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筆》讀後感


《病隙碎筆》讀後感

讀了史鐵生的《病隙碎筆》,我方知道,原來竟然有這麼一個人,對外界的事物,對人生,看得那麼的通透。

人不可以逃避苦難,亦不可以放棄希望。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很多時候難以避免。那既然如此,何不直面困難。

讀完餘華寫的小說《活著》,我驚覺原來苦難不怕多,也不怕夠。苦難可以接踵而至,可以從任何一個時候開始,然後還可以給人源源不斷之感。

可是這又如何?正如老舍先生寫的《四世同堂》裡,瑞全要離家走出北京,那晚他問錢默吟,有什麼話需要對他說的嗎,老伯伯說:“只有一句話!到什麼時候都不許灰心 !人一灰心便只看見別人的錯處,而不看自己的消沉墮落!”對這句話印象很深刻,希望其可以像一盞會走的燈,照亮在黑暗裡前行的路人,直至黎明破曉,旭日東昇。

自卑,歷來送給人間兩樣東西:愛的期盼與憤怨的積累。從某一程度看,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自卑的地方吧。一自卑,就很容易失去自我。這個時候對愛是有很大的期盼的,可是愛而不得,憤怨也會積累起來,轉而一發不可收拾,很多悲傷的故事也是因為這般而發生。

其實我們做很多事情,就如同玩遊戲。那遊戲沒有什麼含金量,也沒什麼實際意義,然而我們卻成為了痴迷又疲憊的玩客。這和吃力不討好又有什麼區別呢?所以啊,人在無端地浪費時間的時候,應該懂得懸崖勒馬,及時醒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留下自己的人生意義。

其實很多時候,平均就等於是一種不公平。比如拿跑步說;在同一起跑線上,有些人跑得很快,有些人跑得很慢,有些人則是中等水平。那如果要求人人都是中等水平,讓快的人慢下來,讓跑慢的人快起來,原來是中等水平的人是保持原來的速度嗎?這種平均是不是太強人所難,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有時候我在想,監獄的意義是什麼?是複製仇恨嗎?當然不是。是對人的一種心靈上的培訓,讓那個本身認識到自己的罪責,從而心裡產生愛,去為自己所犯的錯誤贖罪。

經濟在日益增長,可是同樣的,地球日益枯萎, 人間恨怨飆升。大自然具有極其強大的力量。人類應該對大自然懷有敬畏之心,如若是一味地索取,肆無忌憚,將追悔莫及。

生病的一種體驗,這種體驗讓人懂得滿足。咳嗽了發現不咳嗽時光的美好,不能走路發現可以活蹦亂跳的美好;飲食需要諸多忌口方知道可以胡吃海喝的美好。

愛是什麼?愛是相互敞開。只有雙方相互敞開心扉,那才是愛的體現。好感和摸索,亦或者說是追求,那都只是喜歡的一種表現形式,與愛無關。

在美妙的肉體唾手可得的年代,愛怎樣?孤獨怎樣?美妙的肉體唾手可得的年代,愛當然顯得難能可貴,孤獨當然顯得莫可名狀卻又真實可感,還無處不在。

人人都一樣,豈不是萬籟俱寂?所以每個人有其自身的特性,反而有一種百花爭放的感覺,那才是春意盎然的景象。

天堂是一種姿態,是精神的恆途。如果天堂成了可以到達的目的地,那天堂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試想一下,到了目的地之後呢?人人都到了天堂的那個目的地,那豈不是又是另外一個社會,另外一個世界?難不成那個社會上的人或者說那個世界的人沒有貪念,沒有慾望了嗎?那人人又豈不是都一樣的完美了,那不是又是一種萬籟俱寂了?所以天堂是一種姿態,是精神的恆途。人人才會為自己的那份信念,為這種姿態,為這精神的恆途,不斷地進步,不斷地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