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獲批6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近日,2019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評審結束,湖南大學李樹濤、蔣健暉、姜潮、張曉兵、徐峰、肖永明教授牽頭的6個項目獲批,較上年增長3項,立項經費達1.08億。此外,湖南大學主持的13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獲批,立項經費達4979萬元。

湖南大學獲批6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湖南大學獲批6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李樹濤教授。

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李樹濤教授獲批主持“多模態融合的機器人自然交互”項目。該項目主要任務是利用自然語言、手勢/體勢、表情/微表情等多模態數據的信息互補性,提出多模態數據自適應融合與交互意圖識別方法、動態情感認知交互關係模型和類人社交模式的人機社交準則學習理論及方法,實現智能人機自然交互。研製康復陪伴、安防和教育3類多模態融合的智能機器人實驗平臺,在醫院的病人術後康復隨訪、養老院的老年人情感陪護、會場的安防巡邏、學校的心理健康諮詢以及家庭的生活陪伴5種典型應用場景實現技術驗證與功能演示。

湖南大學獲批6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化學化工學院蔣健暉教授。

化學化工學院蔣健暉教授獲批主持“新一代DNA合成技術”項目。該項目以開發DNA生物合成新技術和自動化合成儀器為科學目標,設計篩選無模板依賴DNA合成酶和可控反應活性核苷單體,建立高效率DNA生物合成反應體系,發展DNA酶法合成新技術、儀器及配套試劑,實現高保真、長片段、高通量、低成本DNA生物合成,為合成生物學提供新一代使能技術,將顯著提升我國在DNA生物合成的原創能力和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國際地位。

湖南大學獲批6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姜潮教授。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姜潮教授獲批主持“製造企業主導的製造服務價值網融合技術與方法”項目。該項目旨在提出“互聯網+”環境下核心企業主導的製造服務生命週期價值網協同理論與方法,為實現跨主體/跨流程製造服務價值鏈協同與生態化發展奠定理論基礎;研發面向產品後市場的保內保外業務協同技術,基於故障診斷與質量改進的服務全生命週期閉環質量控制技術,以及基於售後配件多級管理的配件鏈協同技術等關鍵使能技術,構建制造服務數據驅動的業務挖掘模式和產品保修期內外的業務關聯新模式;研發支持產品服務生命週期的製造服務雲平臺,支撐跨區域、跨平臺、跨行業的製造業要素資源協同與共享;提出軌道交通、高端工程機械領域等複雜裝備製造行業應用驗證與解決方案,實現產品製造服務生命週期價值網絡重構與優化。

湖南大學獲批6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化學化工學院張曉兵教授。

化學化工學院張曉兵教授獲批主持“動脈粥樣硬化表觀遺傳相關活性氧的納米檢測與應用”項目。該項目面向動脈粥樣硬化相關心腦血管疾病診斷的重大需求,發展具有高靈敏、高特異、高穩定、高生物相容性的活性氧納米探針及多目標物同時檢測納米探針,研究活性氧對蛋白質氧化修飾調控作用的分子機制,開發用於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疾病臨床診斷的納米檢測試劑盒,為動脈粥樣硬化相關心腦血管疾病提供早期診斷新方法和新技術。

湖南大學獲批6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建築學院徐峰教授。

建築學院徐峰教授獲批主持“贛豫粵湘田園綜合體宜居村鎮綜合示範”項目。該項目主要針對贛豫鄂湘地區集現代農業、休閒旅遊、田園社區為一體的鄉村綜合發展需求,研究環境友好型田園綜合體規劃設計技術,構建具有田園特色的宜居村鎮建設模式;集成鄉村綠色住宅設計建造技術,開展田園鄉村住宅示範建設;集成田園社區生活汙水、垃圾處理處置和資源化利用、水體富營養化控制、生態及景觀修復等技術,開展基礎設施建設與環境整治,構建適合贛豫鄂湘不同地區的田園綜合體宜居村鎮環境治理模式。

湖南大學獲批6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嶽麓書院肖永明教授。

嶽麓書院肖永明教授獲批主持“中華優秀文化資源開放共享與開發複用技術”項目。該項目將研發適用於中華優秀文化資源開發、複用、共享和創新的共性關鍵技術,包括基於遠程監督學習的知識圖譜生成和管理技術,群智驅動的文化元素遴選技術,基於區塊鏈的文創知識產權保護與交易技術等。本項目研究構建特色文化資源本體特徵數據庫和知識圖譜、探索群智驅動的文化創意設計模式、建立計算安全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建設廣泛互聯的資源-創意-產品共享運營平臺,加強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使科技創新成為文化發展的核心支撐和重要引擎。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主要瞄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核心、關鍵科技問題,組織產學研優勢力量協同攻關,提出整體解決方案。在學校“人才強校”戰略的指導下,科學技術研究院以學校“雙一流”目標建設為導向,加強承接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的“能力建設”,啟動“重大項目培育計劃”,加大項目申報組織策劃力度,並在申報各環節做好跟蹤服務等,營造積極申報氛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