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八卦:“烏臺詩案”的三大原告

烏臺詩案發生於元豐二年,也就是公元1079年。

何正臣上表彈劾蘇軾,說蘇軾調任湖州後謝恩的上表中,用語暗藏譏刺朝政。

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後在御史臺獄受審。

御史臺,因官署內遍植柏樹,又稱“柏臺”。

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乃稱烏臺。

所以此案稱為“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是北宋影響最大的一場文字獄。

文壇八卦:“烏臺詩案”的三大原告

被告方蘇軾一貶再貶,最後貶到了當時還是鳥不拉屎的海南儋州。

當然這也催生出了最強形態的蘇軾,仕途坎坷的他在文化上簡直進行了究極進化。

蘇軾一躍成為兩宋乃至現在,最有魅力的文人之一。

這些暫且按下不表,今天主要來挖一挖烏臺詩案的三大原告。

這三個原告不免有點趨炎附勢,但他們中也不乏驚才豔豔之輩。

監察御史裡行何正臣

元豐二年三月,蘇軾由徐州貶謫到湖州。

按照慣例,寫了《湖州謝上表》。

就是總結自己之前的工作,以及計劃一下之後的工作,再感謝一下皇恩浩蕩就得了。

但是因為對王安石新法有所不滿,就在上表中吐槽了幾句:

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發發牢騷本來無可厚非,非得作死寫在上表中,自己埋下了一顆雷。

六月,何正臣把這句敏感的話摘出來,給蘇軾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

烏臺詩案就此拉開序幕……

其實拋開烏臺詩案,何正臣是個“好同志”。

何正臣從小穎悟過人,被譽為神童。

踏入仕途也很順利。

8歲的時候,他就應童子科御前誦九經,皇賜授童子出身,接著一路開掛升級。

25歲童子科試列榜首;26歲鄉試前五,考中舉人;27歲參加會試,考中進士。

之後陸續任郡州司法參軍、袁州軍事判官、吏部侍郎、金殿詔命傳臚、宣州知府等官職。

何正臣在當時混得很好,人脈很廣。

嘉祐年間,何正臣要回老家,宋仁宗還專門寫了首詩《賜神童何正臣還鄉歌》贈送。

丞相王安石、安撫使王校理、太史黃山谷均賦詩相贈,譽為神童正臣。

何正臣雖然也是很有才華,但可能心思全部用在政治上了,並沒有留下太多詩詞。

僅有的幾篇詩詞,也多是官場唱和之作,比如這首《送程給事知越州》

立京金城漳海邊,從來經制祗茫然。

一千里候無宵警,十萬人家自晏眠。

異域早聞回陳馬,將車從此罷樓船。

功成事往翻然去,用舍如公信可賢。

文壇八卦:“烏臺詩案”的三大原告

御史中丞李定

蘇軾被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之後,御史中丞李定繼續火上澆油。

列出了蘇軾四大可廢之罪。

一是怙終不悔,其惡已著;

二是傲悖之語,日聞中外;

三是言偽而辯,行偽而堅;

四是皇上修明政事,怨己不用。

條條要把蘇軾置於死地。

李定是王安石的學生,也是他忠實的追隨者。

進士及第後,正趕上王安石變法,作為堅定的變法派,李定在仕途上一度走得很平穩。

後來司馬光上臺,李定失勢,開始被貶,最後謫居當滁州。

李定其人呢,像是蘇姓的剋星,不止把蘇軾差點置於死地,還把蘇舜欽坑了一把。

蘇舜欽可不是一般的人物,祖父蘇易簡做過宰相,其父也官至司局級。

而蘇舜欽本人26歲高中進士,岳父杜衍剛被提拔為宰相。

當時的名流范仲淹、韓琦、歐陽修都很看重和推崇蘇舜欽。

那年,蘇舜欽擔任進奏院提舉,雖然不是副部級,但也算是廳局級一把手。

當時汴京有舉辦賽神大會的習俗,每年這個時候,京師各部門都會舉辦盛大的派對。

領導與下屬一起喝酒,一起唱歌,一起腐敗。

文壇八卦:“烏臺詩案”的三大原告

蘇舜欽這個部門自然也不落後,但是經費不夠怎麼辦?

院裡有的是廢紙,蘇舜欽組織人手把廢紙賣了,可是錢還是不夠。

蘇舜欽大手一揮,說,咱們AA吧,並率先出了十貫。

為了助興,蘇舜欽不僅邀請了京城裡的名人雅士,還找來了幾個歌妓。

當時李定是太子中書舍人,主動出份子錢,死皮賴臉想要參加這次派對。

可是蘇舜欽實在看不起李定,就直接拒絕了。

李定官雖然不大,但是心眼可不小。

他發揮想象,添油加醋地舉報蘇舜欽“公款吃喝、公然狎妓,腐化墮落,帶壞了民風”。

最後這事鬧得越來越大,蘇舜欽落了個“監守自盜”的罪名,黯淡退出歷史舞臺。

李定其人呢,也因為一向的小人行徑,一直不討喜。

可能也就剩下一個優點,就是清廉。

監察御史裡行舒亶

光憑何正臣和李定還不足以搞倒蘇軾,湊巧,《元豐續添蘇子瞻學士錢塘集》出版了。

監察御史裡行舒亶(dǎn)經過四月潛心鑽研,找了幾首蘇軾的詩:

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

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山村五絕》其四

吳兒生長狎濤淵,冒利輕生不自憐。

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

——《八月十五日看潮》其四

宛丘先生長如丘,宛丘學舍小如舟。

常時低頭誦經史,忽然欠伸屋打頭。

斜風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任從飽死笑方朔,肯為雨立求秦優。

眼前勃溪何足道,處置六鑿須天遊。

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

……

——《戲子由》

舒亶說蘇軾這幾首詩諷刺青苗法,皇帝也不如堯舜英明。

文壇八卦:“烏臺詩案”的三大原告

舒亶畫像、來自網絡

舒亶也算得上才華橫溢, 24歲的時候就在禮部考試中獲第一名。

之後舒亶也做了不少出彩的事,比如宋夏疆域劃分。

他曾出使西夏,劃分宋夏疆界。

在途中,他曾填了一首《菩薩蠻》,只是有點捨不得與朋友分別,沒有半分害怕。

畫船捶鼓催君去,高樓把酒留君住。

去住若為情,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

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因為剛剛交戰過,邊界雙方守軍殺氣騰騰。

舒亶單騎進入西夏陣營,向對方宣示朝廷旨意。

西夏領將的鋼刀架在他頸上,他都神色自若,慷慨陳詞。

建功後舒亶升奉禮郎,後又參與更多的朝廷政務。

王安石變法開始以後,舒亶積極推行變法,很快成為中堅力量。

舒亶寫了不少支持變法的詞,比如這首《浣溪沙·和仲聞對棋》

黑白紛紛小戰爭,幾人心手鬥縱橫。

誰知勝處本無情。

謝傅老來思別墅,杜郎閒去憶鏖兵。

何妨談笑下遼城。

文壇八卦:“烏臺詩案”的三大原告

元豐六年,舒亶得罪了尚書省,再加上皇帝不待見,就被炒了魷魚。

42歲的舒亶黯然回鄉,他遷居於鄞縣的月湖畔,名其居曰“懶堂”。

這時候他是孤單的,而他的孤單也只好說給妓女聽。

江梅未放枝頭結,江樓已見山頭雪。

待得此花開,知君來不來。

風帆雙畫鷁,小雨隨行色。

空得鬱金裙,酒痕和淚痕。

——《菩薩蠻·別意》

紹聖元年,53歲的舒亶被起用為官。

再次入京後已是物是人非,不由得對自己的身世感到孤獨和淒涼。

於是給遠方的朋友填了首《虞美人·寄公度》

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

背飛雙燕貼雲寒,獨向小樓東畔倚闌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臺,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文壇八卦:“烏臺詩案”的三大原告

紛亂的政治鬥爭中,舒亶也不過是任人擺弄的棋子而已。

烏臺詩案可以說是舒亶一生的汙點,不過他的才華也不容忽略。

煽風點火的小丑

何正臣、李定、舒亶把罪名罪證都整理的差不多了。

國子博士李宜之、宰相王珪等人也紛紛跳了出來,煽風點火、落井下石。

禍不單行。

蘇軾不支持變法,但是也不屬於守舊派,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不合時宜”

於是在他下獄以後,此前和他一塊喝酒唱歌的狐朋狗友也大都站在他的對立面。

幸虧宋神宗本來就沒有殺蘇軾的意思。

王安石上書的“聖朝不宜誅名士”又給了神宗一個臺階,便把蘇軾放了。

蘇軾出獄以後,長出了一口氣,得意的寫了首詩:

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

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

休官彭澤貧無酒,隱几維摩病有妻。

堪笑睢陽老從事,為予投檄到江西。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

文壇八卦:“烏臺詩案”的三大原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