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腦中“植入”一個殺毒軟件。

《大潛能》| 李南南解讀,來自得到每天聽本書,知識分享,源於生活。

關於作者

肖恩·埃科爾,哈佛心理學導師、哈佛幸福課的主要設計者之一,在哈佛大學贏得了12次傑出教育獎。肖恩關於幸福和潛能的研究登過《哈佛商業評論》的封面,他的TED演講是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演講之一,瀏覽量超過1500萬次。

關於本書

這本書寫給所有處於瓶頸期的個人和企業。如果你一個獨自追求成功、希望突破自我的人,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如果你希望從他人身上獲取能量,那麼你應該來看看這本書。

核心內容

第一,為什麼融入群體,能夠更大程度上促進我們的成功?

第二,應該怎麼更好地融入群體協作?

點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要為你解讀的書叫《大潛能》。這本書主要說的是,我們應該怎麼藉助群體的力量獲得成功?

按照慣例,咱們應該先說內容。但是今天,我想先說說這本書的來歷。因為它的來歷太有趣了。這本書,源於哈佛大學裡的一次裸奔。是的,你沒聽錯。整本書的思考,都源於這次裸奔。

這要從哈佛大學的一段歷史說起。當年,美國開國元勳,約翰·亞當斯的兒子,因為和朋友在哈佛大學裸奔而被捕。後來,也不知是出於什麼心態,裸奔居然成了哈佛學生的一項自發活動。學生們還給這個活動起了個名字,叫原始尖叫儀式。每年冬天,期末考試前一天,學生們都會聚集在學校裡一個叫莫爾大廳的地方。然後脫光衣服,在校園裡一邊狂奔,一邊尖叫。

這個莫爾大廳,其實就是大一新生的宿舍樓大廳。而這本書的作者,恰好就是當年其中一個新生。你可以想象一下他當時的心情:先是特別震驚,然後又特別興奮。他想到,人這一輩子,能有幾次機會在哈佛大學裡裸奔呢?大概就這一次,錯過沒準後悔一輩子。想到此處,他馬上回到宿舍,脫光衣服,準備衝進裸奔的隊伍裡。

但是,很不幸,因為缺乏經驗。他遇到了三個嚴重的問題。第一,當時是冬天,裸奔不應該脫鞋。冰冷的地面讓雙腳寸步難行。他想回去穿鞋,又發現了第二個問題。宿舍的門禁卡和身份證,都落在了褲兜裡。他根本無路可退,只能硬著頭皮上。緊接著,他又發現了第三個,最嚴重的問題。當他走到宿舍樓門口時,裸奔的大部隊已經跑遠了,他要是獨自去追,就變成了唯一一個落單的裸奔者。他無論如何也邁不出這艱難的一步。

當然,前兩個問題,是技術問題,無可挽回。但問題是第三個,完全是個人意願。事後,作者一直在思考,為什麼裸奔這種極端事件,一定要很多人一起參與呢?為什麼成群的裸奔者,能跑得那麼遠?落單的他,卻遲遲不敢邁出第一步?換句話說,群體和成功之間,是不是有什麼必然聯繫?

注意,作者可沒把這件事當成兒戲,而是開始了很嚴肅的研究。他發現,類似的現象,原來一直存在。比如,美國有個權威雜誌,叫《實驗社會心理學》,裡面提到一項研究。說的是,假設你正在看一座山,有朋友陪在你身邊時,你會覺得,這座山的陡峭程度,降低了10%-20%。注意,即使你的朋友是在看別的地方,他僅僅是陪在你身邊,你就會產生這種感覺。

再比如,作者調查了大量的哈佛畢業生。結果發現,長期成就和個人屬性,比如成績、學分、家庭財富,等等這些因素,只有很微弱的關聯。在所有因素中,跟個人的長期成就相關性最大的,是一個叫社交敏感度的指標。也就是,這個學生有多看重群體聯繫,願不願意跟別人共享信息。

那麼,所有這些研究,這是不是說明,成功和群體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呢?注意,作者的命題是,不管你是否擅長協作,只要你身在群體中,不是孤軍奮戰,你就更容易獲得成功。順著這個問題更進一步,假如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又該怎麼改善自己的協作網絡,讓自己的潛能更好地獲得開發呢?作者針對這兩個問題,做了多年的研究,最終形成了一套理論,這就是咱們今天說的這本《大潛能》。

這本書的作者,是畢業於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肖恩·埃科爾。他也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導師,著名的哈佛幸福課的主要設計者之一。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快樂競爭力》,是心理自助領域的暢銷書。

接下來,我將分成兩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部分,我們說說,為什麼融入群體,能夠更大程度上促進我們的成功?第二部分,我們再說說,應該怎麼更好地融入群體協作?

第一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為什麼融入群體,能夠更大程度上促進成功?說白了,就是不要搞個人英雄主義,別光想著表現自己,要融入群體。在乍一聽這個命題的時候,我覺得這句話很像我們經常轉發的那種心靈雞湯。你可能也有這種感覺。畢竟,人多力量大,一個好漢三個幫,類似的大道理,我們早就聽說過。

其實,雞湯本身沒什麼問題,關鍵在於,這個雞湯,能不能被你吸收。比如,告訴你,你要善良,善良對你有好處。這本身是一句雞湯。但是,假如能更進一步,告訴你善良和收益之間,這個因果關係是怎麼發生的?其中的邏輯鏈條什麼樣?那它就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一份真正有用的行動策略。同樣,要想明白,為什麼群體更容易導致成功,我們得先找到一個過硬的佐證。

在書中,作者展示了很多群體和成功之間的關聯案例。但是我覺得,在這些證據中,最有力的恰恰不是這些案例和數據。而是作者引用的一個進化論觀點,這個觀點叫作群體選擇。也就是,自然選擇在某種程度上,是以群體為單位展開的。它選出的不是更適合的個體,而是更適合的群體。

群體選擇本身是一套複雜的理論,咱們不細說。咱們通過一個小故事,大致瞭解一下。它說的是螢火蟲的發光現象。我們都知道,生物進化的最高目的是繁衍。而對螢火蟲來說,完成這個目的,主要靠發光。雄性螢火蟲通過發光,來吸引雌性。

說到這,你可能會覺得,最佳的發光策略無非兩種,要麼做第一個發光的,要麼找一個同類少的地方,自己發光。總之,要保持競爭意識,要確保自己是最顯眼的。但事實是,螢火蟲從來不這麼做。它們往往是聚集在同一顆樹上,同時發光,把這棵樹照得像發光的聖誕樹一樣。

科學家專門研究過這個現象。結果發現,當一隻雄性螢火蟲發光時,獲得雌性回應的概率只有3%。但當一群雄性一起發光時,雌性回應的概率,高達82%。注意,是每一隻雄性螢火蟲獲得回應的概率,都提高到了82%。更重要的是,科學家還發現,螢火蟲體內有一套生理感應機制,讓它們能夠準確的探測到同類發光的時間,準確度精確到毫秒。這個感應機制,就是為了確保,你能跟同類分毫不差的一起發光。你看,進化用上千萬年的時間,塑造出了這個功能。而這個功能本身,對應的就是群體選擇。它是為確保,所有螢火蟲一起發光而進化出來的。

換句話說,生物的很多功能,它們本身就是為了適應群體選擇而進化出來的。假如只有一個個體,這種功能根本沒用,就像螢火蟲的感應機制一樣。但假如是一個群體,這種功能就會帶來巨大的紅利,個體也會因此獲得巨大的收益。

簡單說,過去我們都認為,要想成功,要想讓個人利益最大化,必須要保持競爭意識,要儘可能的去爭搶資源。但是,站在群體選擇的角度,你會發現,生物的很多功能,不是為了自己好,而是為了大家好。同時,只有大家好,你才能真的好。

在這本書裡,作者還引用了一個實驗。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也就是《正義之心》這本書的作者。他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研究的對象是母雞。假如你想培養出一隻最能下蛋的母雞,你該怎麼辦?按照通常的設想,母雞的下蛋能力是可以遺傳的,我們可以一代代優中選優。也就是,找一群最愛下蛋的母雞,關在一個籠子裡。這麼繁衍幾代之後,應該就會產生一隻最能下蛋的母雞。

但事實正好相反,研究人員發現,愛下蛋的母雞往往攻擊性很強。它們聚在一起,整天忙著互相鬥,死的死,傷的傷,根本顧不上下蛋。後來,研究人員換了個思路,不選拔單個的母雞,而是選母雞群體。也就是,先隨機分組,然後看看哪個籠子裡集體產蛋量最高,就對這個籠子集體育種,讓它們的後代還在一起。結果發現,這個思路是對的。幾代下來,優秀母雞集體的產蛋能力,一代比一代強。

作者是想通過這個實驗說明,假如一個群體中,每個人都想爭著當第一,都抱有強烈的競爭意識,那麼長期看,反而誰都成不了第一。相反,假如你跟著群體一起演化,更有可能成為第一。換句話說,想成為那隻最能下蛋的母雞,就必須融入群體。

當然,不光是對螢火蟲和母雞來說如此,在人類身上,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這個趨勢更明顯。因為人類是更高級的群體動物。我們也有著更高級的群體本能。

比如,報復,這就是一種對群體有利的行為。站在個體的角度看,這個行為其實很奇怪。你看,假如別人欺負了你,你去報復。無非是兩個結果,要麼你贏了,出了一口惡氣。要麼你倒黴,又捱了一頓揍。但不管是哪個,它都沒法給你帶來切實的收益。那麼,這個情感,為什麼沒有被進化淘汰掉,反而被保存到了今天呢?

這時,只要我們站在族群的角度,你就會發現,報復其實是一種有利於群體的行為。因為報復的本質,是一種有效的心理震懾機制。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一個群體中,不存在報復行為,會變成什麼樣?在沒有法律約束的遠古社會,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就是,極少數人仗著力氣大,恃強凌弱,把一個族群的資源,死死攥在自己手裡。然後好人整天受氣。這樣的族群內部,它怎麼可能有凝聚力?遇到困難很可能不堪一擊,到頭來,誰都好不了。

但是,假如這時,把報復這個行為引入,情況就不一樣了。只要有人會產生報復行為,哪怕只是極少數,它也會對那些欺負別人的人,產生震懾作用。有句話叫,仗義每多屠狗輩。這些屠狗輩,其實就是族群裡的殺毒軟件。他們犧牲的是自己,但卻用這種方式,維持了整個族群的內部平衡。族群穩定發展,個人才能活得更好。

其實,說到這,作者的意思已經很明白了。既然大自然把我們塑造成了群體動物,並且賦予了我們這麼多隻有在群體中,才能發揮作用,對群體有利的本能。我們就應該享受由同類帶來的群體紅利,不應該浪費它。

我們經常說,要想做成事,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其實,這三個因素,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群體帶給我們的紅利。當然,作者並不是排斥競爭意識,也不是讓我們利用群體紅利,坐享其成。他是想說明,只要你身在群體中,就一定會享受到群體的紅利。這是個客觀結果,和主觀動機無關。當然,身在群體中,你還能獲得很多其他的好處。比如更充分的信息,更多的機會,更多的幫助,等等。這些收益而易見,咱們就不多說了。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內容,群體和成功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簡單說,人類是群體動物,我們的很多能力,就是為了讓群體變得更好。而在更好地群體中,我們也更有可能獲得成功。

第二部分

到這一步,我們已經明白了群體和成功之間的聯繫。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要更深入一步,說說怎麼才能找到那個,最適合我們的群體,把群體帶給我們的收益最大化。

注意,作者說的是,最適合的群體,而不是最好的群體。最好的群體很好理解,就是最優秀、最突出、成就最高的。那麼,什麼叫最合適的群體呢?簡單說,就是那個能帶給你超級回彈力的群體。

你可以設想一下,在玩蹦床的時候,假如一個人蹦,你能彈起的最大高度是固定的。但是,假如一群人一起蹦,只要你找準時機,就有可能利用別人製造出的彈力,蹦得比原來高得多。這個由別人製造出來的強大的彈力,就叫超級回彈力。

那麼,什麼樣的人能帶給你超級回彈力?顯然,未必是一群最會玩蹦床的人。但他們一定是,能跟你保持恰當的頻率,恰好能為你提供彈力的人。也就是俗話說的,貴人。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遇貴人需要機遇。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某種方式,打造自己的貴人網絡。也就是,每個人都未必給你帶來切實的利益,但是他們加到一起,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你的成功幾率。

在這本書裡,作者提供了很多方法。我從中挑選了兩種比較重要,也是作者本人比較推崇的方法。

第一個方法,是建立自己的三層式社交網絡。也就是,在自己的社交體系中,建立三類人脈。

第一類,叫作支柱。也就是那些堅定不移的支持你的人。不管發生什麼事,他們都會站在你這邊。你可能會想,這不就是拉幫結夥,搞小團體嗎?事情當然沒這麼簡單。這些人其實更像一個默默支撐你的系統。就像在生活中,家庭的作用一樣。

以前曾經有學者搞過一項研究,說人到底為什麼要結婚?過程咱們就不細說了。總之,最後的結論是,婚姻除了能提高你抵禦風險的能力,能讓你生兒育女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它能讓你找到自己的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翻譯過來,意思是超越自我的,更遠大的目標。也有人把它理解成,更好地自己,或者更值得被愛的自己。

同樣,在職場上,假如有一群一直支持你,站在你這邊的人,因為他們的期待,你也很可能在潛移默化中,變得更值得被期待。這就是支柱的作用。

第二層人脈叫作橋樑。也就是,能像一座橋樑一樣,把你的眼界拓寬到另一個領域,把你的人脈延伸到另一個圈子裡的人。他們未必是你的好朋友,很可能都是一些弱聯繫。但是,千萬別小看這些弱聯繫。曾經有一份統計數據,說一個公司裡,80%的重要崗位,都不是對外公開招聘,而是通過別人介紹的。在龐大的弱聯繫網絡裡,我找你,你找他,實現關於職位信息和匹配人選的配對。

除了延伸你的社交邊界,橋樑型人脈還能給你帶來認知上的啟發。因為他們往往來自不同的專業。我們經常說,天才需要靈感。但是,靈感到底從哪來呢?其實,仔細揣摩這個詞,你會發現,靈感這兩個字,本來就隱含一層意思。那就是,你是信息的接受者。外來信息在你的大腦裡,經過加工,變成了靈感。換句話說,要想獲得靈感,首先得有大量的輸入。怎麼輸入?很明顯,你要不斷走出自己的認知邊界,去接觸形形色色的人。這就是橋樑型人脈的作用。

第三層人脈叫擴音器。也就是,你身邊那些讓你欽佩的高手、大師、前輩。總之,一定是你認可、欽佩的人。這些人的作用,就是用他們的經歷,在你的大腦裡植入一個殺毒軟件。一旦有一個消極的壞念頭進入你的大腦,你馬上就想到這些欽佩的人,想想他們說過的話,做過的事,然後利用這些積極的想法,把壞念頭趕出去。這是擴音器型人脈的作用。

好,這是作者提供給我們的第一個方法,叫作打造你的三層人脈,分別是支柱、橋樑和擴音器。第二個方法,叫作策略性讚揚。也就是,有方法,有計劃的讚揚別人。這麼做的目的,是讓群體裡的正能量流動起來,讓每個人都能吸收。

我們都知道,讚揚是個激勵別人的好辦法。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讚揚也是一種社交貨幣,你給出去的同時,自己也能收穫一些好感。但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讚揚別人?作者認為,大多數人讚揚別人的方式,很可能是錯的。

你有沒有這種經歷,當你跟別人說,你真棒,真厲害時。別人的第一反應是,哪裡哪裡,我還有很多不足。或者,這其實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果。作者認為,當對方做出這種回應時,就意味著,這些表揚並沒有落到實處。就相當於,你發出一個正能量,但是,對方的回應,卻把它給消解掉了。這些看似謙虛的回應,本質上,都或多或少包含一點反彈的意思。注意,作者不是說謙虛不對,而是想說,有比謙虛更好地,能讓這個表揚的正能量,最大化的方式。也就是,策略性讚揚。簡單說,就是要把一個人讚揚得不容他反駁。讓他把讚揚吸收進去,並且以後用這種方式再去讚揚別人。這樣,正能量就在團隊裡流動起來了。

策略性讚揚的關鍵在於,你要把讚揚本身事實化。也就是,不要做主觀評判,而是弄明白,你表揚的那個具體的行為到底是什麼?它為什麼值得被讚揚?

比如,在一個項目談判中,你的同事發揮出色,談下了這個項目。假如你跟他說,你是最棒的,就等於貶低其他人。你可以說,你在談判中的論證特別有力量,它針對合作方的問題,做出了很有價值的回答,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這個項目。你看,這時,你就是在陳述一個事實。被讚揚的人知道自己到底做對了什麼,他會繼續保持。其他人也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向他學習。你看,這麼一來,你釋放出的這個讚揚,就在群體中流動起來了。

作者也特別提醒,策略性讚揚,並不是一針立竿見影的特效藥,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方法,需要你長年累月的堅持。時間久了,你就會發現,整個團隊的氛圍變得積極了。身在其中,你的收益也會更大。這是作者給我們提供的第二個,增進群體關係的方法,策略性讚揚。

以上就是第二部分內容,應該怎麼改善自己的群體網絡?我們說了兩種方法,第一種,是打造你的三層人脈網絡。這三層人脈分別是,堅定不移的支持你的支柱型人脈,幫你拓寬社交邊界的橋樑型人脈和為你清除消極思想的擴音器型人脈。第二種方法是,策略性讚揚。也就是,把你的讚揚事實化。通過陳述一個事實,讓表揚的人無法反駁,必須接受這個表揚。這麼一來,讚揚才能轉化成團隊裡的流動能量。

總結

到這裡,這本《大潛能》的精華內容,已經為你解讀完了。其實,這本書歸根結底,就是一次提醒。作為哈佛大學的導師,作者寫這本書的初衷,其實是想給我們,尤其是像哈佛學生那樣,個人能力突出的精英們提個醒。那就是,要想成功,個人能力固然重要,但群體的紅利也同樣重要。當然,假如這話直接說出來,大多數人聽了都沒什麼感覺。所以作者才要做那麼長的推論。這也算是一種高級的提醒。

還是那句話,沒被你吸收,那它只是一句雞湯。被你吸收,它就是一份紮實的行動策略。

以上就是這本書的全部內容,點擊音頻下方的“文稿”,查收我們為你準備的全文和腦圖。你還可以點擊紅包,把這本書免費分享給你的朋友。恭喜你,又聽完了一本書。

撰稿:李南南

腦圖:劉豔導圖工坊

轉述:徐惟傑


在你腦中“植入”一個殺毒軟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