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大荒经》诸海探源之西海考

《山海经·大荒经》诸海探源之西海考

约BC4000年前,文字与书写工具进入了一个相对的成熟期,由此也带来了古文化的昌盛。这时,古中国人开始寻找上古传说中的「昆仑山」﹝Kunlun Mountains﹞。恰巧就在这个时期的前后,有一支夏人﹝Xia people﹞进入了中土腹地,看中了位于现在的青海高原上的巴颜喀喇山﹝BaYanKaLa mountains﹞,他们很可能就在巴颜喀喇山脉的一些主峰上面建立起了极为奢华的「神居」,并且以大洪水前位于「地球之脐﹝Navel of the earth﹞」的大昆仑来命名,称之为「昆仑山」。由此,巴颜喀喇山在后来便被称之为「昆山」、「小昆仑」或「昆仑丘﹝墟﹞」。

《山海经·大荒经》诸海探源之西海考

图片1·巴颜喀喇山‖图片引用自百度图库

而这支来自于西亚或是北非的夏人,其核心领导成员无疑是一主神级别的女神王,她后来就成了近古中国神话中「西王母」——「西王母」有两重含义,其一是她来自西方;其二,昆仑丘位于中国的西部——的原型人物,这在《山海经》中有着明确的记载: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山海经·大荒西经》〕

《山海经·大荒经》诸海探源之西海考

图片2·西王母铜像‖图片引用自百度图库

那么,这个位于西王母所在的圣地昆仑山北边的「西海」,其具体的地理方位在哪里?

《山海经·大荒经》诸海探源之西海考

图3·汉代西王母画像砖拓片‖图片引用自百度图库

我们知道,新疆境内有一个博斯腾湖﹝Bosten Lake﹞在古代就被称作「西海」,后来又易名为「鱼海」。博斯腾湖位于焉耆盆地东南面的博湖县境内,面积为1019平方千米,是新疆境内最大的淡水湖,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1]但此「西海」是否就是《大荒经》中的「西海」?这值得商榷。理由有二,一是因为重名「西海」的内陆湖泊远不止博斯腾湖一个,青海湖在古代也被称之为「西海」。二是博斯腾湖就其规模而言最多也就只能够得上「大泽」这种级别的水域,而称不上「海」:这一点古人有着极为严谨的用词标准。那么,真正的「西海」又在哪里?

《山海经·大荒经》诸海探源之西海考

「西海」在《大荒经》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地理坐标。从著述者的视角来看,当时中国的文明中心或就是中土冀州〔这里的「冀州」指的是涵盖整个克什米尔﹝Kashmir﹞地区,包括新疆、西藏以及青海大部、四川西部在内的极为广阔的古「中土」区域,而非现代意义上的中原冀州〕。如果我们遁着著述者的视角来分析,《大荒经》的基本视点应就是我们给出的中土冀州的核心地带——巴颜喀喇山南麓的广大区域。那么,被称作「西海」的水域其地理区位应为川西以远之地,具体来说,应处在鼎盛时期的古象雄王国﹝zhang zhung﹞境内,——事实上,所谓的鼎盛时期的古象雄王国其统治区域大致也就是前述的古「中土冀州」地区——此其一。其二,「西海」水域必须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内陆海,而不是「大泽」级的常规湖泊。

在这个区域内,唯一符合上述两个基本条件或者说是两大定位标准的内陆湖就只有青海湖。如是,我们可先来了解一下青海湖的大致情形。

青海湖﹝Qinghai Lake / 藏mtsho-sngon﹞又称「措温布」,藏语意为「青色的海」。古又称西海、鲜水或鲜海。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青海湖盆地,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内陆湖和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面积为4583平方千米,平均深度为21米,最大水深为32.8米。[2]

据称,青海湖最早也是淡水湖,后来因为暧湿气候的结束,曾经美丽的淡水湖在干燥气候的条件下逐渐演变成了咸水湖。而且因为降水量的日益减少,河流的枯竭以及沙漠化的侵蚀等等客观原因,一度拥有内陆大海之美誉的青海湖便逐渐缩小到现在的样子。而在古代,青海湖曾经是方圆千里的大型内陆湖泊,唐时有确切的记录显示,其湖域周圆为400千米。从20世纪初俄人柯兹洛夫所测定的湖域面积4800平方千米,到2000年的遥感卫星的测量数据4237.48平方千米显示,青海湖的湖域面积呈逐年缩小趋势,那么,在4000年前,青海湖的实际水域面积有多大?因为缺乏具体的科学数据,我们也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其规模应超过5000平方千米,也勉强可以称之为内陆海。[3]

《山海经·大荒经》诸海探源之西海考

但结合整部《大荒经》的地理区位来分析,我们却又只能否定青海湖就是「西海」这一推论,因为其地理坐标与《大荒经》所给出的「西海」的实际方位不相吻合。具体来说,青海湖的地理区位实际上位于中土冀州之东,我们给出青海湖是「西海」的推测很可能是错误的。如是,我们只有将目光锁定在西部地区的另一个大型内陆湖上,——尽管它现在已经走完了从内陆海到盐咸地的历史演变历程,不再是水域千里、烟波浩渺的大西海,——它就是上古中国内陆第一大淡水湖、在古代占地方圆数千里之广的罗布泊﹝Lop Nor﹞。

我们来看看罗布泊的一些具体情况:

罗布泊位于新疆境内,素称「死亡之海」,又名罗布淖尔,因其整个湖域地形宛似人耳,故享有「地球之耳」之美誉。此外,罗布泊周边地区因历史上先后有诸多民族生息繁衍其上,故湖泊名称也非常繁杂,什么蒲昌海、牢兰海、辅日海、临海、泑泽、盐泽、洛普池、罗布池等等不一而足。[4]此外,还有人考证说,在《山海经》中它又被称之为幼泽。——当然,对罗布泊的「幼泽」说我们肯定持否定态度。

罗布淖尔是为蒙语的音译名,意为多水汇集之湖,——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以及疏勒河等河流汇集于此,——据相关记载,公元330年以前的罗布泊其湖面水域面积还很大,直至1942年测量时,湖水面积还有3000平方千米,而20年后,即到了1962时湖水便骤减到了660平方千米,1970以后便完全干涸。据称,造成罗布泊湖水干涸化的主要原因是为气候变迁以及周边地区人口的暴涨而造成的大规模生态环境破坏所致。[5]

如今已经完全干涸了的、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Taklimakan Desert﹞最东缘的罗布泊,在上古时期曾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内陆海。罗布泊古湖面积根据最新的测算数据显示,——美国于上个世纪80年代公布的已干涸的罗布泊「大耳朵」照片显示,所谓的「大耳朵」其实就是罗布泊东湖的干涸湖盆,而「重走彭加木科考探险之路」的科考队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发现罗布泊东湖连续向西延伸的湖岸线,从而确认罗布泊古湖的实际面积远大于3000平方千米这一基本事实。——在4000年前它或超过10000平方千米,这个数字远远大于现在的中国第一湖青海湖。[6]

《山海经·大荒经》诸海探源之西海考

图6·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图片引用自百度图库

那么,在上古时期,青海湖与罗布泊何以被称之为「海」?这就涉及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次全球气候大变迁的问题。中土暖湿气候的结束期大约为BC2500年前后,随后便是持续多年的全球大干旱,罗布泊正是在这时期开始逐渐由于降雨量的骤减、沙漠的侵蚀以及其它的一些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开始缓慢干涸化的。但是,罗泊布的完全干涸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事,而更早时候的罗布泊还是一个极为宽阔的内陆海,《大荒经》作者所处的年代罗布泊应还是处在盛水期。

青海湖的演变史也大体雷同,但因为二者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青海湖至今还是中国内陆的第一大咸水湖,但罗布泊就远没有那么幸运了,如今它已经完全干涸而演变成了内陆的一个最大的盐咸地。

《山海经·大荒经》诸海探源之西海考

图7·罗布泊雅丹地貌‖图片引用自百度图库

综上所述,我们的结论是,《大荒经》中西海的确切所指就是当今的「死亡之海」罗布泊。这一点或可从《大荒经》对昆仑山的地理区位的描述中得到某种印证:

尽管其它几个重要的地理特征,如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等等,因为历史原因现在已经难以一一对应,但一个显著特征是,昆仑山〔巴颜喀喇山〕的确位于西海〔罗布泊〕的南方〔正确地说,应是西南方〕,如是,总体而论,昆仑山作为佐证西海方位的一个地标性山系,或可以成立。

《山海经·大荒经》诸海探源之西海考

此外,从《大荒西经》对「西海之外」已是西极之地的描述中来看,罗布泊「西海说」也可成立:

"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当然,实际情形是否正如我们之所断,这还有待专门家或更专业的博学之士来作科学的推论,而我们仅仅只是一个抛砖者而已。

《山海经·大荒西经》关于西海的记载有如下几则:

"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西海郩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待续〕

——————————————————————

参考文献

[2] [3]参见百度百科《青海湖》

[4] [5] [6] 参见百度百科《罗布泊》

PAGE

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