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明末的亂世梟雄,時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將的矛盾人生

弘光元年(1645年),滿清鐵蹄遮天蔽日,兵鋒南指。退出北京的李自成被清軍夾擊,遁入襄陽。動盪之中,屯兵武昌的左良玉再一次站在了時代的風口浪尖,與以往不同的是,最終他的選擇雖不盡屬違心,但也有身不由己之處。

三月二十三日,體弱多病的左良玉以"奉太子傳國密詔""清君側",討伐馬士英為名,蔽江東下,氣焰蒸騰,進軍南京。

可僅在短短十餘天之後的四月初四,泊舟九江的他就因手下將領陰奉陽違,擅自攻入九江城燒殺搶掠,憂悔攻心、愧恨交迸之下,大叫"我負袁公!"嘔血數升而死。

一代悍將,草草了此殘生,讓人心生惋惜之時,也有終了的嘆息與釋然。

覆盤他的一生,明朝的腐朽沒落,帝王的殘酷專制,烙印在他每一次人生十字路口的選擇裡。

《明亡述略》裡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良玉精勇善戰,多智謀,嶽忠武之流亞也。"也許他曾經有機會成為像岳飛一樣的民族英雄,但卻被歷史的滾滾洪流裹挾著成為了一個被無數人詬病的亂世梟雄,這其中既有他的刻意為之,也自有他的無可奈何。

左良玉:明末的亂世梟雄,時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將的矛盾人生


左良玉:明末的亂世梟雄,時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將的矛盾人生

七尺昂藏,虎頭燕頷如畫,莽男兒走遍天涯。活騎人,飛食肉,風雲叱吒。報國恩,一腔熱血揮灑。 ——《桃花扇》

"良玉少孤,育於叔父。其貴也,不知其母姓。"出生於萬曆末年的左良玉,從小就成了孤兒,父親早死,連母親的姓氏都不知道,孤零窮苦的左良玉,是社會最底層當中最微末的一粒塵埃,後來似乎連叔父這個僅存的依靠也難以為繼,一無所有的他選擇了投身軍營。

毫無背景的他,從一個普通入伍的士卒做起,戰場的殘酷無情、性命的須臾交錯,年少的他視而不見,唯有用一腔熱血在戰場中拼命博一個出路。身先士卒,血灑沙場,血淚中的曙光激勵著他砥礪前行。

皇天不負有心人,僅憑一己之力的左良玉在二十多歲就當上了邊軍中層將官,一路艱難跋涉的他更懂得珍惜,所以升職後仍兢兢業業。明史記載:多智謀,撫士卒得其歡心,以故戰輒有功。

早期的左良玉如一顆璞玉,若經雕琢必定熠熠生輝。

左良玉:明末的亂世梟雄,時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將的矛盾人生


崇禎元年(1628年),左良玉所在的寧遠衛爆發了一場波及甚廣的士兵譁變,職責所在的他跟著寧遠巡撫畢自肅竭盡全力鎮壓譁變。在兵變過程中,清正廉明的畢自肅絕食身亡。明廷沒有徹查就把所有罪責都安在了他頭上,而對本來是跟著畢自肅平叛的官兵也不分青紅皂白,全部罷免了官職,左良玉作為其中一員,只能悶聲離開,另謀出路。

好在郎朗乾坤,一切終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崇禎三年,畢自肅這件事被重新揭開,當初譁變的原因也大白於天下,一切皆因當時的總督剋扣軍餉、歧視軍人。

雖然真相大白,但此事背後盤根錯節,若深查原委,必定牽連眾多,尤其是當時譁變的關寧軍正是明廷為之倚仗的"關寧鐵騎"。

明清易代之際,在這國將不國的動盪時期,政權沒落,明廷不得不倚仗軍隊來護衛皇權,因此朝廷顧忌關寧軍的力量,此事也就點到即止,被罷免的軍官全部官復原職,但畢自肅依然是戴罪之人。

幼年嚐盡不幸,成人後再遇不公,兜兜轉轉重新回到崗位的左良玉並沒有感激這遲來的正義,而是在不知不覺間,將灰暗的人生底色刀刻斧鑿般的嵌進了他的餘生中。

金麟豈是池中物,一朝化龍嘯九天。

崇禎四年,遼東發生大淩河之圍,急需增援。時任兵部右侍郎的侯恂慧眼如炬,不拘一格,將只是普通士兵的左良玉連夜提拔為軍區副司令兼援軍主將,奔赴戰場。

本就有過人資稟的左良玉果然不負眾望,於戰事中"錄捷功第一,遂為總兵官。"自此躋身大將行列。

左良玉:明末的亂世梟雄,時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將的矛盾人生


左良玉:明末的亂世梟雄,時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將的矛盾人生

崇禎五年(1632年),流寇四起,嶄露頭角的左良玉被調到了國內戰場平息內亂。

是役,流賊由是大懼,部中皆呼其為左爺爺,望見左軍白旗,即三五騎,亦不敢枝梧,輒奔潰披靡。 ——《豫變紀略》

他似乎天生屬於亂世,在涉縣西陂之戰中,聲名鵲起,此後頻有捷報。漸漸的,他成為了明廷所仰仗之干城,崇禎"專倚良玉辦賊。"

當我們以為他會按照精兵良將的成長軌道,成為庇護明廷的一棵參天大樹時,他卻無情打碎了所有人的幻想。

左良玉:明末的亂世梟雄,時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將的矛盾人生

崇禎十三年春,左良玉在川陝交界的太平縣瑪瑙山與張獻忠大戰,取得大捷,張獻忠幾乎全軍覆沒,眼看命懸一線的張獻忠在危急之下,譴部下攜重寶去遊說左良玉,望其放自己一馬。

當獻忠之敗走也,追且及,譴其黨馬元利操重寶啖良玉曰:"獻忠在,故公見重。公所部多殺掠,而閣部(指楊嗣昌)猜且專。無獻忠,即公滅不久矣。"良玉心動,縱之去。

本來只是抱著試一試態度的張獻忠,沒想到計策竟然成功了,喜而逃跑的途中想必他也在大呼僥倖。

任誰也能看出這是張獻忠的脫身之計,何況是身經百戰的左良玉。但為何他竟然會放虎歸山?

要知道此時的左良玉已是國之柱石,並剛剛才加了"平賊將軍"的封號。在明朝,將軍之上加以名號,屬於難得的"榮典",可以看出左良玉當時在明廷的分量、地位,一時無二。

但若細究左良玉每一次不按常理出牌的舉動,又似乎都能在歷史中覓得蛛絲馬跡。

讓我們回到崇禎二年,當時後金主皇太極舉兵數十萬直逼京城,危在旦夕。

左良玉:明末的亂世梟雄,時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將的矛盾人生

遠在邊疆的袁崇煥聞訊急忙率兵千里迢迢護衛京師。袁崇煥是明末抗清名將,取得過多次抗清戰役的大捷,努爾哈赤這樣說他: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

果不其然,經過一番鏖戰,後金軍撤退,京都之圍遂解。但後金軍撤退後,忠肝義膽的袁崇煥卻遭人誣陷,被治罪下獄,最終凌遲而死。

明帝昏聵,朝野汙濁,有功之臣被誣陷無處辯駁,雖有赫赫軍功,卻可憐無清明之人。

試想若後金一直威脅著京城,明廷岌岌可危,袁崇煥的歸途或許又是另一番情景了。

明末清初的傑出思想家、政論家唐甄在《潛書》裡痛惜到:"當是之時,非無賢才也,袁崇煥以間誅,孫傳庭以迫敗,盧象升以嫉喪其功。此三人者,皆良將,國之寶也,不得盡其才而枉陷於死,使當日者有一張居正為之相,則間必不行,師出有時,嫉無所施,各盡其才,而明之天下猶可不至於亡。"

上無明君,下無良相,政治腐敗,朝綱淪喪。這個帝國,本來有很多次機會可以倚重救時英雄博回一線生機,但老邁昏聾的它卻偏偏選擇了鬩牆與內,最終自毀長城。

我想當左良玉冷眼看著無數英雄走向末路,天空烏雲蔽日不見曙光,再加上自己經歷了太多的痛苦與不公後,漸漸有了自己的信條:哪怕不擇手段,也要保全自己。如果張獻忠被殺,自己最大的籌碼沒有了,難免不會淪為棄子,所以,不如放走張獻忠,給自己保底。

他按照自己的規矩,活成了一位忠奸難辨,亦莊亦諧的亂世梟雄。

左良玉:明末的亂世梟雄,時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將的矛盾人生


左良玉:明末的亂世梟雄,時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將的矛盾人生

烏飛兔走,左良玉漸漸成長為了朝廷也要另眼相看的人物,不再受人任意調遣,捨生忘死的事情他不再去做,想打的能勝的仗才去打,不想打的必敗的仗任誰說也不去。

崇禎十五年,李自成率領大軍圍攻開封,形勢危急,為了使左良玉配合作戰,戮力破敵,崇禎帝特賞銀十五萬兩,又釋放和啟用對其有知遇之恩的侯恂為督師。

斟酌之後,左良玉提兵來到開封以南的朱仙鎮,準備與李自成一決雌雄。

但在明軍和李自成軍對峙的時候,被賦予眾望的左良玉卻未曾交手,即已生畏,眼看李自成人多勢重,知道自己肯定打不過,思量之後,竟然不打招呼,在一個晚上突然拔營逃跑。其餘明軍見狀皆潰散。

明軍此次戰役大敗,棄馬騾萬匹,器械無數,左良玉一路狼狽的逃回了襄陽。

左良玉:明末的亂世梟雄,時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將的矛盾人生

放眼歷史,一員大將如此行徑實在讓人匪夷所思,可笑又悲涼。

開封城破後,崇禎帝大怒,將侯恂再次下獄,直到吊死煤山,也沒有赦其罪。但對於罪魁禍首左良玉,卻罕見的沒有懲罰。"帝怒詢,罷其官,不能罪良玉也。"其實,崇禎帝對他網開一面已不是第一次。

崇禎十三年,襄陽戰役中,左良玉和因為作戰勇猛不要命而被農民軍稱為"賀瘋子"的賀人龍,不服從督師楊嗣昌的調遣,導致張獻忠突圍出川,攻入襄陽城,殺死了明朝宗室襄王朱翊銘,楊嗣昌自度罪責難逃,絕食而死。

事後,崇禎帝大怒,密令孫傳庭找機會將賀人龍斬殺,但對待同樣犯錯的左良玉態度卻截然相反,奉行的是"節制以恩"。

左良玉:明末的亂世梟雄,時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將的矛盾人生

賀人龍

原來明廷是考慮到左良玉麾下人多勢眾,且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左良玉招叛納降收羅來的農民軍叛變部隊,如果處置不當,左良玉手下的叛軍很可能會一鬨而散,重新變成流寇,對明廷造成威脅。

十餘年間,熊文燦被朝廷殺了,孫傳庭戰死了,洪承疇被抓了,唯有飽受爭議的左良玉卻一直巍巍屹立。

世人對左良玉連夜逃跑保存實力的做法嗤之以鼻,更對左良玉擴張軍隊擁兵自重的軍閥作風不齒憤懣,殊不知,這才是他能存活下來的真正原因。

左良玉:明末的亂世梟雄,時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將的矛盾人生

大將星,落如鬥,旗杆摧舵樓。殺場百戰精神抖,凜凜堂堂,一身甲冑。平白的牖下亡,全身首。魂歸故宮煤山頭,同說艱辛,君啼臣吼。 ——《桃花扇》

天下大勢,瞬息萬變。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禎帝於煤山自縊身亡。緊接著,留守南京的明朝官僚於五月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年號弘光。

左良玉:明末的亂世梟雄,時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將的矛盾人生

此時擁兵八十萬,駐守武昌的左良玉剛被加封為寧南伯,他的兒子左夢庚也被授予了平賊將軍的封號。崇禎帝所給他們父子的恩封,在明代武臣中實屬罕見,因此自感深受崇禎帝恩寵的他,聞訊後失聲痛哭。

他的部下們蠢蠢欲動,紛紛勸說其引兵東下,趁亂自立,"良玉慟哭,誓不許"。

為了阻止部下謀反,他不惜"盡出所藏金銀彩物凡二三萬,散之諸將",還軟硬兼施的"以鉅艦置炮斷江"。

在生命的最後一年裡,體弱多病的他殫精竭慮,只為保全最後的南明政權。

但在弘光元年三月南京發生的北來太子事件,卻讓他憂心忡忡,雖然弘光帝、馬士英等竭力否認太子的身份,但疑點重重,一時間甚囂塵上,難辨真偽。

而且由於弘光政權政治腐敗,民心向背,民間有關太子是真的輿論愈傳愈廣, 甚至連很多文臣武將也認為太子是真的。

對崇禎帝有著忠君報恩思想的左良玉不忍坐視不理,於是上疏請保全太子。但私下裡其子左夢庚與眾部將已達成共識,極力主張東下,左良玉本人又體衰多病,難以約束部將;而此時李自成的大順軍在清朝阿濟格軍隊的追擊之下再次進入襄陽,對左軍形成了沉重的軍事壓力。

迫於當前形勢,左良玉決計舉兵東下。

左良玉:明末的亂世梟雄,時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將的矛盾人生

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左良玉偽稱奉先帝太子密諭前往南京救護之名,舉起了"清君側"的大旗,全軍乘船順江東下。

在到達九江後,他邀與自己交好的督軍袁繼鹹共同起兵,不料遭袁繼鹹嚴詞拒絕,並質問他:"你稱有太子手諭,可否告訴我是誰送給你的?況且,先帝舊恩不能忘,今上新恩也不能負!"弘光帝繼位後,晉升左良玉為寧南侯,不久又加封太子太傅,也算有恩。

兵諫之事,無論出於何種原因,作為臣子畢竟不正,被戳中心事的左良玉此時已有悔悟之心。

1645年四月初四,重病纏身的左良玉憂慮造反事實已成,又面對部下焚掠場面難以制止,悔恨交錯,病情加重,命在旦夕。《明亡述略》記載病危的左良玉在生命的最後時刻,

“召諸將曰:吾不能報效朝廷,諸君又不用吾法制,故至於此。自念二十年來,辛苦戮力,成就此軍。吾死之後,出死力以悍疆土,上也;守一地以自效,次也;若散而各走,不惟負國,且羞吾軍,良玉死不瞑目矣!”

透過死神籠罩下斑駁的光影,我們得以瞥見這個老人內心深植的信念,以死力悍疆土,這句話猶如一束光,穿過歷史的茫茫霧靄,照在我們心上。剝落最後的偽裝,裸露出來的也終是一副愛國心腸。

但可悲的是,其子左夢庚雖然繼承了他的位置,卻沒有繼承他的遺志。五月十三日,他在尚有總兵十員,兵卒數萬的情況下,主動向清阿濟格部投降。

而且因為左良玉的引兵東下,馬士英等盡撤兩淮明軍,從而使清軍有機可乘,不費吹灰之力,攻下南京,弘光政權滅亡。

弘光的滅亡和左夢庚的投降直接把左良玉推入了世人口誅筆伐的萬丈深淵。

有時不禁想,若左良玉早知道是這個結局還會起兵東下嗎?歷史的結局已成定論,但其中的各種緣由卻糾葛難辨。

左良玉:明末的亂世梟雄,時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將的矛盾人生

左良玉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在時代的洪流中摸爬滾打的走向了人生的巔峰,但也留下了無數詬病。我想人們大都懷揣著個可以上天入地、戰無不勝的英雄夢,所以對歷史上的英雄心懷敬仰,不吝讚美之詞,但像左良玉這樣的人,人們卻往往不願細究其身後的成因,只是一個"逆賊"就把他牢牢的釘在了恥辱架上,連一聲嘆息也懶得施捨。不禁憶起梁啟超書中的一席話:"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故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愿;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

成王與敗寇,名垂千史與遺臭萬年,有時僅僅只有一線之隔。在晚明那個動盪不堪的時代,是選擇做如袁崇煥一樣萬人敬仰的悲劇英雄還是如左良玉一樣叱吒風雲的亂世梟雄,如果身處其中,我們每個人又是否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而在詭譎滄桑的歷史長河中,左良玉又是否真的有選擇的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