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钿是中国著名的漆器镶嵌工艺之一,螺钿漆器有怎样的工艺水平?

螺钿是中国著名的漆器镶嵌工艺之一。是将贝壳磨成平滑的薄片后,截割成人物、鸟兽花草或各种几何图形及文字等,嵌装在雕镂的器物或漆器上。螺钿漆器具有色彩斑斓、熠熠生辉的美感。宋人方勺《泊宅篇》中已有“螺填”之名,元末陶宗仪《辍耕录》中始称为“螺钿”。明代隆庆年间著名漆工黄成的《髹饰录》中更是列有“螺钿”条,并详述其工艺特征:“螺钿……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又有片嵌者,界郭理皴皆以划文。”螺钿漆器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但其起源目前还存在着争论。一般根据现存的考古资料认为起源于西周时期,如河南浚县辛村卫国墓中出土的蚌泡和各种经裁切的几何形蚌片组成的图案,北京琉璃河遗址出土的漆疊和漆豆,都是用裁切成片的蚌片磨成拼嵌出饕餮、凤鸟、圆涡等图案纹样,有的蚌片上还有划纹等。

螺钿是中国著名的漆器镶嵌工艺之一,螺钿漆器有怎样的工艺水平?

但也有人认为商代漆木器中已有蚌片镶嵌的痕迹,琉璃河出土的嵌螺钿漆曇具有晚商风格,因此主张“晚商说”。此外,还有“南北朝说”“唐代说”等,都还有待于今后更多的考古资料的支持。唐五代的螺钿镶嵌在缀珠嵌钿、崇尚华美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制作工艺十分考究、精致。如河南洛阳唐墓出土的嵌螺钿人物花鸟纹铜镜,镜背纹饰以嵌螺钿手法表现,以橙红、油绿色螺钿为材料,裁割镶嵌成两位老者、--位侍女,以及开花树、鹤、狸、小鸟、湖石等,构成一幅完整生动的图案。发现于江苏瑞光塔的五代黑漆嵌螺钿经箱,通体满嵌彩色螺钿花卉图案。盖顶为三组团花,斜墙嵌四组花叶、飞蝶,边沿嵌花叶、飞鸟,箱身立墙嵌石榴、宝相花,箱座嵌花纹,贴金箔。螺钿上均毛雕花纹。《髹饰录》说:“螺钿古者厚而今者薄。”说明厚螺钿与薄螺钿漆器的出现有先后之别。据文献记载,南宋时已有薄螺钿漆器,但目前未见有实物。

螺钿是中国著名的漆器镶嵌工艺之一,螺钿漆器有怎样的工艺水平?

现今所见宋以前的嵌螺钿器均为厚螺钿。元代开创了薄螺钿漆工艺的先河。北京元大都后英房遗址中出土的嵌螺钿广寒宫图漆盘残片,盘面巧妙地利用五彩缤纷的薄螺片自然光泽,嵌成广寒宫秀丽的建筑和云树,色彩斑斓,嵌工精细,是《髹饰录》中“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的做法,较之厚螺钿在工艺技法上确实前进了一大步,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元代薄螺钿实物,对研究螺钿漆工艺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明代嵌螺钿漆器也有很高成就。扬州人江千里,字秋水,即为制螺钿器名匠,擅长以薄螺钿镶嵌山水人物、花鸟图案及历史故事为题材。清嘉庆《扬州府志》记载:“有江秋水者,以螺钿器皿最精工巧细,席间无不用之。时有一联云:‘杯盘处处江秋水,卷轴家家查士瞻。”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江千里的黑漆嵌螺钿执壶,壶身修长优雅,作四方刳角海棠形,柄、流细长,棱边嵌螺钿鱼子片及小六瓣花。

螺钿是中国著名的漆器镶嵌工艺之一,螺钿漆器有怎样的工艺水平?

颈腹各有开光,以红玛瑙、珊瑚、绿松石和绿色螺钿镶嵌成花鸟小景,五彩缤纷,盖面作描金缠枝花卉,衬以黑漆地。外底有螺钿篆书款“千里”两字。清代螺钿镶嵌漆器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代表此工艺的最高水平。此时,不仅产品数量多,制作器物的范围也很广,大到玉屏风、宝座、床、柜、几、案,小到盘、盒等器皿,品种齐全。螺钿注重选料,愈见华美,技法上有厚螺钿、薄螺钿、螺钿加金银片、薄螺钿与描金相结合及衬色螺钿等。衬色螺钿又称“衬色甸嵌“,是嵌螺钿工艺中较为少见的一种,即将透明的贝壳薄片嵌在漆器上,在螺钿下任意填色,漆色透过壳片显现,具有色彩莹润的效果。代表作如清晚期衬色螺钿团花长方盒,通体髹黑漆为地,饰衬色螺钿图纹。盖面为梅花、蝴蝶、菊花、水仙、荷花、牡丹等纹饰,四周点缀以梅花。盒壁嵌佛手、月季、牡丹、水仙等花卉。所嵌螺钿反衬出红花、绿叶及白色梅花,以黑漆勾勒轮廓,花、叶均有晕染的效果。

我是“迅捷”,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