国并非周天子分封的最大诸侯国,而是西周初年爵位最高的八个公爵国之一。基本上都是上古帝王后裔和姬姓叔伯辈诸侯,宋国作为前朝后裔自然位列其中

第二,宋国并非什么笑话,而是地缘和民族特性带来的不良后果。

至于为什么,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一、宋国的由来

西周分封纣王子武庚殷商故地安阳管理殷商遗民,并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的卫、鄘、邶三国,监督殷商遗民以防其造反,史称“三监”。

▲周公东征

周武王于第二年去世,管、蔡以及武庚与东夷地区的叛乱,严重地威胁了周王朝的安全。周公团结召公奭,采取果断措施,亲率大军东征。

“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尚书·金縢》

周公首先镇压“三监”,制止了流言,杀了管叔放逐了蔡叔,并诛杀武庚,以纣王庶兄微子继承殷祀,在宋(今河南商丘)建国,史称宋国。

这次迁移待遇如何不可考证,但我们用的俗语“解手”就来自于此,因为大家都是绑着去的,上厕所需要报告守卫解开绳子,因而得名。想必经历过一次艰难平叛过程的西周还心有余悸而不得不采取防范措施吧!

▲“解手”背后的辛酸

殷商遗民的数量是庞大的,而商人善于经商也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因此说他们当时的实力在众诸侯中首屈一指也说得过去,但被塞进一个地小人多的弹丸之地,也就慢慢地没落了下来。

二、恶劣的地缘格局

鉴于殷商遗民数量庞大和造反的前车之鉴,宋国被打发到靠近安徽的亳地,也就是商部落的发源地去了。这一带属于泗水流域,大约在豫、鲁、苏三省交界处,土地肥沃而经济发达,缺点就是地势平坦自古且属于中原腹地。

▲宋国位置

宋国在西周时期必然是低调的,因为特殊的身份和无刻不在的监控让他们谨小慎微,没有齐国的征伐之权,也没有表里山河的地缘优势,只有周天子当做贵客的礼节性优待,他们如同犹太人一般只能操祖业经商。宋国的陶邑(今菏泽)是当时天下最富裕的商业城市,当然这也是引起强国觊觎和交保护费的一个理由。

泗水流域诸侯国星罗棋布,历经春秋和战国初年的大规模兼并之后依然有十二个小国在苟延残喘,史称泗上十二诸侯(宋、鲁、卫、邾、薛、郳、滕、莒、任、郯、费、邳),你可以叫他们群演天团。而宋国自始至终都没有向外发展的空间。

自齐桓公去世之后齐国退出争霸行列,春秋的主角变成了晋楚两国,而争霸的主战场就在中原与江汉流域交接之处,也就是郑国和宋国。

晋楚两国一个脑瓜子灵活,一个霸蛮不服输,就这样争斗了一百多年,宋国开始了他朝秦暮楚的悲催经历,倒向楚国则晋国发来严厉的外交照会,倒向晋国则楚国兵临城下,哪怕在春秋初年号称“小霸”的郑国也在瑟瑟发抖,更何况没有强兵传统的宋国呢?

宋国带着泗上十二诸侯交保护费,但这并不好笑反而可悲。

三、宋襄公的野望和落幕

如果说宋国是个笑话,那宋襄公自然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不自量力参与争霸战争,鹿上会盟被楚国绑票,泓水之战讲究“仁义”而大败亏输,最后身受重伤而于第二年病故。

但这也不怎么好笑,生在大争之世,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称霸是各诸侯国的共同心态,欲霸神州,是雄心壮志的表现,这样的人多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但成就霸业者寥寥无几,能够统一中国者仅秦始皇嬴政一人而已,为什么要嘲笑这么一个耿直boy?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这是一句让人心生敬畏的话,作为一句恪守战场礼仪的君子,我们似乎可以原谅他的“不合时宜”,一句“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可见宋襄公的铮铮风骨。

他曾经不顾病体以国礼招待流亡十九年的姬重耳,可见其眼光之毒辣,也曾经协助公子昭回齐国坐稳国君位置,足以说明感恩。

如果觉得可笑的话,那就是关于不合时宜的“仁义”吧,然而笔者的解读是“礼崩乐坏”背后的人心不古,这难道不是苦涩的笑吗?

四、弭兵会盟

被晋楚争霸搞得疲惫不堪的宋国终于决定想点办法。

▲弭兵会盟

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开会,调停两国间的战争。这次弭兵会盟却由各国有势力的大夫参加。晋、楚、宋、鲁、卫、陈、郑、曹、许、蔡等十四国的有势力的大夫参加了会议。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除齐、秦外,各国须向晋、楚同样纳贡,谁破坏协议,各国共讨之。这次大会史称“弭兵会盟”。

春秋逐渐变得残酷,宋、鲁、卫、陈、郑、曹、许、蔡这些晋楚之间的夹心饼干谁都得罪不起,所以宋国作为最大的苦主和金主,索性召集两位圣斗士来签合同休战。你们不是都要当霸主吗?行,那你们都是霸主吧,我们两边都进贡行不行?

这是宋国在春秋舞台上最后的两点

五、宋康王失国

“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山东滕州),有其地。”--《史记.宋世家》

“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孟子·滕文公下》

史书上宋康王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有人把他比作夏桀,有人则视为王道楷模,真相已经不可考证。但他曾经拓地千里却是都有的记载,此时已然是战国中后期,最后的回光返照之后,宋国为齐魏楚三大强国所灭。

战国本就是乱世,没有只准你打我不准我打你的道理,乱世也即将落下帷幕,死于战火也算是得其所吧。


凉州七里


第一个问题的描述有些含糊不清。首先,何为周天子分封的最大诸侯国?根据宋国建国的前因后果,个人猜测,应该理解为因宋国是殷商后裔,周天子给予特别优待,将宋国分封为第一等的公爵诸侯国,与姬姓虢国和虞国并列,从爵位等级上,宋国无疑是周朝时期最尊贵的诸侯国,要知道吕尚的齐国,周武王之子叔虞的晋国也仅是侯爵国,燕国仅是伯爵国。

接下来,第二个问题围绕宋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一个笑话,个人猜测分析一下。宋国被分封于今天的河南商丘及其周边地区,位于中原交通要道,属于四战之地,历来是各大诸侯国争夺拉拢的重要目标。虽然宋国爵位最高,但国家实力一般,在春秋时期特别是晋楚争霸时期经常在两国阵营之间徘徊站队。

如果要说关于宋国的笑柄,估计要数宋襄公的故事。公元前643年,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逝世后,齐国因君位继承而引发内乱。次年,宋襄公出兵协助齐孝公取得君位。同时,楚成王借齐国中衰、中原无霸的机会将势力渗入中原地区。宋襄公不顾宋国国力尚弱,希望能以宋国的公爵地位压制各诸侯国,与楚国争夺中原霸主的位置。

宋襄公雄心勃勃,但毕竟国力有限,只能以“仁义”为政治号召,召集诸侯举行盟会,借以抬高自己的声望。可是他的这套把戏,不仅遭到诸多小国的冷遇,更受到楚国君臣的算计。在盂地盟会时因不听劝告轻车简从,被“不讲信义”的楚成王活捉。

后来,在鲁僖公的调停之下,楚成王才将宋襄公释放回国。宋襄公遭此奇耻大辱,执意伐郑出气。楚成王因是郑国盟友,就伐宋救郑。宋襄公得到这个消息,急忙从郑国撤军。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十月底,宋军返抵宋境。 宋襄公屯军泓水等待楚军的到来。楚军进至泓水南岸,并开始渡河,这时宋军已布列好阵势。宋大司马公孙固鉴于楚宋两军众寡悬殊,但宋军已占有先机之利的情况,建议宋襄公把握战机,乘楚军渡到河中间时予以打击。 但是却为宋襄公所断然拒绝,从而使楚军得以全部顺利渡过泓水。楚军渡河后开始布列阵势,这时公孙固又奉劝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之际发动攻击,但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进攻。可是,宋弱楚强,宋军大败,宋襄公的大腿也受了重伤,在公孙固等人的拼死掩护下,才得以突出重围,狼狈逃回宋国。泓水之战就这样以楚胜宋败降下帷幕。

宋襄公不自量力,在对阵时又不肯灵活应变,策略僵化,无法有效适应春秋时期的争霸趋势,再加上自诩仁义,在泓水之战惨败,被毛主席称为“蠢猪一般的仁义之师”,这使得宋襄公和宋国成为东周时期不自量力和愚蠢的代名词,成为各诸侯国的笑柄。


沧海拾遗录


确切地讲,宋国在周朝的诸侯国中,并不是疆域最大、地位最高、实力最强的一个。但它时常被嘲笑却是事实。


为什么人们爱嘲笑宋国呢?

我想这里面有打地图炮的嫌疑。宋国首位君主是微子启,是前朝殷纣王的庶兄,周成王虽给了这个前朝宗室一块地盘,但毕竟和其他诸侯国有着出身上的差异,可以说,算不得嫡系。因此,其他地方的人常常调笑它,也是在“政治正确”的范围内。再加上宋国实力不强,既非春秋五霸,也不是战国七强。其他诸侯将它拿来调侃,也是可以显一显自身的优越性的,和今天东南沿海发达地区黑河南、东北人差不多吧。故而,当时流传的拔苗助长、守株待免等故事,其主角都是安在宋国人身上的。



再者,宋襄公同志的某些迂腐的举动也给人增加了一个笑料。这位先生很是君子,守规矩得很,在与齐、楚会盟时,人家都防着对手,带齐人马,结果他一味相信以德服人,没带什么人马与两国元首会面,结果人家却以武服人,将他抓了。鲁国在中间斡旋的,宋襄公得以回家。回去后发恨带着人马与楚国交战,属下让他待楚军半渡而击之,襄公同志又发宝气了:不可趁人之危,得等人家摆明车马,咱们再堂堂正正打一场。结果人家过河后,却不打招呼直扑宋军。唉,宋军又败了。

有段时间,因为停战协定的缘故,宋国得到一段喘息之机,但宋国上下都没有趁此良机改革弊政,增强实力 ,几十年间无所作为。又和郑国一起获得“宋聋郑哑”的殊荣。

所以,宋国凭着出身不好、实力不强,以及某些君主的不合时宜,在某些时刻成为了某些人的笑料。


钱多多读文史


宋国确实当时的诸侯地位无人可及,这件事情怎么证明呢?宋襄公当初之所以敢召集楚国,齐国等一系列诸侯国家,在齐桓公死了以后要求自己当霸主,就是因为自己的头衔儿比他们高!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宋国,却一直成为战国时期人们耻笑的销量,当然更多的耻笑是来自于宋襄公这个人,而不是宋国这个国家,但宋国这个国家也确实是挺尴尬。

关于宋襄公制造的那些笑料,那我也不至于多说了,那当然大家耳朵都快听出老茧来了,一个好好的国家,不去追求强军富国,反而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名誉,最后导致自己招来强敌,自己成为别人的阶下囚,受到别人耻笑,还不思悔改,反而愈发变本加厉,最后被人直接活活玩死,宋襄公承担了宋国将近60%的笑料,但是我说了宋国本身的存在也是一个问题。

宋国是有实力的,从何以见证,当初楚国,尤其是楚威王时期,想要率军攻打宋国,结果抓了人家的国君还不算完,宋国自己抱成一个团,把楚国的军队牢牢的阻击在成像处过军队,最后是没有办法才去找齐国过来打一个圆场,由此可见,宋国还是有一定的实力的。

中国的首都在商丘,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位于整个中原大地的中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商贾之地,不说著名的春秋时期的一个商人范蠡,就是在宋国的陶邑做生意,号称陶九公。

这样一个国家是一块实实在在的肥肉!国家很富有,整个国家富得都流油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但是这个国家的实力不咋地,相比较于那些诸侯大国来讲,根本上不了任何台面这样一个国家,对于很多国家来讲,都是放在自己嘴边的肥肉,但是不敢去吃!

这是一块肥肉,大家公认的肥肉,谁如果先动手,谁就会成为众矢之的!直到齐国吃了宋国以后,齐国遭到五国围攻,但是等到大家把齐国给击败以后,只是把送过的土地给瓜分了,宋国就这样当了一个替死鬼,说好的替宋国报仇,最后成为了诸侯的一次分赃大会,诸侯与诸侯之间的那种恶心的嘴脸可见一斑。

但是谁都愿意去管宋国的死活呢?你富有,但是你并不强大,匹夫无罪,怀璧有罪,本身并没有任何罪过,但是等到你一个不是很强悍的人,拥有着天价的财富,周围又是一帮虎视眈眈的强盗的时候,你不被抢夺,难道还是别人被抢夺吗?

宋国是一个很奇怪的国家,国家追求富足,但是并不追求强军富国在乱世之中,那当然,宋国是别人眼中的肥肉,在盛世之中,他又成为了治国的典范,这样的国家很矛盾,这样的国家同时也值得别人生死,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就必须得做相应的事情,如果不做,那你就是别人眼中的笑料!


漩涡鸣人yy


宋国之所以奇葩,本人做过研究,已发表过。

宋国的来历。武王伐纣后,虽然商被灭了国,武王分封诸侯时,仍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武王死后,武庚和管蔡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国号宋,以奉商朝宗祀。虽然是前朝后代,仍被周天子封为公爵,为武王灭伤贡献最大的姜子牙的齐国,也仅仅被封为侯爵,低宋国一等。楚国最可怜,只是个子爵。

宋在周代爵位最高,尊为公爵,地位尊贵,到周天子那里去都是周王室的客人,而非臣子。而且宋国也算是大国,有自己一套一直特立独行。连太史公说宋地“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但后来因国力微弱而任人欺负,遂逐渐成为春秋时期的笑柄。

为何总被黑。最容易被黑的宋国之所以屡次在《韩非子》、《列子》等诸子书里被作为活靶子,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宋国在战国时代从大国之列沦为二流小国,国小实力弱,常常被人攻打。最后一位宋君偃又步纣王后尘,为所欲为,以至于最后被齐魏楚三国瓜分。二是春秋战国之际,许多思想家和言论者喜欢讲故事说语言,时间长了大家都形成一定的故事蓝本或者说故事库,彼此相传。而宋国地处中原交通商贸要道,商人众多文化发达,因此也促进了关于他们糗事的传播。

被黑的故事。所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野人献曝等故事的主角都是宋国,那位“不击半渡,不重伤,不禽二毛”的宋襄公,更是极品。被黑的最恶心的是事宋人舐痔。秦王得了病,召医看病,能使秦王脓疮破头的得车一乘;能给秦王舔痔疮的得车五乘。宋人曹商愿意为其舐痔,则赏车五辆。治病的部位愈下,所得的赏赐愈多。庄子为这种行为所不齿。 虽然总被黑,但宋国是华夏圣贤文化的源头,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墨家、道家和名家四大思想之发源地,但诸子百家里,儒家的孔子祖籍宋国,墨子是宋国人,名家的惠施是宋国人,道家的庄子也是宋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