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努力的企業很難增長?

為什麼說努力的企業很難增長?

創業越久,越覺得戰略對企業的重要性。

昨天跟混沌大學首席學習官沈攀老師聊天,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叫做“用戰術的勤奮來掩蓋戰略的懶惰。”

但是,戰略應該“勤奮”嗎?

這裡的勤奮指的是,是不是動不動就把戰略拿出來討論,不斷重新定義,不斷“回到初心”,不斷檢核是不是又出現了什麼新的機會成本。就是少了把一個戰略堅定執行下去的篤定和不動搖。

這也許是聰明人的通病。聰明人想的是最多的是“是不是有更好的機會?”“這麼做是不是太笨了?”在變來變去中追求捷徑,弄來弄去,no something big。

笨人追求的反而是“這件事兒邏輯通不通?”如果通,我就把他幹下去,如果還沒有成,是我們沒有幹好。愚人只會堅定移山。

所以本文要討論的是兩個事:

1、戰略要不要有?

2、如何保持戰略堅定?

第一個是是與否的關係,答案必然是“要有”。戰略是分層次和尺度的,我有一個時鐘理論:

時針:時代

分針:行業

秒針:企業

為什麼說努力的企業很難增長?

戰略的尺度越大,所起到的效應也越大,這是量級上的區別。最低的層次就是企業內部,我做一個什麼產品?如何分配資源?人力戰略如何配合業務?該打哪些客戶,有什麼策略?這是平時佔據我們時間最多的事情,能把這些事情做得很好的人就是將才。它能讓一個公司獲得起碼的生存機會不至於死掉。

站在企業層,還要向上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我要選擇哪個行業?當行業選對了,哪怕在企業層付出的努力是一樣的,事情都會事半功倍。我原來所處的行業是“品牌”行業,大概做了有十幾年,從幾年前開始轉向“增長”。在當前,這是兩個上升斜率完全不同的行業,“增長”要陡峭得多。

我在做諮詢的時候,最喜歡問的一個問題是:什麼才是驅動增長最重要的要素?

讓我最滿意的一個回答是廣東的一個企業家,他說李老師,我認為讓我的企業處在一個增長的市場上,這件事最重要。漂亮!

“增長”作為一個行業是一個比品牌行業增長更快的,我們長在這個市場上,跟著就起來了。事實也是這樣的,原來我們做品牌的時候,市場一片紅海,眾多名家,你很難殺出來。但轉型到增長市場上之後,由於供給方很少,我們很快就起來了,成為了行業裡還不錯的IP,這不是我們自身的能力多厲害,是這個行業大家都關注。我們跟中信出版社合作了一本新書叫《增長思維》,上線售賣第一天出版社就通知我們加印,是我有多大的咖嗎?並沒有,是“增長”這兩個字大家關注。在能力上我們未必比原來做品牌的同行更高,唯一的不同是我們看到了“增長”有更大的潛力並且堅定地轉過來了。

而在行業層的戰略思考,首先的一個戰略思考就是我要處於什麼樣的生態位?清晰判斷出在行業裡自己的終局可能是什麼樣子,然後朝那個方向前進。Ofo的戴威如果能清晰判斷出共享單車企業獨立存在的價值不如作為一個大系統的入口的話,就不會一直倔強非要單獨發展。哈羅單車現在看起來成為了阿里推廣芝麻信用和支付寶的入口,那又有什麼不好呢?前幾天墨跡天氣上市失敗,其實在我看來,這也不是一個應該單獨存在的產品。

行業級的戰略思考就是最行業終局有判斷,不是每個企業都要成為最後那個結束戰爭的人,也不是每個企業都要和對方開展無限競爭,競爭的本質是為了不競爭,選好生態位,建立護城河,增加自己的生態價值,就可以生存的很好。再拿哈羅單車舉例子,雖然變成了阿里生態的一份子,但是阿里也離不開它,每天幾千萬單呢。如果哈羅也想和ofo一樣堅持單獨發展,恐怕也早死了。反而這裡是騰訊的巨大戰略失誤,騰訊曾經利用滴滴推廣了微信支付,一舉扭轉了在支付戰場支付寶一家獨大的局面。但是在信用市場卻沒有抓住共享單車這根稻草。

當然,行業級的戰略再厲害,也沒有時代級的厲害,我們總說“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真是一點錯沒有。沒有一個企業可以天然強大下去,哪怕是阿里和騰訊。

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是兩個時代,百度是互聯網時代的霸主沒跟上移動互聯網一樣也是白玩兒,騰訊沒有微信這張移動互聯網的船票現在比百度不會強到哪裡去。

往前倒十幾二三十年,對年輕人來說出國是不錯的選擇,畢竟那時候中國還不太行嘛。可是現在中國時代已經肉眼可見的到來了,還有很多人依著慣性選擇去國外發展,真是氣笑了。

所以,在秒針級別,再努力,跑的再快也沒有什麼用,不及分針跳一個小格,而分針又不如時針。

這就是我們標題所說的,為什麼努力的人很難增長?當我們缺乏更高尺度的戰略思考的時候,越努力,越乏力。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給我們每個企業,甚至每個人,都是一個啟示。

戰略思維只有企業才能用嗎?錯!個人同樣需要戰略思維來指導。

很多人在小事上斤斤計較,在重大如人生選擇這樣的節點卻很少謹慎。隨隨便便找一個工作,隨隨便便換一家公司,隨隨便便找一個城市發展。

從大學排名上看,蘭州大學可能是比北京工商大學更好的大學,但如果你相信一個城市的力量大於你個人的力量的話,北工商也許是更好的選擇。你會有四年時間在北京積累同學、朋友、機會以及見識。

當我們畢業的時候,如果你相信行業是比你個人的努力更重要的要素的話,你不會隨隨便便接到一個offer就入職。不必說那些不溫不火的片兒湯話,過去這20年對職場人而言,互聯網行業就是發展最快的行業,當初找工作的時候如果你能堅守一定要在這個行業裡發展,相信現在大都差不到哪裡去。

那為什麼很多人在戰略上還猶豫不定,動不動就“回到初心”重新調整戰略呢?那是因為真正想做大,只做了選擇還不夠,做了選擇後要有目標,有了目標後還要有路徑。很多公司在做戰略的時候是有了目標,但是沒有對路徑的清晰推敲,所以往往收到一些市場的負面反饋就“回到初心”。

如果我們將戰略拆解為目標、路徑和動作的話,在動作層,應該隨市場反饋實時調整,但至少在路徑層,都是不應該輕易動搖的,更不要說目標層。而很多企業是稍有風吹草動,就開始調整目標。

夯實路徑層有一個工具叫“增長飛輪”,非常好用,我們將在後面的文章中專門給大家講解,今天就是這樣,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