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说的“新基建”,和建筑业有什么关系?如何参与“新基建”?

我国的“基建狂魔”称号早已声闻天下,基建投资也向来是我国的重点领域之一。在当前经济下行叠加疫情影响下,多个省市已经公布了数十万亿基建投资计划。


3月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的会议上,决策层强调,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熟悉的配方,增加了全新的内容,期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那么新基建,究竟“新”在哪里呢?


都在说的“新基建”,和建筑业有什么关系?如何参与“新基建”?


01

新基建覆盖新的领域新的技术


什么是新基建?显然,这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基建的一个概念。大家熟悉的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等“铁公基”属于传统基建范畴;随着科技发展出现的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创新技术为基础的属于新型基础设施。


“新基建”主要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能支撑传统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包括新一轮的网络建设,如光纤宽带、窄带物联网等;数据信息相关服务,如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以及信息和网络的安全保障等,也必将成为我国“新基建”的核心所在。


近期,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给出了定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涉及到通信、电力、交通、数字等多个社会民生重点行业。


都在说的“新基建”,和建筑业有什么关系?如何参与“新基建”?

▲各地2020年重大项目投资清单一览表


那么新基建到底“新”在哪里?


首先,新基建是响应新需求所诞生的,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传统基建是为了满足我国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需求而实施的,涵盖了市政设施、交通运输、住房保障、农业农村等领域,其本质是公益性、直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追求投资收益的。


例如,我国长期大量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涵盖农村住房保障、农村公路、农村小水利、农村电网、农村环保等各方面,这些传统基建都是不收费、只收取很少费用的。这揭示了传统基建投资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追求单纯的投资效益,而是为了保障居民生活的各项基本需求,以及提供社会发展的各项基础。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受益于传统基建的大规模投资建设,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在这期间,我国的人均GDP将要实现“翻两番”,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翻了五倍;城镇化率从36.22%到超过60%,有近5亿人从农村进入了城市生活。新时代人民群众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产生了更高生活需求;而数字化时代技术的进步和商业模式的演变,更催生了更多基于在线服务的需求;这次疫情逼迫十几亿人宅居和远程工作,客观上也推动了全社会更快的数字化转型进程。


传统基建提供的基本服务已无法完全满足当下的居民需求。例如,在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下,普通的铁路已经无法满足部分居民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乘坐速度更快、环境更舒适的高铁出行。当新需求出现,新基建应运而生。由于这些新需求是建立在传统需求之上、超过政府负有提供责任义务的,因此可以孕育更广阔的市场、建立更为市场化的价格机制,拥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自然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其次,新基建将构建一条新的产业发展体系。


有需求,自然就有市场;新基建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新基建的产业发展体系也在不断形成。传统基建带动的是钢铁、水泥、矿产等传统产业的发展;而新基建是随着科技发展、生活进步出现的,将带动的是信息化、高科技、人工智能等新产业的发展。


在传统基建发展的这些年,我国的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装备、技术都实现了国产化。得益于传统基建投资带来的产业进步与工业积累,新产业已初步具备了成长的潜力;在新需求的带动下,新基建将推动新基建的产业链快速发展。如5G技术的发展推动基站、5G设备的生产;同样,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也将带动互联网行业的再次发展。在新基建的带动下,一条全新的、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正在建立。这符合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同时,新基建领域将持续有新产品、新技术诞生。


新基建本身依赖于创新技术的驱动,产业发展必然伴随着持续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同时,由于新基建市场前景广阔、受到市场的密切关注,新基建领域自然活力满满,催生新技术与新产品,带动产业发展体系不断升级。以轨道交通领域为例,在经历了高速发展后,现代有轨电车、氢能轨道交通、高速磁悬浮等新技术不断诞生,对应的车辆产品也在不断的完善;而轨道交通产业又是一个庞大的工业体系,新产品新技术的诞生不仅意味着新基建行业的扩容,还意味着整个工业体系的正向发展。中国的5G技术领先全球,并率先投入大规模商业应用,依托中国自身巨大的市场,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不仅使中国能保持在相关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还能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带来巨大的内生动力。


02

“新基建”到底能带动多大投资规模?


1)5G基础设施:至2025基础设施2-2.5万亿,累计带动超3.5万亿


预计2021-2023年或为我国5G建设高峰期,根据招商通信组,5G的宏基站总数约495万座,取整预计为500万座。参考4G的建网节奏,预计三大运营商对5G的建网进度如下表所示。


都在说的“新基建”,和建筑业有什么关系?如何参与“新基建”?


而此前中国移动表示计划在2019年投入240亿,拟建设5万个5G基站,测算出建设一个5G基站大致需要50万元左右,而根据韩国5G运营商公布的数据测算,一个5G宏基站的部署成本约为35万元至87万元人民币之间,取平均大致在60万元人民币左右,而随着未来5G基站的大规模建设,成本降低的可能性较大,预计未来5年5G宏基站的平均建设成本为40-50万元之间。而至2025年,国内5G的宏基站总建设数约495万座,测算出5G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约为2-2.5万亿之间。


都在说的“新基建”,和建筑业有什么关系?如何参与“新基建”?


2)特高压:“在建”+“待核准”投资规模超2500亿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预计电网公司将更多的承担社会责任,展开逆周期调节,加强电网投资力度。


经过过去几年的消化,发电、用电资产的利用率企稳并略有回升;同时,主要电网公司的负债都比较低,国家电网公司目前负债率56%左右,带息负债率20%左右,有较强的投资支撑能力。


特高压、配网建设将加速,招投标可能加快特/超高压等重大工程是近几年刺激的主要方向。1998-2002年的大投资刺激过程中,电网公司的投资相对更侧重配网,那一轮投资解决了户户通电问题,大幅提升了居民用电的可靠性。在2007年之后的3次经济刺激中,电网的重点可能更多是在特高压环节(还包括比较多的超高压直流等联网、水电送出项目)。特高压直流从2006-2007年以云南-广州、向家坝-上海项目为起点就已经开始建设和发展,基础是超高压直流技术,特/超高压直流输电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特高压交流的应用是2006年从晋东南-荆门示范项目开始的,之后分别在2014年通过“大气污染防治十二通道”推动了一系列项目上马。2018年下半年,为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启动了白鹤滩至江苏、白鹤滩至浙江特高压直流等9项重点输变电工程建设,其中包括5条特高压直流、7回特高压交流项目的准备工作。


都在说的“新基建”,和建筑业有什么关系?如何参与“新基建”?


目前,处于在建和待核准的特高压工程共16条线路,具有明确投资规模的共7条,总投资规模1128亿元,平均每条线路投资规模为161亿,按照这样的平均值来算,目前7条待核准的线路和2条2019年开始开工建设线路投资规模预计共1449亿元,加上目前在建的线路,总投资规模预计为2577亿元,其中2020年开始增量贡献规模至少为1500亿以上。


都在说的“新基建”,和建筑业有什么关系?如何参与“新基建”?


3)高铁轨交:2020年拟通车线路投资规模超6000亿


2019年9月18日,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 《关于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铁路专用线加快建设,进一步开放专用线建设以及运维市场,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以拓宽融资渠道。具体而言,《意见》指出,预计到2020年,一批铁路专用线开工建设,沿海主要港口、大宗货物年运量150万吨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新建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接入比例将均达到80%,长江干线主要港口基本引入铁路专用线;到2025年,上述接入比例均达到85%,长江干线主要港口全部实现铁路进港。


2019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其中提到至2020年,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通建设任务和“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各项任务,为交通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满意度明显提高,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增强;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高铁轨交投资规模的加大将成为托底经济的有力手段之一。根据对线路的统计预测,2020年拟通车线路共14条,其中专线250和专线350各7条,通车有望为3696公里,对应投资规模为6207亿元。


都在说的“新基建”,和建筑业有什么关系?如何参与“新基建”?


4)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至2025年新增投资规模达700-1100亿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在2020年1月发布的《2019-2020年度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年度报告》中的测算,预计2020年新增公共充电桩15万台,其中公共直流桩6万台,公共交流桩9万台。预计新增私人桩约为30万台,新增公共充电场站8千座。


根据测算,预计2020年充电桩规模上限/下限将达到177亿元/140亿元,2025年充电桩规模上限/下限将达到1290亿元/770亿元,2020-2025年累计规模CAGR达到48.8%/40%,2020-2025年新增规模CAGR达到50.3%/25%,因此从2020年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新增投资规模达700-1100亿。


都在说的“新基建”,和建筑业有什么关系?如何参与“新基建”?


5)大数据中心:至2024年新增投资将超过1100亿元


随着5G、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商用,IDC市场有望持续保持快速增长。从全球来看,2018年全球IDC市场规模(包括托管业务、CDN业务及公共云IaaS/PaaS业务)达6253.1亿元,同比增长23.6%,公有云的发展是拉动IDC增长的主要原因,其中北美IDC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基础电信运营商全面退出IDC市场,云服务商需求向主要区域市场集中。


从IDC发展阶段来看,我国IDC发展尚处于以新建为主的粗犷式发展阶段,国内IDC市场增速远高于全球,尚具备较大发展空间。全球最大的IDC市场美国已经进入行业整合阶段,我国目前仍以新建为主,市场增速高于全球水平。从全球IDC占比来看,美国占比约45%,我国占比约6%,日本占比约8%,从人均机房面积看,美国是我国的约20倍,日本是我国的约10倍,从带宽数看,我国是美国约2倍,是日本约9倍,反差巨大,也说明我国IDC发展空间较大。


从国内来看,2018年国内IDC业务市场总规模达1228亿元,同比增长29.8%,互联网行业的需求是推动我国IDC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到2024年,中国IDC业务规模达到2558亿,相较于2019年新增1160亿元,意味着从2020年至2024年中国数据中心的新增投资规模超过1100亿元。


都在说的“新基建”,和建筑业有什么关系?如何参与“新基建”?


6)人工智能: 至2025年预计新增投资超2000亿元


2019 年 9 月,科技部印发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提出,推进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 到 2023 年建设 20 个左右试验区,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对于人工智能产业的投入将快速提升。


从人工智能细分产业链来看,主要分为底层硬件和通用AI技术及平台,其中底层硬件主要为AI芯片和视觉传感器,通用AI技术及平台主要为计算机视觉和云平台/OS/大数据服务等。


都在说的“新基建”,和建筑业有什么关系?如何参与“新基建”?


AI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AI领域投资的提速,相关底层硬件和通用AI技术及平台的基础设施投资至2025年累计规模预计达2000亿元左右,其中AI芯片新增投资规模预计累计增加800亿元左右,机器视觉领域新增投资规模累计增加250亿元左右, 因AI带来的云平台/数据服务/OS新增投资规模累计增加1000亿元左右。


7)工业互联网:至2025年累计投资规模将超过6000亿


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了4677亿元,预计未来五年(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3.3%。随着产业政策逐渐落点,市场空间将有望加速,并预测在2023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都在说的“新基建”,和建筑业有什么关系?如何参与“新基建”?


按照工信部的规划,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将按照“三步走”战略推进,到2025年,实现覆盖各地区、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建成,标识解析体系不断健全并规模推广,形成若干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到2035年,我国工业互联网重点领域实现国际领先;到本世纪中叶,工业互联网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列。


2025年属于第一个规划期,重点是进行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预计5G+工业互联网将是投入的重点和突破口。


从工业互联网对整个产业效率提升的角度来看,如工业互联网能提高1%的效率,即意味着每年超过3000亿工业增加值的提升。2018 年中国工业增加值 30.52万亿,按照 6.5%增速预测,2019 年 32.50 万亿,2020 年按5.5%计算34.29万亿,1%等于 3429 亿元。预计 2020至2025年历年新增投资规模合计在6000亿-7000亿之间。


总结:“新基建”到底能带动多大投资规模?超7万亿!


由于“新基建”概念的火热,许多地方政府趋之若鹜;如何合理的规划、建设配套的传统基建、防止传统基建的过度投入是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上一轮基建投资中,大量智慧城市、特色小镇等新基建项目存在建设与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造成了许多无效投资。在新基建的发展中,应当将需求的界定交还给市场,政府无须大包大揽,为企业做好配套服务即可。 


03

结 语


与传统基础设施项目最大的不同,新基础设施更加依赖于数字化技术,这并不是地方政府和政府平台公司的核心能力,因此,只有少数新基建项目可以单独由地方政府或其平台公司投资实施,更多的将由具备技术能力的市场主体通过市场化模式自行商业化实施,或者与地方政府合作实施,这给PPP模式带来了新的内涵和应用空间。


根据明树数据的统计,在全国已经落地的16.51万亿的PPP项目中,包括信息网络建设、光电、充电桩、生物质能、智慧城市、科技等项目的新基建项目投资仅为1141.24亿元,仅占0.67%;而垃圾发电、轨道交通和片区开发等类新基建项目也仅为14.96%。可见,即使加上类新基建项目,已经落地的PPP项目中,总的占比依然不高。


再看已有的PPP项目需求,通过分析财政部全国PPP项目综合信息平台的储备库和管理库尚未进入执行阶段的项目数据,我们看到信息网络建设、光电、充电桩、生物质能、智慧城市、科技等新基建和类新基建项目的需求较落地项目比例有所提高,但在总量里依然占比不高,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各地推出的数十万亿投资计划中,目前主要还是以传统基础设施项目为主,短期内新基建还不能扮演主要角色,撑起支撑经济发展的重任,但新基建满足民生需求,符合发展需要,赋能经济发展,带来持续动力。同时,新基建在很多领域可以和传统基建协同共生,相互助力。比如,在传统的轨道交通TOD和片区开发项目上,完全可以结合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和智慧运营。传统基建发力,新基建增色,相互赋能,协同发展,将是近期基建投资领域的一大特色。


“新基建”概念的成型,代表着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逐步形成,并将引领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如今的基建行业来说,新基建不仅是新领域、新模式、新融资;还是引导基建产业结构导向的风向标,是基建改革的试验田。


原标题为《都在说的“新基建”,和建筑业有什么关系?如何参与“新基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