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者多劳,但多劳就多得吗?曾经功劳你给了谁

悟空问答类似‘为什么现在很多职场人都认为“多劳多得”是最大的谎言?’这样的问题不少,也跟同学,同事几次讨论过类似的问题,说到最后我们也没什么能被说服的答案。不济就说是运气不好,或者站错了队跟错了人。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最近听万维钢对巴拉巴西《成功公式:成败背后的科学》这本书的解读,知道了一些关于成功的道理,不得不说,成功的背后确实存在一定的定律。

能者多劳,但多劳就多得吗?曾经功劳你给了谁

成功公式:成败背后的科学

巴拉巴西这本书“统计了有史以来所有的学术论文,分析每一个学者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他们拿到美国每周所有的图书销量数据,看看每一本书是怎么畅销的;他们有全世界所有的博物馆和艺术展览馆中的数据,这样他们能知道现代每一个艺术家是如何发迹的。这些数据的特点是全覆盖无死角。可以说,他们知道一个领域内所有的成败。”这样量化统计出来的结果自然就出来了一定的规律,书中称之为“成功定律”。

他们研究的成功,是“客观、可测量”的成功,而不是自我感觉的成功。这种客观可测量的成功,被称为“业务表现”,就是你工作的表现,或者社会对你判定的成就。而且“业务表现好,只能说你是一个高手,但高手并以不一定成功”。

分数能否决定成功

书中举了德国“红色男爵”的例子,说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击落最多敌机的战斗机王牌飞行员,共击落80架敌机之多”。其实同时期的法国飞行员方克击落超过100架飞机,而且没有被人击中而死,但是他没有红色男爵有名。原因是德国宣传机构需要红色男爵这个形象去振奋国民,符合同时期德国的需要,但是法国并没有这个需要。所以说“成功都是别人给的,你的成功由我们决定”,即使你的业务表现比别人好,社会也不需要你的话,依然无法成功。

不过在业务表现是可测量的领域里,“业务表现好就能决定成功”。作者说了网球和高中的例子,网球运动员的成绩和学生的考试分数是最硬的结果,这就能直接决定你是否能成功。

金子总会发光吗?

研究表明,“在高水平的竞争中,是金子也不一定能发光”。作者举了红酒和音乐比赛的例子,说好酒在一块,是无法区分孰好孰坏的,这时候就要靠一些细节和运气,“当所有对手都是金子的时候,你就需要找一些特别的点来突出自己”。公平就无法保证,也没有任何意义。

曾经功劳给了谁

团队的成功需要全体成员共同的、多样化的努力,但是这个功劳会被其中一个人拿走”。职场专治各种不服,就是这样的道理。而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去拿回自己的功劳。

怎样拿回自己自己个功劳,有这么两个例子,一个是关于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个是巴拉巴西自己的经历。

诺贝尔奖只问结果,发给那些对人类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沈华伟预测就是说,这个发现不是孤立的,你应该在之前和之后在这个领域中都发表过相关的论文,“你不但拥有这篇论文,而且拥有这个课题”。毕竟是谁最先提出的假设,付出最多的功劳和汗水,外人是无从知道,也无法证明的。

199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是一个大反转的故事。获奖论文发表于1985年,是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和导师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合作的研究。当时阿什金在领域内的声望很高,如果在那时候用沈华伟的预测算法,阿什金应该拿走79%的功劳,而朱棣文还是新人,只能拿到5%的功劳。但是朱棣文接下来在这个领域继续研究,又发表了很多论文,而阿什金没有再继续做下去。结果才过了十几年,业界已经只认朱棣文。当年那个工作到底是谁主导的?是年轻的朱棣文还是老资格的阿什金?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们的感知:那个领域在1985年是阿什金的,到1997年则属于朱棣文。

巴拉巴西自己的经历也是这样。他曾经有一位女学生,在他手下做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工作。巴拉巴西当时充分肯定了这个女学生的贡献,但是他知道,只要他自己的名字出现在那篇论文上,人们就都会认为这篇论文是他的。后来这个女学生离开巴拉巴西,拥有了自己的研究组,又在这个领域接二连三地发表了论文,现在已经成了这个方向的拥有者。那篇论文以前属于巴拉巴西,现在则属于这位女士。

我们经常说谁谁谁抢了谁谁谁的功劳。但功劳不是一次性的东西,而是一个“系统”。想要拿回自己的功劳,你必须学会独立工作。

当学徒,要有给牛人铺路的觉悟。你想要的是第一线的工作经验,就算把功劳都给导师又能怎样?事实上你想抢也抢不过来,导师给你你也接不住。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你就必须跳出来,去独当一面,建立了自己的名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