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英雄,向死而生

​1、寫這篇文章的背景

前幾天,我高中時的校友因執行飛行任務時為了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犧牲了,這幾天同學群、家鄉群......各類微信群都在哀悼。

這幾天,家鄉的縣城裡到處都瀰漫著悲傷的氣息,人們在為英雄感到驕傲的同時,更多的是難以掩飾、無處安放的悲傷,全縣一萬多人自發為英雄哀悼、送別。

我的心情是潮溼的、低落的、悲傷的。看新聞報道後,為這麼年輕就逝去的生命、為白髮人送黑髮人那種痛徹心扉的痛、為他留下的這兩個多麼可愛的孩子,我的眼淚禁不住流下來了,任悲傷蔓延、思緒萬千!

告別英雄,向死而生

我想跟大家好好談談禁忌話題“死亡”,想清楚、想明白、想通透,才能讓我們從悲傷中解脫,化悲傷為奮鬥的力量!

2、文化中的死亡禁忌

還記得春晚小品節目,小瀋陽說的那句流行語嗎?眼睛一閉一睜,一天過去了;眼睛一閉不睜,一輩子就過去了。他以一種風趣幽默的語句讓我們從容淡定地說“死亡”。為什麼這麼輕鬆、風趣地說死亡呢?不單單是因為在春晚現場才這麼說的。

其實,無論在任何民族、任何文化中,都有 “死亡禁忌”。

告別英雄,向死而生

日常交談中,我們不能提“死”,因為不吉利;手機號碼和車牌號碼尾數不能有四,因為不好聽;賓館的樓層沒有第十四層,房間沒有四號,因為客人不願意去住。

3、一次瀕臨“死亡”的體驗

我曾跟朋友說我很清楚瀕臨死亡的感覺,她們都很吃驚。我曾在一次抽血時因過度緊張而暈血,我清楚地記得當時我視線裡的世界慢慢閉合、慢慢由白轉黑,直至什麼也看不見,白轉黑的分界線如此清晰,令我終生難忘。當時最明顯的心理感受是無奈,任由世界慢慢變黑,我卻無能為力。幸運的是,我不知道過了多久後,視線裡的世界慢慢打開、慢慢由黑轉白,直至整個世界再次出現在我面前,有種重生的感覺和力量,感覺一切都比之前美好極了!

告別英雄,向死而生

4、人為什麼會死?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學了心理學以後,我才更深入地瞭解到:大自然只對我們是否能繁殖後代進行了選擇,而沒有對我們是否能永生進行選擇

大家知道,我們人的基因當中含有致病基因,如果這些致病基因不影響人類繁衍後代,那麼自然選擇並不會把這種基因淘汰。

舉個例子:假設有一種有害的基因,會削弱女性的免疫系統。

如果這個基因,會在女性20歲時被激活、發揮作用,那麼這個女性會在20歲左右的年紀患病甚至死亡,大概率這會發生在她結婚生子之前。也就是說,這個女性不會有後代,她的這種致病基因也就無法延續、傳遞,這種基因就被大自然選擇出來淘汰了。

但是,如果這個致病基因,要等到女性50歲時才得以激活,那情況就不一樣了。

雖然這個女性仍然會因此得病甚至死亡,但是這個致病的基因早就在這個女性年輕的時候,通過生育繁衍而傳遞到下一代了。

所以說,自然選擇只能對繁殖活動進行選擇,而一旦我們結束了繁殖活動,自然選擇的力量就微乎其微了。這個時候,逃過自然選擇的有害基因就會使得我們衰老、患病、死亡。

告別英雄,向死而生

5、死亡恐懼

說到“死亡”,你到底在恐懼什麼呢?

從小我就聽大人們說:無論聖人皇帝,還是販夫走卒,終難逃一死。聽後覺得人們的思想很豁達。可後來在成長歲月裡我察覺到了太多人的死亡恐懼。人們不僅在面臨死亡威脅時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生欲,而且在幸福安穩的生活中也會因為意識到死亡的不可避免而產生深度焦慮和恐懼。

心理學上有種說法叫“損失厭惡”,指的是當人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我們認為損失更令我們難以忍受。

損失100元的心理感受強度,不是等同於收穫100元的心理感受強度,而是相當於收穫250元時的心理感受強度。

前段時間在培訓課上,培訓老師問我們:死亡就像出國一樣,人們到底在恐懼什麼?

出國,不管是短期還是長期,那麼“自我”健康地存在著,“自我”物質世界擁有的一切都還在。

死亡對於個體而言,是100%的損失加上0%的收益,可以想象這是何等強烈的損失厭惡。

我們恐懼的是:“自我”相對於物質世界的毀滅,這讓我們有發自靈魂深處的戰慄!

告別英雄,向死而生

我曾多次嘗試思考死亡恐懼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恐懼。我能想到最痛的最悲傷最無奈的是:我窮盡一生成就的如此優秀、如此滿腹經綸的自我將永遠再無機會來到世上與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們歡聚!

這是讓我心理感受強度最深的悲哀!無論再開心的時刻,想起這一點都可以痛哭出來。

告別英雄,向死而生

6、精神永生

對於人類而言,死亡有兩層含義,一層是肉體死亡,另一層是精神死亡。

追求肉體不死,是種痴心妄想。於是,人類就退而求其次,承認肉體死亡,但是追求精神不滅。

在東方的文化裡,祠堂中供奉的牌位是我們對先人的紀念;而西方的教堂則設定天堂作為祖先靈魂的歸宿。在這被稱為“祖先崇拜”的背後,是人類用於對抗死亡恐懼的“靈魂不滅”。

告別英雄,向死而生

歷史上有那麼多有名的人物,雖然他們已逝去多年,但是每一次提及他們的思想,他們就會被記憶起一次。從這個角度上講,他們從未真的消失,他們已經變成了維繫我們這個社會文明的一部分,已經在人類的文明裡永生,直到人類文明消失。

7、向死而生:死亡對於文明的意義

是什麼樣的動力能促使英雄們以無上的毅力克服困難,以絕大的勇氣直面犧牲,從而做出如此永留青史的貢獻?

美國堪薩斯大學的三位心理學家共同提出了著名的恐懼管理理論:正是對於死亡的恐懼,促使我們建立社會,創立文化觀、世界觀,從而改變世界,在文明中留下自己的一筆。

死亡恐懼就像是痛覺,這種痛讓我們不舒適,但是同時也讓我們活得更清醒,更充實。

如果我們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中最後一天去生活的話,就會發現當下是多麼的美好。的確,死亡教會我們如何去尋找和爭取溫暖的東西。

更重要的是,死亡也催促我們創造那些可以永續傳承的東西。傳承更多的是:我們堅信的理念和世界觀!

死亡恐懼猶如蘇格拉底筆下的牛牤,正是它的時時叮咬才能讓我們重振雄風,讓我們明白生命的價值,讓我們追求更高的成就、做出更多貢獻,而不是虛度光陰,渾渾噩噩。

這就是向死而生的意義!

告別英雄,向死而生

告別英雄,向死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