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野有死麕》看先秦时期男女之“礼”


《诗经》反映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中国社会生活的原始风貌,大部分为民歌,经长期流传,不断加工而成。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这些诗,当初是配乐而歌的,但年代久远,乐谱和舞蹈失传,只留下诗篇。《野有死麕》以它鲜明直面讴歌爱情的主题而显得极其可贵,同时,也颇具争议。

从《野有死麕》看先秦时期男女之“礼”

《国风•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野有死麕》是一首歌咏男女自由恋爱的诗,创作于西周初期,当时封建制度尚未确立,男女之间并无“礼”之大防,民风率真淳朴。诗中吉士为猎人,两青年男女约会,皆春心萌动,男子情急之下,想成夫妇之礼,女子婉拒,感情大胆炽烈。

本诗采用口头语言,准确生动地再现怀春女子当时微妙的心理状态。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胡适、顾颉刚、俞平伯、周作人等人以热烈的书信探讨过该诗,并作了极大的肯定,也体现诗经“思无邪”的宗旨。

口语、方言的使用和刻意营造的音乐效果,完整准确地再现了女子幽会时既欢愉急切又紧张羞涩的心理状态,以及女子半推半就的忸怩情态,含蓄而传神。如果加以读者想象,一幅情人幽会的香艳场景轻柔地铺展开来。

从《野有死麕》看先秦时期男女之“礼”

此诗,历来有诸多争议。一说“淫诗”,另一种解读为,女子对男子无礼粗暴的反抗,即“恶无礼”。汉代《毛诗序》首先提出:“野有死麕,恶无礼也。天下大乱,强暴相陵,遂成淫风。被文王之化,虽当乱世,犹恶无礼也。”东汉郑玄《毛诗传笺》对“无礼”作了进一步解释:“无礼者,为不由媒妁,雁币不至,劫胁以成昏。谓纣之世。”

宋代理学家朱熹也认为:“其凛然不可犯之意,盖可见矣。”朱子之用意,应该是在提醒单纯善良的女子,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在爱情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这里,女子并非是对男子“无礼”的反抗,而是一种善意且充满爱意的提醒。示意希望男方择日到女子家提亲,而不是草率而成。

清代的方玉润则对“淫诗”说、“恶无礼”说等逐一反驳,另辟蹊径认为是高人逸士抱璞怀贞,拒绝出世做官,故托言以谢当世求贤之人。方玉润不满于流行的附会曲解,著《诗经原始》,意图从诗的本义探究诗的原始意义。

从《野有死麕》看先秦时期男女之“礼”

下面来看看诗中几处细节透露出的信息。男子送女子死麕与死鹿,除了说明男子是一位猎人,还说明男子狩猎技术精湛,这就为“诱之”的成功埋下了伏笔。诗中称男子为“吉士”,即好青年,“好”,不仅在于外貌,更在于内在品质。那么,从哪里能看出男子内在品质的优劣呢?

麕与鹿都是贵重的药用动物,麕即麝,鹿即梅花鹿,宋代陆佃《埤雅》云:“鹿乃仙兽,自能乐性。”男子将自己狩猎的最贵重之物赠与女子,是对女子的重视。其次,“白茅包之”、“白茅纯束”,一说“白”代表女子的纯洁,或许有这一层含义。进一步来理解,“茅”即香茅,气味芳香。用途参见《易经》,“初六:藉用白茅,无咎。”祭时藉茅于地,用以缩酒,“爻辞拟白茅衬地承物以奉上为喻”(黄注)。就是用于缩酒的祭祀用品,白茅铺下,是敬慎之意。《系辞上传》引孔子语曰:“苟错诸地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且茅之为述也浦(薄),用也而可重也。”放在易经中可理解为,白茅柔顺,代表阴;酒,性烈,代表阳。诗中,男子不是将麕与鹿肉直接送给女子,而是包上白茅,足见,男子对女子的尊重与慎重,并非,字面上看到的轻薄。

胡适先生云:“初民社会中,男子求婚于女子,往往猎取野兽,献给女子。女子若收其所献,即是允许的表示。此俗至今犹存于亚洲、美洲的一部分民族之中。此诗第一、第二章说那用白茅包着的死鹿,正是吉士诱佳人的挚礼也。”

从《野有死麕》看先秦时期男女之“礼”

“怀春”,是一种心理状态。男子怀春,表现得比较明显,女子一般比较内敛,男子又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由情节可推,女子的神态,应该有所表现,男子感受到女子对自己是有好感的。“有女如玉”,和“吉士”相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常用来形容女子,是纯洁、美好、善良、高雅、尊贵的象征。在男子眼中,此女子是如此圣洁美好,所以才会“诱之”。这里的“诱”,也并非仅指“引诱”,更多指“善诱”、使之靠拢。两个青年男女互生爱慕,男方主动,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因一“诱”字,判定男子为流氓,就过于片面了。

诗中最惹人遐想的是最后一句,“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说文》解释:“舒,缓也。感,动人心。帨,佩巾也。”“脱”通“娧”,“好也”。情急之时,男子希望能和女子早行夫妇之礼,符合恋爱中男子的心理特征。而女子表现得比男子更加理智,考虑比较周全,希望男子不要着急,从容迟缓些,不要动掀动她的佩巾,不要惊动她家里的狗,把一幅青年男女恋爱的亲密画面展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再现了西周社会民间纯朴的人情动态。

从《野有死麕》看先秦时期男女之“礼”


可见,这段感情实际是建立在相互吸引之上。从双方的表现上来看,对这段感情绝没有轻慢之意。所以,并非囿于封建礼教偏见的“淫诗”、“恶无礼”、“隐逸拒招”等说法 。称它为艳情诗,实际也是加入了读者想象在其中。而这样的想象空间,也是诗意之所在,让人回味无穷。现实中,爱情的美好,必定会渗入自身的想象与期待。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