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做一个被大数据视为误差忽略的人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这几年特别火的一个词语——大数据。

“以前的20年我们把人变成了机器,未来20年,我们会把机器变成人!”

这是马云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所做出的判断。

而在向人们介绍什么是大数据的时候,马云曾举过几个形象生动的例子:

“你们知道购买最大的内衣罩杯的消费者是在哪几个省?我这儿都有!”

“最小的是哪个省?是浙江省!

“你们知道全中国哪个省的男人,最喜欢给妻子买比基尼吗?”

是新疆、内蒙!那些永远看不到海的地方。”

大数据时代,做一个被大数据视为误差忽略的人

这就是大数据!

但实际上大数据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厉害,它早已经把人了解得差不多了。

比如有一位富有的美国老太太,她的业余爱好就是赌博。

她经常抱着小赌怡情的心态光临赌场,输点小钱从不放在心上。

可如果有一晚上她输的太多了,那她很有可能痛定思痛从此戒赌。

有一个下午她一直输,当她输到接近900美元的时候,一个服务员笑容可掬地走了过来:“看来您今天手气不太好啊。不如就玩到这里吧,我们的牛排很不错,要不您去吃顿晚饭?算我们请客!”

这位老太太可能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但是她本人却早已被大数据分析得清清楚楚。

这家赌场有每一位顾客的实时赌博记录,他们可以根据顾客的年龄、收入和住址等个人信息以及赌博信息,计算该顾客的“疼痛点”:一晚上最多输多少钱下次还能再来玩。

赌场一旦发现某位顾客今天输的钱接近疼痛点,免费牛排之类的节目就要出场了。

大数据时代,做一个被大数据视为误差忽略的人

如今每个人几乎都不可能逃离大数据,除非你隐居深山,不问世事。

但如果大数据预测你会这样,结果你就是这样,那么你的身份到底是什么?

普通人、俗人还是分母?

更为关键的是如果你做事处处符合大数据,那么你和机器人又有什么区别?

但令人庆幸的是这个世界上却仍然有一些人的数据因为距离大多数人的主流数据太远,而被模型视为误差直接忽略。

可恰恰就是这些不能被统计模型预测,拒绝按照任何设定好的程序行事的人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

在几十年前要成为这样的人也许很难,但在今天,却变得容易了许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近些年我们的周围发生了越来越多让我们难以理解的人和事,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需要讨论,明星吸毒后该不该复出需要讨论。

我从未想到社会发展进步到今天竟然连一些最基本的价值判断都已经开始变得模糊不清。

当我一次又一次看到类似于这样的讨论时,我才渐渐明白原来要成为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并不再需要你去创造什么东西,只需要你去守住一些东西,坚持一些在这个时代下看起来很愚蠢的事情。

大数据时代,做一个被大数据视为误差忽略的人

记得曾看过一个电视访谈节目,节目中被称为清华最优秀的在校生之一的梁植向高晓松,蔡康永,马东三位评委寻求帮助,希望他们可以给自己未来的工作提供一些建议。

结果却遭到了清华老校友高晓松的怒斥,认为他作为名校生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却来这里问大家该找个什么工作,简直是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其中高晓松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名校毕业不是用来找工作,名校培养学生,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

什么是真理?

真理就是那些看起来与这个利益至上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格格不入的观念和态度,就是那些我们发自心底本应该坚持的价值判断。

善与恶,黑与白,真与假。

我最近就看了一本讲述古董行当里护真与造假的小说。

书中主人公许愿冲动,固执,做起事来全凭一腔热血,常常不计后果。

但纵使许愿有如此多的缺点,他却自始至终一直坚守着古董行业“去伪存真”的古训。

也正如主人公自己说的那样,许家男人,总会坚持一些看上去很蠢的事情。

哪怕面临绝境险境,只要秉承求真之心,手握无伪之物,任尔东南西北风,自岿然不动。

因为对真实的敬畏,是每个人良心深处的一条底线。

大数据时代,做一个被大数据视为误差忽略的人

到底应该坚守什么,其实我们大部分人心里都是清楚无比,因为那些需要坚守的东西,不需要太多的权衡计算,不涉及太多的利益纠葛。

英雄的选择其实就是康德式的:做出什么选择不是为了什么好处,仅仅是自己认为应该这么做。

可也正因为这是康德式的选择,才使得这条路失败的风险极大。

但如果你从未失败,这只能说明你玩的不够高级,如果失败一两次,便放弃、认命,然后和大部分人一样过大数据预测好的生活,那么你就是那个最像机器人的人。

其实,最终是成为这个时代的英雄还是“机器人”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就像万维钢在《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一书中说的一样:在机器人时代,有智识、有勇气、追求自由,这才是真正的人。

可无论智慧,自由还是勇气,这一切的背后需要我们做的就是看透了沧海桑田,却依然能坚持一些看上去无比愚蠢的事情。

最终,成为那个被大数据视为误差忽略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