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徵,你中招了嗎?

有些人緊張時會伴隨腹痛或便意,食用冷辣生鮮食品會立刻拉肚子,而你可能把這些事歸咎於緊張或者吃壞了肚子。實際上這可能是一種功能性胃腸病——腸易激綜合徵。


腸易激綜合徵(IBS),是一組持續或間歇發作,以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或)大便性狀改變為臨床表現,而缺乏胃腸道結構和生化異常的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典型症狀為與排便異常相關的腹痛、腹脹,根據主要症狀分為:腹瀉主導型;便秘主導型;腹瀉便秘交替型。精神、飲食、寒冷等因素可誘使症狀復發或加重。


發病原因尚不明確


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委員,廣東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沙衛紅介紹說,腸易激綜合徵(IBS) 是一種常見的胃腸道疾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適為主要症狀,排便後可改善,常伴有排便習慣改變,然而許多人在檢查中沒有發現異常。“這種疾病發生率並不低,在中國10-15% 的人患有該病,在美國發病率則超過了20%。目前,它的病因和發病機制不太明確。可能與飲食因素、內臟高敏感性、胃腸道動力異常、腸道感染與炎症、心理社會因素等相關。而腸道動力異常和內臟高敏感性是腸易激綜合徵發生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的主要發病機制”。


然而,這種嚴重影響生活的腸胃疾病就醫率卻相當低。主要原因是患者對該疾病的認識不足,以為自己只是偶感不適,隨意服用一些消化類藥物,忽視了其是慢性腸胃病反覆發作的表現,耽誤了去醫院就診並及時得到妥善診斷和治療的時間。


與飲食、情緒高度相關


腸易激綜合徵,你中招了嗎?| 普唯爾


沙衛紅介紹稱,從飲食上來看,生冷油膩、辛辣刺激性食品和奶製品等不當飲食可能會成為腸易激綜合徵發生的誘因,誘發或加重腸易激綜合徵。心理因素對胃腸道功能也有顯著影響,焦慮、抑鬱等情緒障礙都可能引發腸易激綜合徵。普唯爾調查顯示,超過60% 的腸易激綜合徵患者伴有情緒障礙,如軀體性焦慮或抑鬱等。


此外,部分IBS 患者在發病前有腸道感染史,在由各種病原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感染引起的胃腸炎患者中有部分發生腸功能紊亂,有10% 可發展為感染後IBS。而腸道菌群的紊亂可能也是產生症狀的原因之一。


“放鬆的心態和良好的飲食習慣是治療的首要條件。改善心態,改變生活和工作狀態,症狀便會有明顯改善。同時配合生活方式的調整,經常進行體育鍛煉;避免攝入過量的脂肪和刺激性食物,如咖啡、酒精等;儘量少吃產氣的食品,如奶製品、大豆等。以腹瀉為主要症狀的患者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少吃些粗纖維蔬果;以便秘為主要症狀的患者可以多吃些富含纖維素的食品,增加大便容積,減輕便秘症狀。”


腸易激綜合徵ROME III 診斷標準*


反覆發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適**,最近3個月內每月發作至少3日,伴有以下2項或2項以上:

1、排便後症狀改善

2、發作時伴有排便頻率的改變

3、發作時伴有糞便性狀(外觀)改變

*診斷前症狀出現至少6個月,近3個月符合以上診斷標準;

** 腹部不適是指難以用疼痛來形容的感覺。


IBS缺乏可解釋症狀的形態學改變和生化異常;以下症狀不是診斷所必備,但屬常見症狀,這些症狀越多越支持 IBS 的診斷:

1、排便頻率的異常(每天排便 >3 次或每週 < 3 次);

2、糞便性狀的異常(塊狀 / 硬便或稀水樣便);

3、糞便排出過程異常(費力、急迫感、排便不盡感);

4、黏液便;

5、胃腸脹氣或腹部膨脹感。


總體來說,診斷 IBS 的臨床症狀缺乏特異性,且與 IBS 相關的病理生理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目前尚不能以單一的病理生理機制來解釋其複雜症狀。


腸易激綜合徵,你中招了嗎?| 普唯爾



腹瀉型IBS患者每天排便次數超過3 次,呈糊狀或水樣便,或伴有黏液便;便秘型患者每週排便次數不超過3次,排堅果樣或硬便,或伴有黏液便,排便費力,有排便不盡的感覺。有些患者有可能出現腹瀉和便秘交替發作的情況。普唯爾建議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選用解痙劑緩解相應症狀;以及止瀉劑/導瀉劑對應改善腹瀉/便秘的症狀;或通過益生菌調整腸道有益菌群,減輕腹部不適症狀;對上述治療無效且伴有明顯精神症狀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抑鬱藥。


鑑於腸易激綜合徵的症狀複雜,可因個體而不盡相同,且反覆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因此發現相關症狀後,普唯爾建議首要的應對措施就是及時就醫,瞭解自身疾病的誘發因素、發病機制和當前病情發展程度,在醫生指導下對症治療,調整飲食結構,改善情緒狀態,才能實現逐漸康復的目的。


腸易激綜合徵,你中招了嗎?| 普唯爾


普唯爾建議:正確規範的藥物治療也必不可少,通常以腸道解痙劑、腸道微生態製劑等為主。對於反覆發作的慢性腹瀉,反覆使用抗生素會導致腸道菌群紊亂,反而不利於疾病的治療。有類似症狀的患者,應該及早到正規醫院的消化內科就診,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規範治療。腸易激綜合徵是一個常見的胃腸道疾病,一般不會發展或演變成惡性疾病。但作為一種功能性疾病,患者對於治療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還要具備綜合作戰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