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裡的中國基因

談及日本文化,美國傑出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指出:“在世界歷史上,很難找到另一個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計劃地吸取外國文明。”日本古代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主要受到以漢學、儒學和佛教思想為代表的中國文化文化。


詩歌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是日本舞鶴市給友好城市大連捐贈抗疫物資時寫在箱子上的話。


日本文化裡的中國基因


日本人給我們開的詩詞大會,第一場應該是前兩天,日本漢語水平考試事務所捐贈給湖北兩萬個個口罩和一批紅外體溫計,物資外包裝的標籤上寫著八個字: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日本文化裡的中國基因


這句話出自盛唐時,日本遣人來中國學習佛法。當時的日本長屋親王命人制作了一千件繡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偈語的袈裟,贈送大唐的高僧們。

鑑真大師披著這件袈裟,為偈語所感動,遂發願前往日本傳法,傳下中日友好交流的佳話。


日本文化裡的中國基因


其實,“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句詩對中國人來說不能算陌生,在揚州大明寺鑑真紀念堂前就有這塊石刻。


日本文化裡的中國基因


可惜許多中國人,卻是第一次聽到這句詩。

緊接著,日本醫藥NPO法人仁心會等四家機構聯合捐贈給湖北的物資上面寫著: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出自《詩經·秦風·無衣》

日本文化裡的中國基因

日本文化裡的中國基因

日本富山縣捐贈給遼寧的物資上,直接原創了一首中文詩:

“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日本文化裡的中國基因


“同氣連枝”出自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孔懷兄弟,同氣連枝。”比喻親生的同胞兄弟。上一次看到這句話,還是在金庸的小說裡。

在日本,從奈良時代開始,文人因為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而開始仿照漢語的詩的形式來創作日本詩歌。日本漢詩和日本本土的和歌、俳句最明顯的區別是漢詩一首有四句(絕句)或八句(律詩),每句通常五言或七言,而和歌、俳句則有五、七、五或五、七、五、七、七等多種長短句,更像漢語的詞。

751年,日本最早的漢詩《懷風藻》出版。之後在平安時代達到全盛期,凌雲集 、文華秀麗集、經國集等敕傳漢詩集持續出現,風行之盛被人稱作“國風黑暗期”。其後鎌倉時代、室町時代日本的漢詩得到持續的發展,譬如一休宗純的《狂雲集》中收錄了一休的很多漢詩。江戶時代漢詩的發展達到高峰。明治維新時期的受過教育的日本人幾乎人人都會作或好或壞的漢詩。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漢詩的影響開始衰落,迅速衰落則為昭和時期。不過今日初中程度以上的古文教育仍然包含漢詩、漢文的背誦、解釋、以及創作等。為中國之外漢詩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


答大明高皇帝問日本風俗(洪武十二年)

明 • 嗐哩嘛哈 • 豎排

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

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

銀甕篘新酒,金刀膾錦鱗。

年年二三月,桃李一般春。


藤原肅

山 居

青山高聳白雲邊,仄聽樵歌忘世緣。

意足不求絲竹樂,幽禽睡熟碧巖前。


林 忠

夜渡乘名

扁舟乘霽即收篷,一夜乘名七里風。天色相連波色上,人聲猶唱櫓聲中。

眾星閃閃如吹燭,孤月微微似挽弓。漸到尾陽眠忽覺,臥看朝日早生東。


建築


在中國建築設計界有這麼一句話,要研究中國古代建築,不能不去日本。有一位建築師為一座大型仿古社區設計了一座唐塔,很多人看後驚歎,怎麼把日本塔搬到中國來了。不得不說中國建築與日本建築是存在一定的共通性的。這種共通性是多方面的。中國作為了飛躍。英國著名建築史學家帕瑞克·紐金斯說:“當我們研究日本建築時,我們發現,正如許多建築藝術史實中所述,日本建築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非常之大。”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有著共同的地理和自然環境及相似的交通條件。事實上,作為一種全新文化的注入,日本在公元1世紀時就已經接受了典型的中國南方建築形式,儘管它存在不少缺陷,但由於適合日本群島的環境氣候條件,仍然被沿用下來。而且日本是一個積極對外開放的國家,除在個別時期閉關鎖國外它總是在不斷積極地吸收他國的優秀技術和文化,使之與本民族的文化和傳統相融合,創造出適應本民族的新文化。


日本文化裡的中國基因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

日本文化裡的中國基因

日本文化裡的中國基因


繪畫


日本的繪畫從飛鳥時代到江戶時代歷經了一千二百多年的發展,此期間的繪畫從發生到發展一直都在學習中國的文化.日本各時代的繪畫以不同的形式反映著中國古代文化的思想,與中國古代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和密不可分的淵源關係.


日本文化裡的中國基因

日本文化裡的中國基因

日本文化裡的中國基因

日本文化裡的中國基因


書法


書法,是東方藝術最美麗的瑰寶之一。它源於中國,又逐漸流傳到漢字文化圈的各個國家。回顧日本的書法史可以看到,中國各個朝代書法的變革,不斷給日本書法以全面而深刻的影響。只是在平安時代後期,日本特有的假名書法興起,形成了與中國書法不同的"和樣"系統。因此,要談日本的書法,可以從"和樣"與中國書法、即後來稱作"唐樣"的兩大系統加以考察。

日本文化裡的中國基因

日本文化裡的中國基因


佛教


公元六世紀中葉,佛教從中國經朝鮮傳入日本,其間曾引起正反兩派不同意見的爭執,自此開展日本佛教史新頁。

日本文化裡的中國基因

日本文化裡的中國基因


茶道


日本的茶道起源於中國,具有東方文化之韻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

日本文化裡的中國基因

日本文化裡的中國基因


日本古代文化雖然在歷史上都是在吸納和借鑑中國文化上形成的,即很多學者所稱的“拿來主義”文化,但不得不承認,日本在借鑑的同時,優化了中國的文化,並逐漸形成了自身特色的文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吸收借鑑中國文化以及形成自身獨特文化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因為,對於任何一個民族來說,一旦喪失了民族文化的主體地位,也就喪失了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融合的基礎,也就意味著民族文化傳統的喪失和文化本質的退化。

近年來,日流文化都已逐漸形成一種品牌,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強大競爭對手。對比現如今的中日兩國的文化輸出,中國吸引世界的依舊是歷史積澱彌久的傳統文化部分,也僅限於此。而日本文化,除了歷史文化部分的馨香瀰漫至今,現當代的流行文化也大放異彩,並以一種新興文化被世界所認可。在此,我們不得不需要深刻反省,借鑑日本文化發展方式,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為中國文化注入新的活力。這樣才能使我們與世界發展保持同步,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