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官直播帶貨,有收穫更得加緊“線上線下”雙劍合璧

<article>

中新網蘭州4月6日電 (記者 丁思)全民經濟受疫情阻隔,由此引發多地官員開啟的“雲中農產品直播經濟大戰”正酣,讓反差萌的官員也成為網紅,帶貨和吸粉能力堪比李佳琦。

步入當下數字經濟大流,“結束直播後的官員,線下該做什麼呢?”此時,或更值得關注和深思。

“縣官直播帶貨”,其實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隨著中國數字經濟日漸發展,引發和培植了民眾互聯網消費習慣,也讓不少“身處深閨無人識”的農特產品通過電商走向海內外消費者生活。為了鼓勵農村電商發展,2018年開始,便有不少貧困縣縣長探索通過網絡直播、電商平臺“叫賣”農特產品,成為網絡界一股清流,引發網民關注。

“縣官組團扎堆玩直播”則在今年疫情之下更成為潮流。3月,廣東、湖南、陝西、甘肅、山東等多地縣市長陸續走進直播間,甚至田間地頭,密集出鏡帶貨,旨在探索疏通當地農產品滯銷新途徑,舒展農民緊鎖的眉頭,成為疫情之下多地農業復甦中的一股暖流。

不僅如此,深得網友買賬的更是在直播間縣官的“親民表現”,他們打破傳統“官相”,以接地氣的方式放下身段助農銷售。在調侃式語言中和網友“鬥嘴”,用新式網絡用語“買它買它買它”“OMG,我的天啦”“寶寶強力推薦”等賣力代言吆喝,在千萬點贊數、日漸增長的銷售額數字間,得到了中國網民的肯定和誠心打賞。

在一片叫好聲中,中新網記者梳理發現,前有“網絡問政”,現有“直播帶貨”,互聯網的發展和新電商模式的加速推進,都在倒逼政府官員主動適應新形勢,在網絡經濟中積極作為,不僅拉近政府與市場的距離,更拉近了官員與農民之間的距離,是構建服務型政府的一種新徑,這種主動迎合和接受挑戰的探索,實則要為之點贊。

然而,官員直播不是天天有,也不會成為常態工作,或不能實現可持續助農。

拍手叫好之餘,在縣官走下直播間之後,“如何打造當地農產品品牌和擴大銷售”才是官員在“直播後效應”中應思考的題中要義,線下如何構建服務型政府、如何當好“店小二”實現常態化帶貨,這都是中國縣官該修煉的“內功”。

正如蘭州大學中國政府績效管理研究中心教授王學軍所言,政府官員扮演著多種角色,回應著多種價值訴求,其中的主要角色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在看到政府官員直播帶貨的積極效應的同時,也要思考這一現象背後的可持續發展機制。官員直播帶貨是個很好的引子,或許只能解一時之急,長遠來看,還是要依靠農產品的產業基礎。

比如,政府如何參與構建良好的市場環境,如何維持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如何培養和打造新型職業農民,如何促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訂單化,如何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等,這些都是官員們在走下直播間後急需調研市場和全盤考慮的。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句話對於當下的互聯網直播經濟來說,更不為過,因為網絡式“李佳琦”實在太多。

中國縣官想要與擁有百萬流量的諸多“李佳琦”來PK,以幫助農戶分得“直播經濟”中的一杯羹,更需俯下身段當好“線下店小二”,運籌帷幄把握市場、腳踏實地走訪農戶,修煉好了內功,藉助互聯網平臺,“線上線下”雙劍合璧,這樣才能讓當地農產品走得遠,也讓更親的政商關係直抵人心。(完)

/<artic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