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故事丨这个“微商”不赚钱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付鼎臣

“颖黛帕(‘黛帕’是苗语中姑娘的意思)又是空车子进寨,‘货车子’去湘潭。”“谢谢颖黛帕,更要谢谢湘潭的朋友哩!”……

“颖黛帕”全名刘颖,是个美丽、大方、淳朴的湘西妹子。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雅酉镇扪岱村苗寨,是她的老家;湘潭,则是她生活了10多年的“第二故乡”。

她车子里都装了些啥?蕨粑45公斤、糍粑50公斤、酸辣子25公斤、茶叶4大袋……别的姑娘大包小包都是衣服、化妆品;“颖黛帕”的车子后备箱里,全是当地土特产。

她为啥带这么多湘西的产品去湘潭?她自己肯定是吃不完的。在她朋友圈、微信群里,可以找到答案。

原来,她把这些产品的照片都晒在了朋友圈、微信群,供湘潭的朋友们选购。她是微商?不对!她在寨子里老人手里收购的农副产品,她都原价卖出。还有不赚钱的“微商代购”?要解开这些疑问,还得从刘颖的公益历程说起。

2008年,刘颖来到湘潭上大学。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长沙清风义工协会组织的一场志愿服务活动。也就是这次活动,在她心里种下了公益的种子。回到湘潭后,她建立了一个名为“湘潭清风义工”的QQ群。本来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建个群,但让她没想到的是,一群素不相识、但又志同道合的人,通过搜索“湘潭”“义工”“志愿者”等关键词,找到了“组织”。这个QQ群便是湘潭市莲城清风义工协会的前身。作为创始人的刘颖,目前是湘潭市莲城清风义工协会会长。“怀大爱心、做小事情”,是她在公益路上一直坚持的理念。10多年来,她和协会的志愿者们,做了800多件“小事”“好事”。

“颖黛帕”在湘潭“做好事”,远在500公里外的花垣县雅酉镇扪岱村苗寨里的乡亲们都知道,并引以为豪。刘颖也一直通过公益活动、志愿服务这些“小事”,将湘潭与湘西人民的心连在一起。

2013年,刘颖的家乡发生了一件大喜事。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垣县,在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从此,苗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扪岱村离十八洞村很近,扶贫工作也在这里如火如荼地开展。“我做公益多年了,能为精准扶贫做些什么呢?”刘颖认真思考,“铺路修桥盖学校,我还没那么大的本事,还是做点小事吧!”

刘颖老家,寨子在深山里,农产品、土特产原材料正宗;村民们很淳朴,绝不添假,做工实在。每次从老家带到湘潭的农副产品,朋友们都特别喜欢。留在寨里的大多是老人,农副产品一般是自给自足,很少有变成收入的。刘颖想,何不利用自身优势,在定居地湘潭帮助他们销售农产品呢?

说干就干!从那以后,刘颖只要回到寨里,就挨家挨户收购农产品,包谷、红薯、糍粑……寨子里老人家里有什么,她就自费收购什么。回到湘潭后,她又利用互联网提供给有需要的人,不赚一分钱差价。她还将不少收购的产品,免费送给湘潭的志愿者朋友和很多需要帮助的人。

苗寨的农产品品质好,不少在湘潭开饭店的热心人还亲自前往苗寨里收购。“来了之后可以帮你‘作证’了,你这个‘微商代购’果然不赚钱。”好些朋友打趣地对她说。

“这么好的糍粑,只卖6块多一公斤,比市场价低不少。你们寨里的爷爷奶奶可以适当提提价,让他们多挣点,没关系的。”在湘潭,很多热心的朋友这样向她建议。

“原材料都是自己种的、自己摘的,产品都是自己加工的,本来成本就不高。湘潭的朋友帮我们卖出了不少东西,谢谢他们都来不及呢!”在湘西,淳朴的苗寨村民拒绝“提价”。

就这样,几年来,刘颖来回奔波于湘潭、湘西之间。闲的时候,每周都会回去一次。近三年,她跑了不下一百趟,每次都是空车子去、满载而归,义务帮村民们当“微商代购”。“与很多扎根在精准扶贫第一线的人相比,我只是做了点力所能及的小事情”,刘颖说,“更应该感谢的是湘潭的朋友们,在我的公益路上,给了我这个外地女孩支持,给了我家乡人民帮助,更给了我满满的正能量。”

湘潭湘西,距离很远,情谊很深!

>>返回湘潭在线首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