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沒有宰相官職,為何《康熙王朝》中明珠等人依然被稱為“相”?

毛小暖


至明朝太祖朱元璋起,吸取以往歷朝相權擴張欺壓君上,朱元璋以“胡惟庸案”為契機,廢除宰相制度,使得君主集權在明朝起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到至清朝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時,設立了五大輔政大臣;

清太宗皇太極,設立內秘書院、內國史院、內弘文院,合稱三院(後稱三館),內三院各以大學士(滿漢各一員)為其之長官,是為清朝宰相的前身。

至清世祖福臨時(即順治十五年),仿照明制,將內三院改稱為內閣,設置內閣大學士、協辦大學士為其之正副長官。

清世宗胤禛時(即雍正七年),內閣正式成為朝廷中樞機構,大學士和協辦大學士也正式成為正副宰相。雍正八年,為贏得西北軍事而專門成立軍機房。後改稱為辦理機處,簡稱軍機處,協助皇帝處理要政,總攬軍國大計。

軍機處設軍機大臣(通稱大軍機)為宰相。軍機大臣任命時,按其各人資歷,分別稱為軍機處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學習行走等。設領班一人,以滿族大臣擔任,總攬軍政,是為首度軍機大臣,即首輔。從此,軍機大臣就成為實際上的宰相,大學士則為名義上的宰相,軍機大臣則常掛以大學士的名銜。

清宣統(即溥儀的年號)三年,,軍機處撤消,先後成立過皇家內閣和責任內閣,設內閣總理大臣,即宰相。莊密親王奕劻入此職,後改任袁世凱,不到半年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崩潰。

值得注意的是,清朝以皇太極朝至胤禛朝的大學士、弘曆朝至清朝末年的軍機大臣、

內閣首輔大臣為宰相,而以弘曆至清朝末年的大學士作為名譽宰相。

同時,清制六部,每部有尚書二個,一漢一滿,在大堂上左右對坐,分庭抗禮,如果大臣以大學士的身份管部,則坐大堂中間,稱為“中堂”,這只是虛名,並不代表實際權力,實權由軍機處掌握。軍機大臣幾乎都兼有內閣大學士頭銜,所以也都尊稱為“中堂大人”。






洪魚影視


皇太極多爾袞子承父業建立了大清朝,他們效仿明朝不設宰相。這是因為,當時朱元璋開創了明朝後,因宰相胡惟庸權力過大,引起了皇帝的不安,找個理由就殺了胡惟庸,將天下權力牢牢攥在自己的手裡,從此不再設宰相一職。清朝入關後承明制,也就相應地沒有設宰相這一官職,這項制度一直維持到清朝滅亡,整個清代都沒有設過宰相。

人們一直以為,明珠和索額圖是宰相,其實不是整個清廷關裡關外都效仿明制,不曾設過宰相一職。當然,即便不是宰相,他們的職位都很高,有些也相當於宰相之職。整個清代雖然沒有設立宰相一職,但與宰相的工作類似的那些活兒,絕對少不了人去做。

清朝以內閣大學士代行宰相之職,內閣由三殿三閣組成,位置從高到低排列,三殿分別是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三閣分別是體仁閣、文淵閣、東閣。每個殿閣設一個大學士為最高長官。


金氏老四


我分析這事有兩點原因應,第一清朝雖然已經沒有了宰相的位置,但是還是有能達到宰相權利的人,明珠全是一個,索額圖也是一個,當然如果按康熙王朝來說,周沛公也達到了這個高度。所以稱呼明珠相爺只能說明珠已經到了宰相的位置,權利已經達到了宰相的高度。第二點,相這個詞是尊稱,就像我國某個地方,稱呼所有人都叫老師兒。老師本來是用來稱呼教書育人的先生,這裡直接成了社會大眾的統稱,也表達了一種尊重,所以稱呼明相也是一種尊敬的稱呼,當然了這種稱呼可不是隨便叫的,你得到達一定的位置才行,很高興能為樓主解答,謝謝



不想和你玩


丞相和宰相是一樣的,只是稱呼改了,明代以前稱呼作丞相,意思是承君之旨,是國家的元首,奉祿萬石。宋朝滅亡,丞相之稱呼也隨之消失。在元代,丞相改稱國師或關白攝政。到了明朝,丞相改稱宰相,宰字代表掌管生殺大權,相字代表百官之首,掌管大政方針。這個時候,宰相通常有兩位,左宰相掌管文事權,右宰相掌管兵權。清代時,宰相之權徹底瓦解。丞相的權力被軍機處取代,換句話說宰相之職不再有一人擔任,而改為有一幫人分擔。軍機處的成分主要是以一幫內閣大臣組成,有機會入軍機處的包括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親王,貝勒等等。當時,尚書是全國最高的官職,至於那些“大學士”的稱號只是皇上御賜的,就像古代重臣封侯一樣,只是清朝不再封侯,以“大學士”代替。被成為“大學士”的人改稱“中堂”,位等同宰相


小魚吃蝦米975


你說的是《康熙王朝》裡的明珠與索額圖,不僅他們兩位,還有陳廷敬、李光地都可以被稱為“相”。明清時期的內閣學士,也有“中堂”一稱,一般是指大學士或首輔大學士,這幾個人實際上是內閣的領導成員,是皇帝的高級秘書,相當於丞相。清朝不設丞相,如此稱呼,應是當時的約定俗成的叫法罷了。


甘肅城鄉結合部


這個還得從明朝說起,朱元璋時期,由於胡惟庸結黨擅權,朱元璋震怒,牽連誅殺了一眾官員,從此之後,明朝不再設置宰相一職,朱元璋還聲明,誰要是敢提宰相,抄家滅族。從此,萬千事務都壓到了朱元璋身上,力不從心的朱元璋又設立了五輔臣,一起協助他處理政務。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是每個皇帝都能像朱元璋一樣勤奮政務的,明中期的皇帝慢慢怠於政務,所以設立了內閣,內閣設立首輔和輔政大臣,雖然名字不叫宰相,但權利形同宰相,而且還出了很多有名的權臣,像楊廷和,張居正等。到了清朝,清承明制,也沒有明確設立宰相,但不管是攝政王多爾袞還是康熙前期的四大輔臣,都是實際上的宰相,甚至多爾袞一度與皇帝無異。所以康熙王朝裡,明珠等人依然被稱為相,就算名稱上有錯誤,但實際上,明珠和索額圖都是實際上的宰相。一句話,不管是皇帝還是宰相,或是內閣首輔,都是權利集中的必然產物。權利集中在皇帝手上,一個人的精力有限,就必然會造成分權,分權的後果,就是造成下面的人集權,權利就像一場遊戲,分分合合,聚聚散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