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竟然准备发行过“货币”,带你揭秘未发行的“特区货币”

深圳经济特区初创时期,曾经准备发行特区货币。今天知道这件事的人已经很少了。

1981年和1982年,国内经济界、金融界、理论界对发行特区货币问题广为关注。在相关的研讨会和刊物上,特区货币问题成为议论的热点。参会人员有的赞成,有的反对。

深圳特区竟然准备发行过“货币”,带你揭秘未发行的“特区货币”

未面世的“特区货币”

深圳特区货币(或称深圳元)是1979年至1980年代中期计划于中国广东省深圳经济特区发行的一种货币,最终因风险太大及意见不一致而没有发行。

货币背景

为什么考虑发行特区货币

1979年,中国决定成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作为经济改革的试验地点。由于深圳毗连香港,而两地生活水平和商品供应差异极大,所以一直有深港跨边境商品走私问题。当时在中国大陆通行的货币,是不能自由兑换且由官方厘订汇率的人民币。除了人民币外,由于中国大陆对外汇有严格管制,改革开放后境外人士到内地消费增多,民间的货币兑换环境也较过去寛松,为避免外汇流失,中国大陆政府于1980年4月另外发行与人民币等值的外汇券。外汇券只限境外人士使用,并可用于指定商店,售卖中国大陆一般很难买到的商品。同时,香港商品不断流入深圳,香港人到深圳消费以至购买房产等皆多用港元,到深圳投资的港商亦多以港元发工资,深圳流通的港元随之不断增加,形成深圳同时有人民币、外汇券、港元三种货币流通的情况。

由于使用港元可在深圳买到很多用人民币买不到的商品,又可以到香港沙头角边界购买各种名贵货物,因此港元在深圳备受青睐,人民币和外汇券则受到排挤。例如,当时的黑市兑汇市场,最高可以100港元兑换55元人民币,较外汇牌价高出19.6元。而深圳的货物或同时用三种货币标价,或只用港元标价,港元的售价为三种标价中最平宜者。

1979年至1982年期间,深圳人多有储藏港元。据1982年国务院的《当前试办经济特区工作中若干问题的纪要》估计,深圳居民持有的港元有1亿元以上。

为免深圳过分受港元的波动影响,并防止深圳成为香港的金融附庸,保护人民币的利益,因此,深圳市领导层产生了发行一种可自由兑换的特区货币与港元竞争的想法,限制深圳经济特区只可使用深圳特区货币。此举亦有助深圳发展成为一个全面自由的经济体。此构想后来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提出创办经济特区。外商(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的商人以及侨商等)到中国境内投资,反映最普遍、最强烈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引进外资的法律不健全,另一个就是货币问题。

比如,那时在深圳,一位好朋友正好来深圳办事,因为工作实在是太忙了,我并没有多少时间去陪朋友。出于愧疚,朋友临走时我决定到一家有名的饭店款待一下这位朋友。吃完饭后,当我拿出钱准备结账时,服务员告诉我,饭店不收人民币,只收港币和外汇兑换券。我觉得很奇怪,仔细问了服务员之后才知道,这家饭店是一个香港老板用港币投资的,饭店老板收来的人民币很难兑换成港币带走,所以就要求吃饭的人不能用人民币买单。

别小看这样的事,这在当时还是很有代表性的。在特区创办初期,许多外商反映最普遍的问题就是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汇率不能自由浮动、资金不能自由进出,这就给投资和经营带来了很多不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深圳的投资环境不但无法与“亚洲四小龙”相比,甚至还不如当时的泰国。

货币设计

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币、港币、外汇兑换券三种货币同时在深圳流通,其中港币最受青睐,在深圳的市场上大量流通,估计当时深圳居民手中的港币就在1亿元以上,给深圳市的金融管理造成了很大困难。

为了解决货币问题,深圳市和广东省首先提出发行特区货币。1981年5月,广东省在给中央的《关于我省试办特区的情况报告》中提出:“从长远着想,发行使用专用的特区货币,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当时国务院成立了一个特区货币研究小组,由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鸿儒任组长。此后,国务院多次派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组成小组,到深圳、香港、澳门、珠海调查研究有关发行特区货币的问题。

1985年,发行特区货币的准备工作全面开展,有关问题研究逐步深入,特区货币研究小组已经草拟好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做出发行特区货币决定的意见》,并通知深圳做好全面的法规、政策、人事和技术的准备。那时,深圳人民银行已经在深圳轻工业区买下两座工业大楼,以此作为“深圳光华印钞造币公司”厂房,并同英国和澳大利亚草签引进造纸、印制设备和技术的意向书,造纸厂也开始征地。

特区货币的票样也已经印制成功。纸币面额分5元、10元、50元、100元、500元5种,硬币面额分1分、2分、5分、1角、5角、1元6种。纸币图景印黄帝像,硬币图景印飞禽图。特区货币计划由中国人民银行在1985年发行。

深圳特区竟然准备发行过“货币”,带你揭秘未发行的“特区货币”

1984年,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1984年,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在深圳检查工作的时候,说起设计特区货币图景的趣事。当时人民币的版面上,还没有用政治领袖做图案的先例,多是用工农兵群像、民族大团结的群像,或者是用中国的重大建设项目和风景名胜做图景。谷牧说:“特区货币的票样用什么图景呢?当时小组提出用炎黄二帝的头像做图景,后来派人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去查历史资料,找出来炎帝的头像,但炎帝头发长长的,还有两个角,像野人似的,后来就选用了黄帝的头像。再者黄帝是全世界华人公认的始祖,用他的头像有利于团结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有利于对外经济的开展。”

讨论过程

酝酿期

1981年春,时任广东省副省长、兼任中共深圳市委第一书记的吴南生首先正式提出发行特区货币。同年5月,中共广东省委向中共中央及国务院提出该项建议。7月中,中共中央及国务院批示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研究在深圳发行特区货币的方案。至该年11月末,深圳提交的《关于尽快研究发行特区货币及批准外资银行来深圳经济特区设置分支机构的报告》中表示当年区内共有约800万港元流通,约占货币流通量十分之一,如不尽早研究发行深圳货币,港元的流通范围可能不断扩大。

1982年初,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尚明为首的小组到深圳进行调查,4月小组向国务院提交报告,认为货币问题关系重大,也涉及深圳经济特区的定位及与中央的关系的问题,因此不宜伧促行事。该报告同时表示不发行特区货币不会对吸引外资造成障碍。该年末国务院曾召开两次相关会议,会上多数人赞成发行特区货币。

1983年1月,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等部门组成调查组到深圳、珠海研究货币问题。其中广东省、深圳市、招商局主张发行、珠海市要求不迫切,港澳工委不主张发行。调查组同月向广东省省委领导表示赞成发行特区货币,以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宣布成立“国务院特区货币研究小组”(下称“货币小组”),该小组基本上肯定了发行特区货币的方向,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发行。

当时中国大陆的经济学者对是否发行特区货币争辩热烈,意见分歧。支持者认为如不发行特区货币,将使人民币在深圳以至广东被排挤,港元等外币将占主导地位,令深圳经济过分受香港影响。至于反对意见认为,一个国家发行两种货币,将不利国家稳定,且难以禁绝未来可自由兑换的深圳特区货币在其他中国大陆地区流通,可能对其他地区的经济造成不良影响。

成熟期

1984年港元在深圳流通至顶峰,黑市兑换价升至100港元兑63元人民币,较官方牌价高出30多元,同时港元和外汇券占社会商品零售额70.5%,人民币跌幅厉害,令中央及广东省政府担心人民币受冲击。该年1月,深圳市委及市政府再次向省和中央提出发行特区货币的要求。2月邓小平提出要先在深圳、厦门发行特区货币。不久研究小组经过调求意见后向深圳市提出了货币方案,包括汇率、与人民币关系、中央提供外汇支持的金额等内容。该年8月,国务院会议同意发行深圳特区货币,切断人民币在深圳经济特区内流通。10月,深圳向广东及中央提交《关于如何发行好特区货币问题的请示报告》,提出具体的方案,并阐明特区货币与人民币的关系。同月货币小组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汇报三个方案,即让港币流通、让外汇券流通、发行特区货币并可于香港回归后在香港流通三种选择。中央政治局支持了发行特区货币的方案。

1985年,货币小组向国务院提交报告,提出特区货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采用独立汇价,与包括美元、日元、港元、英镑的一篮子货币作浮动汇率,以人民币为依据,而不与任何国际货币直接挂勾。该报告同时提出发行时间为1985年10月1日。

特区工业经济的“爬坡”

那段时间人们对发行特区货币有各种议论。现实条件不同也好,历史条件不同也好,各种风险也好,大家的议论最后都归结为一个问题:深圳能不能发行特区货币,关键在于能不能把外向型经济发展起来、能不能做到外汇收支平衡有余、能不能和国际市场接轨、能不能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应对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

发行特区货币的决策权在中央,发行权在中国人民银行,深圳要做的事,主要就是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发行特区货币创造条件和打下基础。

当时的工业经济形势,以外汇平衡为起码的要求,促使特区工业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因为我们不仅要求外汇平衡,还必须把保持发展速度、引进先进技术和外汇平衡有机结合起来。

如果只顾高速发展,不管外汇平衡,这是比较容易办到的;只顾引进先进技术,不管外汇平衡也是比较容易办到的;只管外汇平衡,不管发展速度,不问技术先进程度,只要多搞来料加工,多办事实上是来料加工性质的外商独资企业就可以办到。但三者不能有机结合,就达不到办特区的目的,发挥不了特区应起的作用。问题的艰巨性就在这里,我们形象化地称之为“爬坡”。

中央和省要求经过三年的努力,即从1986年到1988年特区要爬完这个坡,实现这个转变。从特区当时的工业基础和中央、省给我们的政策和支持来看,经过三年的努力,特区工业是完全可以完成这个转变的。当时我们为测算外向型工业发展的程度制定了一个指标,就是看在当年的工业总产值中,打入国际市场的工业产品的产值所占的比例。

我们还掌握一个高新技术水平的指标,就是在工业总产值中,高新技术产品占的百分比。我们用以上两个指标观察工业结构的质量和经济走向。

当然,外向型经济是一种经济导向,不仅仅要看工业,还要看金融、物流、商貿问题,是一个总体经济形态,但是工业毕竟是一个核心问题。

深圳市限额以上的工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1980年为8444万元,出口产品产值不到2%。

从1985年提出“爬坡”,当年出口产值达到30%以上,到1986年就超过了50%。此后几年虽有波动,但大体上都占50%,直到2000年才突破60%。从百分比来看,增长幅度似乎不大,但是由于工业总产值高速增长,基数不断加大,增长的绝对数是相当可观的。应该说从1986年开始,深圳的工业已经逐步形成了外向型的格局。但是,1986年以后,关于发行特区货币的议论却越来越少了。

深圳特区竟然准备发行过“货币”,带你揭秘未发行的“特区货币”

经济特区建立初期,各片区陆续被开发,商业日渐兴起

计划搁浅

“特区币”淡出人们的记忆

1989年2月,中央有关领导来深圳视察,指出特区货币仍要研究,这是中央最后一次提及特区货币问题。深圳始终没有接到发行特区货币的正式通知。特区货币这个词在不知不觉中,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当时经济学者对“特区货币”争辩异常激烈。支持者认为如不发行“特区货币”,将使人民币在深圳以至广东被排挤,港元等货币将占主导地位,令深圳经济过多受香港影响。而反对意见则认为,发行“特区货币”后,如果不能代替当时市面上人民币、外汇兑换券、港币的话,必然会造成金融秩序的紊乱,增加金融管理的困难,更为主要的是担心“特区货币”会对人民币造成冲击。

当时还有人认为,如果按照设想,发行相当于1.5亿美元等值的“特区货币”,深圳当时根本就拿不出这笔准备金。因此深圳要求中央三年内给予相应的外汇额度,三年后外汇自求平衡,但是如果发展不好,继续需要中央的不断补充,这很有可能会变成一个无底洞。同时,国际金融炒家有意来炒作“特区货币”的话,也会影响到深圳特区的经济稳定。

中国的改革之路犹如一列飞驰的火车,速度越来越快,甚至让世人都有些应接不暇。1984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联合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提出进一步开放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这也预示着深圳等经济特区即将结束政策上的一枝独秀。

一个月后,陈云与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谷牧在杭州谈到“特区货币”时说:“对是否搞‘特区货币’,我考虑比较多……如果各个特区都发货币,人民币的‘腿’会越来越短,‘特区货币’的‘腿’会越来越长。因为‘优币驱赶劣币’,是货币的客观规律。”

1986年的春天,谷牧在北京就经济特区问题答中外记者时谈到,深圳流通三种货币,原来准备发行一种“特区货币”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太复杂,即使解决了深圳的问题,也不等于解决了其他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还可能面临的共同问题。所以,我们要采取很慎重的态度,再推迟一段时间来解决。

1989年2月,中央有关领导到深圳视察,指出“特区货币”仍要研究,这是中央最后一次提及“特区货币”问题。此后,发行“特区货币”的建议便被搁置下来。

深圳经济特区最终没有发行特区货币,不是因为办不到,而是因为没有必要了,我们找到了更好的发展路子。中国创办经济特区的成功,全国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