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亞運十週年”回顧專訪(3):我和我的亞運記憶

  • 作者:原亞組委外聯部語言服務中心 陸露

  今年是廣州亞運會成功舉辦的第十個年頭。前幾天晚上坐在電視機前觀看廣東衛視體育頻道播放的亞運紀錄片,當看到奧運會跳水冠軍何衝在兩名可愛的小朋友的“幫助”下,用放鞭炮的方式將廣州亞運會主火炬點燃,當看到身著綠白相間制服的志願者們穿梭在亞運場館裡,當看到混合採訪區的運動員們正接受媒體採訪這一幕幕熟悉的場景時,我的思緒被帶回了十五年前的那段美好而激情綻放的歲月。

  和亞運會的緣分是從2006年的一個普通夏日說起。那時剛從高校畢業踏入社會不久的我,對自己未來還是一片茫然和懵懂,但是內心隱約有一股不服輸的衝勁,希望能找到可以施展才能的舞臺。也許是巧合,也許是天意,那天下午我無意中點開了廣州人事網的網頁,第16屆亞運會組委會工作委員會(廣州亞組委的前身)的招聘信息一下就跳入了我的眼簾——“為充實亞工委工作人員,做好第16屆亞運會籌備工作,亞工委決定面向社會公開招聘20名事業編制人員,被聘人員將派往多哈亞組委培訓實習,作為亞工委籌備階段骨幹進行培養,為成功舉辦2010年亞運會提供人才保障。”“亞運會、事業編制、多哈、骨幹”,我意識到這是一個不可錯過的好機會。網上報名、準備簡歷,我開始馬不停蹄地備考。現在推想,看到招聘信息的那天正好是2006年6月16日。2006年、6月16日、第16屆亞運會、26歲,在這個眾多個“6”重合的日子,我開始了我的亞運之路。

  2006年9月,成功通過招聘考試的我與亞組委其他30多名同事一起前往多哈亞組委開始了為期三個月的實習,實習人員被分別分配到了多哈亞運會運動會服務、NOC服務、媒體服務等各個領域。在文化差異如此之大的異國他鄉實習工作,這對於我們當中很多人來說都是從來沒有過的經歷。我和陳曦、符瑤、王菲三位同事加入語言服務團隊,分別參與了多哈亞運會哈里發體育場及主新聞中心的賽前及賽時語言服務運行工作。在多哈的日子是充實的、快樂的、充滿收穫的。對亞運會運行毫無概念的我通過三個月的實踐,開闊了眼界,瞭解了大型賽事的基本運行規律,特別是所在的語言服務領域的工作內容和機制,對之後廣州亞運會的語言服務籌備起到了非常大的啟示作用。在多哈的日子也是令人難忘,跨文化的衝擊、新環境的不適應、濃濃的思鄉之情,對於大多數沒有異國學習和工作經驗的我們,也會有難過和挫敗的時候。來自廣州亞組委的領導的關懷及實習團隊領導和小夥伴們的關心化解了種種的不適應。2006年11月,多哈亞運會實習團隊平安順利地結束了實習工作,滿載而歸。

“廣州亞運十週年”回顧專訪(3):我和我的亞運記憶

廣州亞組委赴多哈亞運會實習團隊合影。

“廣州亞運十週年”回顧專訪(3):我和我的亞運記憶

廣州亞組委領導一行到實習人員多哈駐地探望。

“廣州亞運十週年”回顧專訪(3):我和我的亞運記憶

廣州亞組委赴多哈亞運會實習語言服務分隊。

  回國後,赴多哈實習的同事們都回到各自相關的領域,將在多哈亞運會學習到的經驗與廣州亞運會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參與到《廣州亞運會總體計劃》的編制工作中。亞運會的籌備涵蓋了方方面面,就好像一部機器,每一領域都是不可或缺的零件,只有組裝完備,才可順暢運行。而亞運會的每一領域都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初具雛形到逐步完善的過程。無數次的制定和修改方案,數不清的演練和會議陳述,每一位亞運人都傾注了無數的時間和精力,上下同心,朝著一個目標奮進。

  廣州亞組委的領導充分給予了每一個年輕人成長和展示才能的平臺。從各領域總體計劃、運行計劃等政策方案的編制到各種會議包括亞奧理事會協調委員會上的陳述等,組委會領導都大膽啟用年輕人。組委會內部沒有特別明顯的行政等級觀念,只要有好的想法和建議都可以向組委會的領導們直接提出,他們會耐心傾聽,並欣然接受。亞組委的領導們非常注重為年輕人提供實踐和學習的機會,分別派員參與了北京奧運會、第二屆亞洲室內運動會、第一屆亞洲沙灘運動會的籌備或賽時運行工作。在亞組委的日子裡,我們成長得特別地快,很多年輕的同事都在各自領域都獨當一面。

“廣州亞運十週年”回顧專訪(3):我和我的亞運記憶

廣州亞運會代表團團長大會工作人員合影。(奚彭/攝)

“廣州亞運十週年”回顧專訪(3):我和我的亞運記憶

考察北京奧運會賽時語言服務運行。

“廣州亞運十週年”回顧專訪(3):我和我的亞運記憶

亞組委外聯部工作人員。

“廣州亞運十週年”回顧專訪(3):我和我的亞運記憶

語言服務團隊部分工作人員。

  我在廣州亞運會期間主要參與語言服務領域的籌建,參與編制了語言服務的總體方案、賽時運行方案、賽時運行政策等重要文件及負責語言服務團隊組建及口譯團隊場館化運行等工作。亞運籌備階段,語言服務領域也承擔了組委會各類方案、信函等文件的筆譯及各類會議的口譯工作。因為多次擔任組委會外事活動的口譯工作,我也有幸見證了亞運籌備中很多難忘的時刻。

“廣州亞運十週年”回顧專訪(3):我和我的亞運記憶

廣州亞運會之“亞洲之路”——“闊闊真公主號”在科威特揚帆啟航。(圖片來源自搜狐新聞)

“廣州亞運十週年”回顧專訪(3):我和我的亞運記憶

亞奧理事會主席艾哈邁德·法赫德·薩巴赫親王訪問亞運城建設工地。

“廣州亞運十週年”回顧專訪(3):我和我的亞運記憶

亞奧理事會(東亞區)副主席霍震霆參觀廣州亞組委設於第26屆OCA全體大會會場的宣傳展位。

“廣州亞運十週年”回顧專訪(3):我和我的亞運記憶

廣州亞組委領導赴第一屆亞洲沙灘運動會帆船比賽現場調研。

“廣州亞運十週年”回顧專訪(3):我和我的亞運記憶

亞奧理事會主席艾哈邁德·法赫德·薩巴赫親王親臨廣州亞運會展位。

  亞運籌備工作任務重,壓力大,但亞組委的工作氛圍卻十分融洽,文化活動也非常豐富。例如,組委會外聯部牽頭舉辦的面對組委會工作人員的英語沙龍項目,每週選取與亞運籌備相關的話題,以英語為工作語言進行交流,在提高英語口語的同時,促進了同事們的溝通和團隊協作的精神,也活躍了氣氛。每年一度的亞組委總結大會也是各個部門溝通交流,增進彼此瞭解的好機會。總結會上的節目都是組委會的工作人員們自編自演的,氣氛熱烈,笑聲此起彼伏,其樂融融。

“廣州亞運十週年”回顧專訪(3):我和我的亞運記憶

“廣州亞運十週年”回顧專訪(3):我和我的亞運記憶

英語沙龍現場。

“廣州亞運十週年”回顧專訪(3):我和我的亞運記憶

2007、2008年亞組委總結會上的外聯部小品表演。

  2010年10月,經過測試賽、場館化等各階段的運行,廣州亞運會正式進入賽時運行。10月25日,我所在的由多語服務中心、非競賽場館口譯團隊、競賽場館口譯團隊、領導口譯服務團隊、筆譯團隊構成的亞運會語言服務團隊正式啟動賽時服務。經過5年多的籌備,語言服務領域與其他領域一樣終於迎來了檢驗的時刻。10月25日-11月27日,語言服務團隊整體運行順暢,口譯團隊由130名資深國際會議口譯組織專業譯員及40名組委會付薪管理人員及合同商協調員組成,為所有競賽場館及非競賽場館等約70個服務點提供了約400場同聲傳譯及連續傳譯服務,語種涵蓋英、漢、日、俄、阿、朝(韓)等語種。服務內容涵蓋新聞發佈會口譯、正式會議口譯、大型儀式及慶典口譯、領導陪同口譯等。筆譯團隊在賽前和賽時共計完成來自各領域近100萬字筆譯服務。服務內容包括:廣州亞運會團長手冊、INFO系統人名地名、場館標識、賽時新聞發佈會稿件、開閉幕式等各類大型活動稿件、場館各業務領域臨時稿件等。多語言服務中心設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利用20條熱線電話為OCA大家庭成員、各國和地區的運動員、技術官員、媒體人員等各類註冊人員提供了英語、阿拉伯語等共10個語種全天候24小時的口譯服務。語言服務團隊獲得了零投訴、零差評的好成績。語言服務團隊也完成了《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口譯常用詞語彙編》(5語種)、《亞運/亞殘運會常用詞語手冊》(5272詞條)、《INFO系統人名地名》(5.5萬詞條)等詞彙手冊的彙編工作,作為亞運遺產留給了下屆舉辦城市。

“廣州亞運十週年”回顧專訪(3):我和我的亞運記憶

廣州亞運會多語言服務中心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開通。(圖片來源自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網)

“廣州亞運十週年”回顧專訪(3):我和我的亞運記憶

多語服務中心工作現場。(圖片來源自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網)

“廣州亞運十週年”回顧專訪(3):我和我的亞運記憶

正式會議口譯服務(奚彭/攝)

“廣州亞運十週年”回顧專訪(3):我和我的亞運記憶

廣州亞組委外聯部語言服務團隊部分工作人員及志願者。

  雖然廣州亞運會已經結束了近10年時間,但每每想起這段經歷,心裡充滿了感恩。亞運會籌備的經驗使我們迅速成長,亞運會給予的平臺也讓我們開闊了胸襟、拓展了視野,豐富了人生的經歷。而我本人亦在亞運結束之後繼續選擇了外事工作,把這份情懷和熱情繼續揮灑在現在的工作崗位上。



  陸露,2010廣州亞運會期間擔任亞組委語言服務中心副主任,現在教育系統從事外事工作。


  (注:圖片由作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