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惨人大校友”伍继红,究竟是时代使然,还是个人选择的悲剧?

曾几何时,“最惨人大校友”,是伍继红的学历标志,也是她被我们所熟知的身份印记。

“最惨人大校友”伍继红,究竟是时代使然,还是个人选择的悲剧?

在《走向共和》这部精心打造的史剧里,“大清裱糊匠”李鸿章,对着自己十分欣赏的后生梁启超,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代人有一代人要做的事”,所以他拒绝了梁启超的上中下三策,依然离开上海,北上和谈,最终被俄使逼死在谈判桌前。

对于“一代人有一代人要做的事”,可以有很多解释,既可以说是历史的使命,也可以说是历史的局限,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历史和时代的一部分,也都在承担着历史的轮回和时代的变迁所给予我们每个人的幸与痛,有的人上天,有的人下地,有的人飞黄腾达,有的人朝不保夕,就像94级的“人大最惨校友”伍继红一样。

修水走出了黄庭坚,走出了陈寅恪,也走出了伍继红。

“最惨人大校友”伍继红,究竟是时代使然,还是个人选择的悲剧?

江西修水,人文荟萃之地,1000年前,出了黄庭坚,100年前,出了陈寅恪,如今,也出了伍继红。与前两位不同,他们出名是因为学术,是因为文化,而伍继红的被人熟知,则是因为她的不幸。是因为她披着人大学子的不光环,却过着低保的生活,一家数口,在生存线上挣扎。

可以说,这样高学历与破落者的反差,才会真正的震撼我们的感知和灵魂:为什么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却过成了这般光景,这书,读了,还有什么用呢?

如今仍有很多人好奇伍继红为什么会过成今天的生活?究竟是时代使然,还是个人选择的错误呢?

伍继红被人所熟知,是在两年之前,是因为社保局在进行个人信息征询时,意外发现他们的救助对象,竟然是1998年毕业的大学生,而且还是人民大学。为了动员社会层面的救济,为了能够让他们一家十口人活下去,于是便有了那样的通稿,“最惨人大校友”,也是网友们对于伍继红言简意赅的身份总结。

回顾伍继红的人生历程,也可以窥见整个70后们的时代经历。伍继红1994年以692分考入人民大学,专业是档案学,目标也很明确,在当时实行大学生分配的年代,进入国家单位,捧起一个铁饭碗。可是,在1996年,国家停止大学生分配,1998年国企工人大下岗,在阴差阳错之后,伍继红没有留在北京,没能进行海淀区档案馆工作,转身回了家乡,和初中同学结婚。

可是,遇人不淑的她,在数年后被老公抛弃,精神备受打击的她,没有继续在广东待下去,而是再婚,回到江西老家,前后生了六个孩子。

扪心自问,我们又比伍继红强多少?

在伍继红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是时代巨变在普通人身上的投影,是个人在社会变革面前的无力,以及错误抉择后的步步落伍,于是有了“读书无用论”的喧嚣,有了“最惨校友”的对号入座,有了我们这些旁观者的同情和共鸣。

只是,扪心自问,如果我们处于伍继红的位置,我们能避免她今天的境遇吗?比她晚生了十年或者20年的我们,完成了从农村迁居城市的家族使命了吗?摸着了中产阶级的门槛了吗?距离一个成功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还有多远?

在伍继红的身上,我们能看到那个时代的山河巨变和日新月异,只不过她是一个失败者的形象,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虽然由于校友们的捐助,她们一家住进了170平米的院子,可是校友们帮她推荐的工作,她已经不能胜任:放弃学习太久,失去了工作技能和学习能力;娃子们太多,也没有时间去学习和工作了。

“最惨人大校友”伍继红,究竟是时代使然,还是个人选择的悲剧?

每个人都曾年轻过,也在自己的青春奋斗过,付出过,读完她的故事之后,我不禁觉得有些可惜。

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在努力读书的同时,也要花一定的时间思考一下自己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又是为何而奋斗?最后,我也相信你们一定会拥有更加精彩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