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明之案————明末三大案

可能有讀者讀過老馬之前寫的《亡明之戰----萬曆三大徵》,也許會因此產生一些混淆,所以在開篇之前,咱們先來理一理明末的時間線。自公元1572年明神宗以十歲之齡登基,次年改元萬曆,此後經歷了張居正改革、萬曆三大徵(實為五大徵)、隨後萬曆皇帝山陵崩,史稱“一月天子”的明光宗朱常洛繼位。

這位短命的皇帝甚至沒有熬到次年正月改元就崩了,給他的臣子們出了一個大大的難題,好在明末的大臣們素有“急智”,公元1620年當年1月到7月是沿用萬曆年號 ,8月到12月是泰昌年號,這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大一統朝代一年兩元的情形,次年改元天啟,即“木匠皇帝”朱由校,又7年,天啟帝崩,兄終弟及朱由檢繼位,是為崇禎皇帝。

本文所述的明末三大案,就發生在一月天子朱常洛的身上,那麼有些讀者又會發出疑問,發生在這樣一位在位時間極短的皇帝身上,怎麼能稱得上是亂明之案呢?不著急,且聽老馬慢慢道來。

亂明之案————明末三大案

明末三案

明末三大案

所謂明末三大案,指的是發生在泰昌朝前後的三個案子,分別是“梃擊案”、“紅丸案”和“移宮案”。

  • 梃擊案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一名三十多歲的男子張差手持棗木棍,闖入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逢人便打,傷及守門官員多人,一直打到殿前的房簷下,內官韓本用將持棍男子抓獲,宮內才平靜下來。事發過後,張差供認系鄭貴妃手下宦官龐保、劉成收買來刺殺太子,該案史稱梃擊案。

亂明之案————明末三大案

明光宗朱常洛

這個案子有個背景,當時的萬曆帝的皇后無子嗣,王恭妃生子朱常洛,鄭貴妃生子朱常洵,由於鄭貴妃受寵,萬曆帝想違背“立嗣立長”的祖訓,冊立朱常洵為太子,引發國本之爭,遭到朝中大臣和東林黨的反對,不得已只好冊立朱常洛為太子。

但是太子的地位並不穩固,萬曆帝一直尋找機會要把朱常洛廢掉,直到梃擊案發生,最終斷了萬曆皇帝的念頭。但對於張差梃擊案背後主使是不是鄭貴妃並無定論,也有人懷疑是太子自演自導的一出苦肉計,目的是藉此陷害鄭貴妃。而梃擊案真相究竟如何,恐怕無人知曉了。

  • 紅丸案

前文說過,泰昌帝繼位僅一個月就駕崩了。在即位前,泰昌帝身體就不是很好,8月繼位後,接受了皇位競爭對手鄭貴妃送的八位美女,“日御數女”,僅僅十幾天很快一病不起,先是讓鄭貴妃的隨侍太監崔文升看病,結果服藥後狂瀉不止,一夜間如廁三四十次,後時任鴻臚寺丞(類似於如今的外交部副司長職位)李可灼進獻紅丸,自稱仙丹,泰昌帝服後死去,而在當天,首輔方從哲擬遺旨賞了進獻紅丸的李可灼。有人懷疑是鄭貴妃唆使下毒,旋即展開了一系列的追查元兇的舉動。其間,黨爭與私仇夾雜其中,連坐罪死者眾矣。

  • 移宮案

泰昌帝朱常洛即位後,下令讓太子朱由校與李選侍(皇帝的低級嬪妃)一起遷住乾清宮,不久泰昌帝重病,這位李選侍控制了乾清宮,先是逼迫泰昌帝讓大臣同意冊封自己為皇后未果,泰昌帝駕崩當日又挾持了皇長子朱由校妄圖把持朝政,在楊漣、劉一燝等朝臣的據理力爭下,又得當時的司禮監秉筆太監王安從中斡旋,最後順利驅逐李選侍,被移居仁壽宮內的噦鸞宮(犯錯宮女居住的冷宮)。九月六日,朱由校御奉天門,即皇帝位,改明年為天啟元年。至此,李選侍爭當皇太后、把持朝政的企圖終成化影。

不得不說,這位明朝倒數第三位皇帝,也是在位時間最短的泰昌帝,經歷頗為悽慘,腦回路頗為清奇,做了近二十年的太子一直提心吊膽擔心被廢,一朝繼位卻僅僅在位一個月,即位後先是接受皇位競爭最大的對手贈送的美女,生病了卻又不讓御醫治病,反而讓對手的隨侍太監治病,最後服下所謂仙丹,終於成功把自己作死了。

三案之果

史學界目前普遍的共識,明末三大案本身雖然並不是很重要,但三大案標誌著明末紛亂和衰亡的開始,之所以有這樣的共識,在老馬看來原因有三。

  • 皇權衰落

“三大案”實質上是皇權爭奪鬥爭的外顯,無論佈局者是誰,都彰顯出明朝帝室對皇權控制力的衰退,梃擊案和紅丸案當事人明光宗甚至無法保障自身的人身安全;移宮案中,後宮與朝臣爭奪皇權的鬥爭已經公開化,演變為人身衝突,縱觀移宮案始末,衝在第一線的始終是楊漣、左光斗等東林黨的馬前卒,楊漣時任兵科給事中,左光斗時任御史,約等於今日中央某部科級辦事員,這些都反映出帝室對皇權的把控已經衰落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亂明之案————明末三大案

影視劇中的魏忠賢與朱由檢

  • 政治失衡

王朝政治的穩定,一定是建立在多方實力互相平衡和牽制,並形成良性制約的基礎上,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說也是基於這一點,萬曆帝時期,晚明官場五極:皇帝、東林黨、其他黨派、後宮、閹黨互相制約,尚能保持統治穩定,隨著萬曆帝駕崩,三案迭起皇權衰落到極致,繼位的天啟帝朱由校不得不通過不斷扶持不同派系,強行維持統治穩定。

以魏忠賢代表的閹黨為例,天啟帝繼位初期,因為東林黨有擁立從龍之功,其他黨派很快一敗塗地,後黨的影響力更是忽略不計,因此出現了史書所謂“眾正盈朝”的局面,東林黨一家獨大,當然與明朝前期和中期不同,明末談及“眾正盈朝”那麼就是個笑話,“水太涼”的東林黨的歷史過卻也休提。明末三帝中天啟帝尚算是有些權謀的,很快他就摒棄成見,扶持了當初移宮案對手李選侍的貼身太監李進忠組成了閹黨,用來維持政治的平衡。這位李進忠有個更有名的名字---魏忠賢

,但即使如此,天啟帝任期內並沒有更多的作為,政治內耗敗光了大明王朝的力氣和運氣。

  • 餘波不斷

三案的餘波並沒有因為天啟帝繼位而結束,而是成為明末黨爭的重要角色,經歷了兩次大翻案,圍繞著三案的鬥爭耗盡了明朝統治階級的精力,成為壓倒大明王朝這頭駱駝的最後幾根稻草之一。

第一次翻案。天啟四年,東林黨盛極而衰,一家獨大的局面已經讓天啟帝感受到了強烈的不安,在皇帝的默許下,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大勢已成,史載“政移忠賢,同事者更希意阿旨,向高動即掣肘,楊漣二十四罪上,忠賢狠刺骨。。。。。。”,次年魏忠賢組織其他派系,開始重審三大案,東林黨徹底失勢,甚至楊漣死於獄中許久以後天啟帝方才知道。

第二次翻案。崇禎帝繼位,或是朱由檢本身就是東林黨的擁躉,亦或是魏忠賢權傾朝野引起了朱由檢的不安,即位後的崇禎帝迅速查辦魏忠賢併為三案翻案,東林黨再次獨攬朝中大權。

即使明亡之後的南明小朝廷中,因為三案引發的鬥爭依然延續,成為不同派系互相攻訐的藉口和手段。三案的影響遷延數十年,直到南明朝廷覆滅,才算真的畫上了句號。


明末三大案,本質並不是是非之爭,而是派系鬥爭,朝野上下,宮廷內外,無不牽涉其中,頻繁的翻案和鬥爭、無休止的權力傾軋,取代了財稅、軍事這些帝國命脈發展,成為統治階級最為用心的事情。與此同時,大明朝廷面臨的是內有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外有東北女真人的不斷崛起和進攻,即使偶有良臣勇將也成為派系鬥爭的犧牲品,偌大的帝國失去了最後一絲崛起的機會和精力,亂明,由此而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