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保障還是先養老,你做對了嗎?

先保障還是先養老,你做對了嗎?

前段時間,忙裡偷閒,看了一部網上評分很高的歷史劇《走向共和》。劇情其實很簡單,講的是從甲午戰爭到民國建立這一段跌宕起伏的近代史。劇情一開始,大背景是慈禧太后馬上要辦六十大壽,準備修頤和園,用於安度晚年。可不幸的是,國庫吃緊,費用問題捉襟見肘。有人就打起了海軍軍費的主意。負責海軍的是李鴻章,在費用上不斷掣肘的是皇帝的老師翁同龢。當時的情況是,日本正在大力擴張軍備,加強海軍建設,目標直至清國。那時,朝鮮還是大清國的屬國,但是已經危機四伏,朝鮮隨時都有可能脫離清國。可以說,由於日本對朝鮮虎視眈眈,矛盾一觸即發,外患日趨嚴重。但是,翁同龢卻不顧國家安危,只顧著討好、巴結慈禧,一味阻撓海軍的建設。互相掣肘的結果是,慈禧為了建個頤和園,奢侈地花了300萬兩銀子,就是捨不得給北洋水師投入,軍艦設備落後不說,連起碼的彈藥都準備不足。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天皇為了提升日本海軍的實力,不但節衣縮食,還拿出自己的30萬積蓄,用於購買新式軍艦。這種投入的差距,最終直接導致了甲午戰爭清國的一敗塗地。從此,大清國好像推倒了多米諾骨牌,曾經輝煌的泱泱大國開始一落千丈,以致走向了滅亡。

這段歷史耳熟能詳,實際上就是講了一個先要養老還是先保障的最現實最樸素的問題。慈禧建頤和園,目的是為了將來養老。可當時的情況是,大清國正在面臨日本的擴張壓力,危機隨時可能爆發。就因為在這個問題上,慈禧處理失當,導致了甲午戰爭的失敗,讓清朝最終走向滅亡。

家國一理,一個國家在處理這二者的矛盾時,因為決策錯誤,導致國家滅亡。家庭也一樣,如果處理不當,也會讓家庭面臨滅頂之災。

前幾天,我結識了一個客戶,他給我講了一個真實的案例。他們有個熟人,33歲,一直給人家做保姆,省吃儉用,攢了點錢。兩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花3萬元買了一份年金險,準備將來養老。當時,代理人建議她再帶上一份醫療險,這樣一組合,養老和健康都兼顧了。但是,她沒有聽進去,覺得自己年紀輕輕,身體好,不會有事,沒捨得花那幾百元錢。可是,非常不幸,今年查出來得了白血病。更不幸的是,她不但沒有一份商業保險,連最基本的社保都沒有,但整個治療要一百多萬元。他的兄弟姐妹雖然多,有七個,但是面對飛來橫禍,本來各自的日子就不好,再血濃於水也是愛莫能助。

這件事對她身邊的人觸動很大。我的這個客戶也是有感於此,直接在我這裡給全家每個人都買了高額的重疾險。真的是,發生在別人身上是故事,發生在自己身上就是事故,讓人唏噓。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關鍵還是很多人想不明白。養老說到底是有一定時間準備的,但是,疾病卻沒有。如果你今年30歲,養老至少是30年以後的事;如果你今年剛40歲,養老至少還有20年的準備時間;如果你已屆50 ,養老開始準備,也還有10年時間,都還來得及,不算太晚。但是,不管你是30還是40 ,亦或是50了,疾病問題都是迫在眉睫的事。因為疾病和意外何時來臨,我們不是神仙,根本無法提前預知。最好的辦法就是早早做好預備,防患於未然。

說到底,我們掙錢的目的就是為了過好日子。所謂過好日子,無非是買房買車,應對養老和各種風險。但是,房子車子也不能經常買。房子有一套兩套也就夠了,車子就是個代步工具,有一輛也就行了。除此之外,很大一部分的收入就是為了應對未來的不可預見風險。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頭腦清醒,有個足夠認識 。這就像一個人走路,不能只是一味往前跑,還要留心腳下的路,規避風險,當心絆倒。跑得快不是目的,安全平穩到達目的地才是關鍵。

清朝在甲午戰爭之前,應該說國力比小日本強大。但是,就因為面對可能出現的危機,缺乏危機意識,沒能未雨綢繆,只顧著未來的養老,沒有充分考慮到即將到來的風險,導致風險來臨時,措手不及,難以應對,最終國家衰敗以致滅亡。教訓不可謂不深。

或許有的人會說,沒有錢怎麼考慮預防疾病?其實有沒有錢,就是個觀念問題。現在的重疾險產品並不貴,幾千元就可以有一份很好的保障。我身邊很多說沒有錢買保險的人,煙從來不斷,一包至少二三十元,一年下來也花不少錢。隔三差五還三五好友小聚,酒場子也不少,又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把這些平時揮霍掉的錢攢下來,足夠買一份像樣的保險了。再者說,如果今天你沒有錢去應對未來的危機,將來一旦有病了,你又怎麼辦?那時候,讓你一下子拿出幾十萬,你就有了嗎?就是向親人朋友借,通常都是救急不救窮,也不見得有多少人會伸出援手。真的就是等到風險來臨,一切悔之晚矣。

現在的重疾險都很人性化,有病了賠付,沒病了可以用來養老,買保險就當是強制儲蓄。只是平時要養成一個習慣,積少成多,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如果平常沒有儲蓄的習慣,不把這些錢通過保險的方式存下來,關鍵時刻,一下拿出幾十萬,有幾個人可以做到?

再回到前面的案例。客戶都花3萬元買了一份年金險了,愣是捨不得再花幾百元買上一份醫療險,讓人難以理解,也倍感痛心。如今,原計劃用於養老的年金險也保不住了,為了救人要立即變現不說,還要賣房四處籌錢,還不一定籌得上。這就是沒有規劃好養老還是保障的悲哀,真的是人算不如天算。

其實,如果按照泰康的銷售政策,客戶購買了一份年交3萬元的年金險,就屬於高端客戶了,完全有資格再購買一份專為高客配置的年度報銷150萬元、終身報銷無上限的醫療險,足以應付任何疾病風險。泰康的這個設計叫醫養整體解決方案,既可以解決客戶的養老問題,也可以解決客戶的醫療問題,客戶唯一要做的就是聽話、照做。有時候,我們買保險真的不用太算計得與失,你再能算也算不出未來的風險。憨厚有時候就是一種大智慧。可惜,這位客戶心存僥倖,最終給自己釀成了無可挽回的慘劇。

我們都是芸芸眾生,什麼時候會得病?家庭成員誰會得病?我們千萬不要心存僥倖,現在的大病再也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大病已經越來越低齡化,做好防範才是應對的明智之選。

先保障還是先養老,是不分年齡的一個關鍵問題。不管你的年齡現在多大,也不管你的收入如何,這個問題永遠只有一個統一答案:先保障,後養老。

先保障還是先養老,你做對了嗎?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