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說的“新基建”,和建築業有什麼關係?如何參與“新基建”?

我國的“基建狂魔”稱號早已聲聞天下,基建投資也向來是我國的重點領域之一。在當前經濟下行疊加疫情影響下,多個省市已經公佈了數十萬億基建投資計劃。


3月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的會議上,決策層強調,要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其中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熟悉的配方,增加了全新的內容,期待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引發了市場的高度關注。那麼新基建,究竟“新”在哪裡呢?


都在說的“新基建”,和建築業有什麼關係?如何參與“新基建”?


01

新基建覆蓋新的領域新的技術


什麼是新基建?顯然,這是一個相對於傳統基建的一個概念。大家熟悉的鐵路、公路、機場、港口、水利設施等“鐵公基”屬於傳統基建範疇;隨著科技發展出現的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創新技術為基礎的屬於新型基礎設施。


“新基建”主要指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本質上是信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能支撐傳統產業向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的信息基礎設施,包括新一輪的網絡建設,如光纖寬帶、窄帶物聯網等;數據信息相關服務,如大數據中心、雲計算中心以及信息和網絡的安全保障等,也必將成為我國“新基建”的核心所在。


近期,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給出了定義,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指發力於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含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涉及到通信、電力、交通、數字等多個社會民生重點行業。


都在說的“新基建”,和建築業有什麼關係?如何參與“新基建”?

▲各地2020年重大項目投資清單一覽表


那麼新基建到底“新”在哪裡?


首先,新基建是響應新需求所誕生的,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傳統基建是為了滿足我國人民群眾的各項基本需求而實施的,涵蓋了市政設施、交通運輸、住房保障、農業農村等領域,其本質是公益性、直接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不追求投資收益的。


例如,我國長期大量投資農村基礎設施,涵蓋農村住房保障、農村公路、農村小水利、農村電網、農村環保等各方面,這些傳統基建都是不收費、只收取很少費用的。這揭示了傳統基建投資的本質,並不是為了追求單純的投資效益,而是為了保障居民生活的各項基本需求,以及提供社會發展的各項基礎。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受益於傳統基建的大規模投資建設,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在這期間,我國的人均GDP將要實現“翻兩番”,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翻了五倍;城鎮化率從36.22%到超過60%,有近5億人從農村進入了城市生活。新時代人民群眾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產生了更高生活需求;而數字化時代技術的進步和商業模式的演變,更催生了更多基於在線服務的需求;這次疫情逼迫十幾億人宅居和遠程工作,客觀上也推動了全社會更快的數字化轉型進程。


傳統基建提供的基本服務已無法完全滿足當下的居民需求。例如,在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下,普通的鐵路已經無法滿足部分居民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乘坐速度更快、環境更舒適的高鐵出行。當新需求出現,新基建應運而生。由於這些新需求是建立在傳統需求之上、超過政府負有提供責任義務的,因此可以孕育更廣闊的市場、建立更為市場化的價格機制,擁有非常廣闊的市場空間,自然引發了市場的高度關注。


其次,新基建將構建一條新的產業發展體系。


有需求,自然就有市場;新基建的需求在不斷增長,新基建的產業發展體系也在不斷形成。傳統基建帶動的是鋼鐵、水泥、礦產等傳統產業的發展;而新基建是隨著科技發展、生活進步出現的,將帶動的是信息化、高科技、人工智能等新產業的發展。


在傳統基建發展的這些年,我國的工業有了長足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裝備、技術都實現了國產化。得益於傳統基建投資帶來的產業進步與工業積累,新產業已初步具備了成長的潛力;在新需求的帶動下,新基建將推動新基建的產業鏈快速發展。如5G技術的發展推動基站、5G設備的生產;同樣,大數據與人工智能也將帶動互聯網行業的再次發展。在新基建的帶動下,一條全新的、高附加值的產業鏈正在建立。這符合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戰略,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同時,新基建領域將持續有新產品、新技術誕生。


新基建本身依賴於創新技術的驅動,產業發展必然伴隨著持續的新產品和新技術。同時,由於新基建市場前景廣闊、受到市場的密切關注,新基建領域自然活力滿滿,催生新技術與新產品,帶動產業發展體系不斷升級。以軌道交通領域為例,在經歷了高速發展後,現代有軌電車、氫能軌道交通、高速磁懸浮等新技術不斷誕生,對應的車輛產品也在不斷的完善;而軌道交通產業又是一個龐大的工業體系,新產品新技術的誕生不僅意味著新基建行業的擴容,還意味著整個工業體系的正向發展。中國的5G技術領先全球,並率先投入大規模商業應用,依託中國自身巨大的市場,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不僅使中國能保持在相關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還能為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帶來巨大的內生動力。


02

“新基建”到底能帶動多大投資規模?


1)5G基礎設施:至2025基礎設施2-2.5萬億,累計帶動超3.5萬億


預計2021-2023年或為我國5G建設高峰期,根據招商通信組,5G的宏基站總數約495萬座,取整預計為500萬座。參考4G的建網節奏,預計三大運營商對5G的建網進度如下表所示。


都在說的“新基建”,和建築業有什麼關係?如何參與“新基建”?


而此前中國移動表示計劃在2019年投入240億,擬建設5萬個5G基站,測算出建設一個5G基站大致需要50萬元左右,而根據韓國5G運營商公佈的數據測算,一個5G宏基站的部署成本約為35萬元至87萬元人民幣之間,取平均大致在60萬元人民幣左右,而隨著未來5G基站的大規模建設,成本降低的可能性較大,預計未來5年5G宏基站的平均建設成本為40-50萬元之間。而至2025年,國內5G的宏基站總建設數約495萬座,測算出5G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大約為2-2.5萬億之間。


都在說的“新基建”,和建築業有什麼關係?如何參與“新基建”?


2)特高壓:“在建”+“待核準”投資規模超2500億


在當前經濟環境下,預計電網公司將更多的承擔社會責任,展開逆週期調節,加強電網投資力度。


經過過去幾年的消化,發電、用電資產的利用率企穩並略有回升;同時,主要電網公司的負債都比較低,國家電網公司目前負債率56%左右,帶息負債率20%左右,有較強的投資支撐能力。


特高壓、配網建設將加速,招投標可能加快特/超高壓等重大工程是近幾年刺激的主要方向。1998-2002年的大投資刺激過程中,電網公司的投資相對更側重配網,那一輪投資解決了戶戶通電問題,大幅提升了居民用電的可靠性。在2007年之後的3次經濟刺激中,電網的重點可能更多是在特高壓環節(還包括比較多的超高壓直流等聯網、水電送出項目)。特高壓直流從2006-2007年以雲南-廣州、向家壩-上海項目為起點就已經開始建設和發展,基礎是超高壓直流技術,特/超高壓直流輸電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特高壓交流的應用是2006年從晉東南-荊門示範項目開始的,之後分別在2014年通過“大氣汙染防治十二通道”推動了一系列項目上馬。2018年下半年,為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啟動了白鶴灘至江蘇、白鶴灘至浙江特高壓直流等9項重點輸變電工程建設,其中包括5條特高壓直流、7回特高壓交流項目的準備工作。


都在說的“新基建”,和建築業有什麼關係?如何參與“新基建”?


目前,處於在建和待核準的特高壓工程共16條線路,具有明確投資規模的共7條,總投資規模1128億元,平均每條線路投資規模為161億,按照這樣的平均值來算,目前7條待核準的線路和2條2019年開始開工建設線路投資規模預計共1449億元,加上目前在建的線路,總投資規模預計為2577億元,其中2020年開始增量貢獻規模至少為1500億以上。


都在說的“新基建”,和建築業有什麼關係?如何參與“新基建”?


3)高鐵軌交:2020年擬通車線路投資規模超6000億


2019年9月18日,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 《關於加快推進鐵路專用線建設的指導意見》旨在推動鐵路專用線加快建設,進一步開放專用線建設以及運維市場,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以拓寬融資渠道。具體而言,《意見》指出,預計到2020年,一批鐵路專用線開工建設,沿海主要港口、大宗貨物年運量150萬噸以上的大型工礦企業、新建物流園區鐵路專用線接入比例將均達到80%,長江干線主要港口基本引入鐵路專用線;到2025年,上述接入比例均達到85%,長江干線主要港口全部實現鐵路進港。


2019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其中提到至2020年,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交通建設任務和“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各項任務,為交通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從2021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推進交通強國建設。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強國。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滿意度明顯提高,支撐國家現代化建設能力顯著增強;擁有發達的快速網、完善的幹線網、廣泛的基礎網,城鄉區域交通協調發展達到新高度;基本形成“全國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區1小時通勤、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和“全球123快貨物流圈”(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高鐵軌交投資規模的加大將成為託底經濟的有力手段之一。根據對線路的統計預測,2020年擬通車線路共14條,其中專線250和專線350各7條,通車有望為3696公里,對應投資規模為6207億元。


都在說的“新基建”,和建築業有什麼關係?如何參與“新基建”?


4)新能源汽車充電樁:至2025年新增投資規模達700-1100億


根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在2020年1月發佈的《2019-2020年度中國充電基礎設施發展年度報告》中的測算,預計2020年新增公共充電樁15萬臺,其中公共直流樁6萬臺,公共交流樁9萬臺。預計新增私人樁約為30萬臺,新增公共充電場站8千座。


根據測算,預計2020年充電樁規模上限/下限將達到177億元/140億元,2025年充電樁規模上限/下限將達到1290億元/770億元,2020-2025年累計規模CAGR達到48.8%/40%,2020-2025年新增規模CAGR達到50.3%/25%,因此從2020年至2025年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新增投資規模達700-1100億。


都在說的“新基建”,和建築業有什麼關係?如何參與“新基建”?


5)大數據中心:至2024年新增投資將超過1100億元


隨著5G、雲計算等新技術的廣泛商用,IDC市場有望持續保持快速增長。從全球來看,2018年全球IDC市場規模(包括託管業務、CDN業務及公共雲IaaS/PaaS業務)達6253.1億元,同比增長23.6%,公有云的發展是拉動IDC增長的主要原因,其中北美IDC市場保持穩定增長,基礎電信運營商全面退出IDC市場,雲服務商需求向主要區域市場集中。


從IDC發展階段來看,我國IDC發展尚處於以新建為主的粗獷式發展階段,國內IDC市場增速遠高於全球,尚具備較大發展空間。全球最大的IDC市場美國已經進入行業整合階段,我國目前仍以新建為主,市場增速高於全球水平。從全球IDC佔比來看,美國佔比約45%,我國佔比約6%,日本佔比約8%,從人均機房面積看,美國是我國的約20倍,日本是我國的約10倍,從帶寬數看,我國是美國約2倍,是日本約9倍,反差巨大,也說明我國IDC發展空間較大。


從國內來看,2018年國內IDC業務市場總規模達1228億元,同比增長29.8%,互聯網行業的需求是推動我國IDC發展的主要驅動力。而到2024年,中國IDC業務規模達到2558億,相較於2019年新增1160億元,意味著從2020年至2024年中國數據中心的新增投資規模超過1100億元。


都在說的“新基建”,和建築業有什麼關係?如何參與“新基建”?


6)人工智能: 至2025年預計新增投資超2000億元


2019 年 9 月,科技部印發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工作指引》提出,推進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 到 2023 年建設 20 個左右試驗區,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我國對於人工智能產業的投入將快速提升。


從人工智能細分產業鏈來看,主要分為底層硬件和通用AI技術及平臺,其中底層硬件主要為AI芯片和視覺傳感器,通用AI技術及平臺主要為計算機視覺和雲平臺/OS/大數據服務等。


都在說的“新基建”,和建築業有什麼關係?如何參與“新基建”?


AI的快速發展以及國家對AI領域投資的提速,相關底層硬件和通用AI技術及平臺的基礎設施投資至2025年累計規模預計達2000億元左右,其中AI芯片新增投資規模預計累計增加800億元左右,機器視覺領域新增投資規模累計增加250億元左右, 因AI帶來的雲平臺/數據服務/OS新增投資規模累計增加1000億元左右。


7)工業互聯網:至2025年累計投資規模將超過6000億


根據工信部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達到了4677億元,預計未來五年(2019-2023)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13.3%。隨著產業政策逐漸落點,市場空間將有望加速,並預測在2023年中國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元。


都在說的“新基建”,和建築業有什麼關係?如何參與“新基建”?


按照工信部的規劃,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將按照“三步走”戰略推進,到2025年,實現覆蓋各地區、各行業的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基本建成,標識解析體系不斷健全並規模推廣,形成若干傢俱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等;到2035年,我國工業互聯網重點領域實現國際領先;到本世紀中葉,工業互聯網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前列。


2025年屬於第一個規劃期,重點是進行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和平臺建設,預計5G+工業互聯網將是投入的重點和突破口。


從工業互聯網對整個產業效率提升的角度來看,如工業互聯網能提高1%的效率,即意味著每年超過3000億工業增加值的提升。2018 年中國工業增加值 30.52萬億,按照 6.5%增速預測,2019 年 32.50 萬億,2020 年按5.5%計算34.29萬億,1%等於 3429 億元。預計 2020至2025年曆年新增投資規模合計在6000億-7000億之間。


總結:“新基建”到底能帶動多大投資規模?超7萬億!


由於“新基建”概念的火熱,許多地方政府趨之若鶩;如何合理的規劃、建設配套的傳統基建、防止傳統基建的過度投入是現在亟需解決的問題。在上一輪基建投資中,大量智慧城市、特色小鎮等新基建項目存在建設與實際需求脫節的現象,造成了許多無效投資。在新基建的發展中,應當將需求的界定交還給市場,政府無須大包大攬,為企業做好配套服務即可。 


03

結 語


與傳統基礎設施項目最大的不同,新基礎設施更加依賴於數字化技術,這並不是地方政府和政府平臺公司的核心能力,因此,只有少數新基建項目可以單獨由地方政府或其平臺公司投資實施,更多的將由具備技術能力的市場主體通過市場化模式自行商業化實施,或者與地方政府合作實施,這給PPP模式帶來了新的內涵和應用空間。


根據明樹數據的統計,在全國已經落地的16.51萬億的PPP項目中,包括信息網絡建設、光電、充電樁、生物質能、智慧城市、科技等項目的新基建項目投資僅為1141.24億元,僅佔0.67%;而垃圾發電、軌道交通和片區開發等類新基建項目也僅為14.96%。可見,即使加上類新基建項目,已經落地的PPP項目中,總的佔比依然不高。


再看已有的PPP項目需求,通過分析財政部全國PPP項目綜合信息平臺的儲備庫和管理庫尚未進入執行階段的項目數據,我們看到信息網絡建設、光電、充電樁、生物質能、智慧城市、科技等新基建和類新基建項目的需求較落地項目比例有所提高,但在總量裡依然佔比不高,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各地推出的數十萬億投資計劃中,目前主要還是以傳統基礎設施項目為主,短期內新基建還不能扮演主要角色,撐起支撐經濟發展的重任,但新基建滿足民生需求,符合發展需要,賦能經濟發展,帶來持續動力。同時,新基建在很多領域可以和傳統基建協同共生,相互助力。比如,在傳統的軌道交通TOD和片區開發項目上,完全可以結合數字孿生城市建設和智慧運營。傳統基建發力,新基建增色,相互賦能,協同發展,將是近期基建投資領域的一大特色。


“新基建”概念的成型,代表著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正在逐步形成,並將引領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對於如今的基建行業來說,新基建不僅是新領域、新模式、新融資;還是引導基建產業結構導向的風向標,是基建改革的試驗田。


原標題為《都在說的“新基建”,和建築業有什麼關係?如何參與“新基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