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胞弟|革命鬥士沈澤明

沈澤明(1900-1933)原名德濟,筆名成則人、風、羅美等,化名李明揚,青鎮人(烏鎮東柵),沈雁冰(茅盾)胞弟。沈家以經營紙店為生,沈澤明的父親以行醫為業,母親從小生在醫學世家,是個知書達禮、賢慧而又富有遠見的女性。在沈澤明的幼年,她常常教導他要做個有志氣的人,勉勵兒子奮發圖強;他的父親沈永錫,擁護康有為、梁啟超變法維新,望兒子沈雁冰、沈澤明將來成為振興實業的人才,可惜在沈澤明六歲那年,父親患骨癌逝世,臨終前囑咐他們“不要誤解自由、平等”,“要以天下為己任”。之後沈澤明就和胞兄沈雁冰在他母親的嚴格管教下,互相砥礪、學文習字。

茅盾胞弟|革命鬥士沈澤明

沈雁冰、沈澤明兄弟合影

1907年春,沈澤明進入國民初等男學讀書(前身為立志書院),接受正規的啟蒙教育,後又進本鎮的植材小學學習,12歲小學畢業後,考入湖州省立第三中學,1917年畢業,考入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五四運動後,受先進思潮影響,與同學張聞天創辦《南京學生聯合會日刊》。1919年暑假,沈澤明在家鄉烏鎮與其胞兄雁冰、表哥盧奉璋,以及曹辛漢等青年組織桐鄉青年社,出版《新鄉人》雜誌,宣傳新文學,倡導白話文。

茅盾胞弟|革命鬥士沈澤明

1919年,“五四”運動傳播了馬克思主義,使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但是,“五四”時期我國英文版的馬克思主義書籍很少,而日文版的馬克思主義著作卻很多。沈澤明為了更好地學習馬克思主義,尋求真理,毅然放棄即將到手的文憑,離開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和好友張聞天一起輟學,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半工半讀。次年1月,回到上海,加入“文學研究會”,會號為45號。不久,由其兄雁冰介紹,與李啟漢、邵力子等一起加入中共上海發起組,成為黨正式成立前的第一批黨員。沈澤明的這些政治活動得到了他母親的支持。當時他母親就對沈澤明說“你們走的路是對的,如果你們父親不死,說不定他也會走這條路的”,給沈澤明從事革命工作以極大鼓勵。

茅盾胞弟|革命鬥士沈澤明

沈澤明從日本回到上海後不久,文壇正遇上覆古勢力的反撲,於是他一面從事黨的工作,一面從事文藝活動。他與新文化戰士一起,向封建復古主義進行勇猛鬥爭,他撰寫了許多反擊復古勢力的文章,以尖銳凌厲的文勢,透徹明白的道理,給予復古勢力沉重打擊。如在《文言白話之爭底根本問題及其美醜》一文中,他以深刻而簡明的道理闡明瞭白話的興起自有它時代的必然性和現實的必要。他說:“因為文字是傳達國民思想感情的工具,所以必須包含幾個要點:一,是與日常生活最密切的;二,是容易為全體國民所瞭解的;三,是最適宜表現現代的思想和感情的。就這三點看來,文字就有采用日常用語之必要,所以主張廢止文言改用白話。”這也體現了沈澤明務實並且不妥協的革命精神。

茅盾胞弟|革命鬥士沈澤明

與此同時,沈澤明投身於革命鬥爭的實踐之中。他擔任了中共上海地方兼區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從事工人運動,並在平民女校、上海大學等處擔任義務教員,為黨培養後備幹部作出了貢獻。這時,沈澤明與張琴秋相識(桐鄉石門鎮人,後為著名紅軍女將領。)1923年底,黨為了開展南京地區的黨團建設,派沈澤明到南京建業大學任教。他一邊教書一邊從事黨的工作,與當時正在南京美術學校學習的張琴秋的來往密切。1925年,沈澤明與張琴秋舉行了新式的婚禮。

茅盾胞弟|革命鬥士沈澤明

1925年下半年,根據組織安排,沈澤明夫婦先後與俞秀松、張聞天、伍修權等三百餘人分批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0回國後,在中央宣傳部工作。

茅盾胞弟|革命鬥士沈澤明

1931年1月,沈澤明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當選中央委員,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同年3月,受中央派遣,與妻子張琴秋到鄂豫皖根據地工作,先後擔任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委員,鄂豫皖省委書記等職務。在此期間堅持豫皖根據地艱苦卓絕的武裝鬥爭。在敵人的瘋狂進攻面前,他領導根據地軍民重新組建紅二十五軍,毅然結束了張國燾所搞的“肅反”運動,挽救了根據地,保護了一批像徐海東同志那樣的紅軍幹部,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

茅盾胞弟|革命鬥士沈澤明

由於長期的艱苦轉戰,沈澤明身染瘧疾,而又因為缺醫少藥,未能及時治療。1933年11月20日,病逝於湖北黃安縣(今紅安縣),年僅33歲。後1963年4月15日,沈澤明遺骨移葬於紅安縣烈士陵園,董必武題寫了墓碑。

茅盾胞弟|革命鬥士沈澤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