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海科技叩門科創板,國家大基金身影隱現(附招股書)

芯海科技叩門科創板,國家大基金身影隱現(附招股書)

半導體產業基金(ID:chinabandaoti)

新一波芯片企業上市浪潮正在向科創板襲來。


繼AI芯片獨角獸寒武紀“報考”科創板後,芯海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芯海科技”)科創板上市申請於3月31日獲受理。


越來越多的芯片企業瞄準了科創板。


3月31日,科創板又受理了一家芯片企業——芯海科技。


招股書顯示,芯海科技成立於2003年,是一家全信號鏈芯片設計企業,主營高精度ADC、高性能MCU、測量算法以及物聯網一站式解決方案的研發設計,其芯片產品應用於智慧健康、壓力觸控、智慧家居感知、工業測量、通用微控制器等領域。


資本市場對芯海科技應不陌生。該公司2016年5月曾在新三板掛牌(837517.OC,已退市),後於2017年11月退市。


籌備逾兩年後闖關科創板,芯海科技的技術實力幾何?


芯海科技在招股書中披露,公司的核心技術在於高精度ADC(模擬/數字轉換器)和MCU(微控制器),其24位低速高精ADC芯片產品還一度打破了國內中高端衡器芯片完全依賴進口的格局。目前已覆蓋華為Vivo、小米、魅族、美的、海爾、香山衡器、樂心醫療等終端客戶。


業內人士這樣評價芯海科技所涉技術,“ADC確實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但它屬於細分市場,市場規模並不大,因此國內主流大公司參與的不多;MCU技術在國內則相對成熟,競爭已經非常充分,各家關鍵比拼性價比。”


目前國內高精度ADC市場整體上仍依賴於向TI、ADI等美國公司進口,國內從事該領域設計的企業較少,主要是上海貝嶺。國內MCU市場也仍以薩瑞科技、飛思卡爾、ST等國外廠家為主,國內主流MCU廠商如兆易創新、中穎電子等市佔率也較低。而相比國內競爭對手,芯海科技的體量還遠遠不及。


國家大基金間接持股


根據招股書披露,2017-2019年度,芯海科技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64億元、2.19億元和2.58億元;同期歸母淨利潤僅為2051.23萬元、2078.07萬元和4280.23萬元。

這一業績體量,僅相當於上海貝嶺的1/5-1/4,與兆易創新相比則不足其10%。


芯海科技叩門科創板,國家大基金身影隱現(附招股書)

圖〡芯海科技與可比企業主要業績情況;來源:WIND


但較小的業績規模似乎並不影響芯海科技擁有一批實力股東。

招股書顯示,芯海科技歷史上曾進行了多次增資及股權轉讓。從最新的股權結構來看其背後股東可謂星光熠熠:

持股3.63%的股東南山鴻泰,是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持股43.75%的子基金;

聚源載興持有其3.56%股份,背後股東包括中芯寧波、飛凱材料等;

屹唐華創持股0.8%,其背後股東是北京亦莊國際新興產業投資中心(有限合夥)、兆易創新等;

安謀科技持股0.69%,系軟銀旗下芯片製造商ARM與中資成立的合資公司;

力合創投持股0.68%

,背後股東包括上市公司通產麗星。


從最新數據來看,IPO申報前芯海科技股權交易每股已達到32.67元高價。


本次衝刺科創板IPO上市,芯海科技計劃募集5.45億元資金,擬用於高性能32位系列MCU芯片、壓力觸控芯片和智慧健康SoC芯片的升級及產業化。其中智慧健康芯片是芯海科技最主要的收入來源(營收貢獻比達47.38%),應用於人體成分分析、智能穿戴、額溫槍等健康測量設備終端。


新冠疫情影響幾何


由於下游應用涉及額溫槍這一抗疫重要物資,芯海科技招股書還披露了相關信息。

據介紹,自疫情爆發以來,芯海科技在短時間內完成包括紅外額溫槍的硬件、軟件和算法的開發工作,同時開發了紅外傳感器驗證平臺,以降低客戶的開發難度及縮短紅外測溫槍整機生產的進程。


目前其紅外額溫槍芯片方案已大規模出貨,可與包括德國海曼、臺灣眾智、安費諾、GE、泰科(TE)、森霸、上海格菲特、煒盛、美思先端等十家傳感器廠商適配,協助研發生產防疫關鍵物資。


至於疫情帶來的業績增量幾何,招股書暫未有相關披露。


但芯海科技針對“新冠疫情”進行了風險提示,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後公司的採購和銷售等環節在短期內因隔離措施、交通管制措施等而受到一定影響。若疫情在全球範圍內蔓延且持續較長時間,則可能影響上游晶圓代工、封裝測試等供應商的復工及生產安排,引起原材料價格波動,影響部分芯片型號的產量;下游客戶可能因疫情延遲復工也可能對公司的回款、現金流等產生一定影響;此外,若疫情長期未能消除,可能會影響下游客戶和終端市場需求,從而對公司業績造成一定影響。


| END |


移步公眾號“半導體產業基金”,查看招股書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