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觀疫!說一說我們的“薄弱環節”……

(關於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我在上篇文章中談了下自己的一些的體會看法,都是個人淺薄之見,難免疏忽謬誤,承蒙各位看官抬愛,本著新人新事、再接再厲的原則,今天再與大家交流一下)

在此次疫情應對過程中,東西南北中、黨政軍民學,各行各業都上下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不斷有好消息傳來,事情一步步在向積極的方向發展,這也是包括我在內全國廣大同胞希望看到的。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所說,“WHO持續對中國控制疫情的能力抱有信心”“在許多方面,中國正在為疫情應對確立新的標準”。相信這樣的評價不是為了取悅中國,而是在親眼目睹中國所採取一系列有力舉措之後發出的“肺腑之言”。

另眼觀疫!說一說我們的“薄弱環節”……

捨己救人的廣大醫護工作者值得尊重、英勇無畏的人民子弟兵值得敬佩、辛勤付出的抗疫第一線參戰人員值得稱讚。

看到中國為抗擊疫情所做的種種努力,感動之餘,是不是還應該有所反思,看看我們還有哪些薄弱環節需要補強……

其實,還真有。

不幸只有發生之後,問題才會出現。此次疫情,折射出了我們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時候還有不足,還有弱項,還有缺陷,不能等閒視之。


另眼觀疫!說一說我們的“薄弱環節”……

1.突發社會公共事件的應急管理體制建設任重道遠。疫情最先出現在武漢,現在來看,武漢市政府初期面對突發疫情顯得忙亂無序、倉促應對,缺乏足夠的應急管理經驗。非典結束都17年了,難道我們的突發公共事件應對能力還是如此?其實不然,2018年新一次機構改革拉開大幕,整合11個部門、13項職責,具體負責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應對的應急管理部全新建立,按說應該在突發事件應對中發揮領導作用,不過疫情屬於衛生應急事件,牽頭的是衛生健康部門,但是疫情更是一場巨大的社會危機,需要多個部門、多元主體共同應對,衛生健康部門作為專業部門發現疫情後,難以協調其他部門第一時間響應、形成有效工作合力,直到各級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成立後,抗擊疫情工作才逐漸有序並步入正軌。因此從此次疫情應對來看,構建統一領導、權責匹配、權威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推動我國應急體系和應急能力現代化建設迫在眉睫,亟待儘快落實。

另眼觀疫!說一說我們的“薄弱環節”……

2.疫情相關信息的披露通報不夠及時公開。其實人們對於疫情的恐慌,往往不是因為殘酷的事實,而是源於似是而非的不確定性;同樣,謠言的傳播,也不是因為人們喜歡道聽途說,而是因為無法探索到真相。2019年12月26日,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最先收治不明原因肺炎病患,並逐級上報疾控部門。但是江漢區、武漢市、湖北省疾控部門都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沒有及時對相似病例彙總分析研判,錯過了發現、定性、診治病情的最佳時機。武漢市公安機關還傳喚並“依法處理”了8名在網絡上發佈轉發不實信息的人員。後來隨著疫情的迅猛發展,武漢才逐步通報了明顯人傳人、發現醫務人員感染等信息,時已晚矣。現在,國家衛健委每天向社會公佈最新疫情報告,主動及時,全面準確,讓公眾享受更多的知情權。在這種關鍵時刻,越是及時果斷公開相關疫情信息,就越能表明政府的決心、增強社會的信心。

另眼觀疫!說一說我們的“薄弱環節”……

3.醫療衛生物資應急儲備水平存在一定的滯後性。先看一則消息,國家重點醫療物資保障調度平臺近期建立,旨在全力保障重點醫療防控物資生產、供應和使用,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必要條件。說實話,雖然各級政府均建立了應急物資儲備制度,並實現了物資的應急儲備,但是儲備的重點還是集中在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疫情應急救援方面,種類偏少且數量嚴重不足,遇到地震、甲型流感這樣規模較小的突發狀況尚且可以應對,此次面對疫情就顯得力不從心。從最常見的口罩、防護服、護目鏡,到專業的檢測試劑、急救儀器,都不同程度出現了緊缺的嚴重局面,多家醫院紛紛告急,同時中央和地方之間、地方相互之間醫療儲備資源的聯動互補也有不足,沒有實現物資的高效調配、統籌使用,這些都是“痛點”,也是未來工作的“重點”。

另眼觀疫!說一說我們的“薄弱環節”……

4.公共衛生環境的整治力度還不夠全面徹底。此次疫情起源於華南海鮮市場的野生動物宰殺、交易,這與17年前非典的致病原因何其相似,某些人無知無畏,亂吃野味,自己愚昧放縱卻讓無辜的普通民眾來為其埋單,簡直“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長期以來我們對非法野生動物市場和貿易的監管制約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這些人的有恃無恐,疫情即使不在華南市場出現,也有可能在其他地方出現。相信這次疫情過去之後,我國在公共衛生環境方面將會出臺更嚴厲的法規、制定更有效的舉措。在法治中國建設進程中,有些事情只單純只依靠國人的主觀意志很難見效,唯有有法可依、執法必嚴,才能讓國人警醒頓悟。

另眼觀疫!說一說我們的“薄弱環節”……

5.國際社會的溝通聯絡和危機公關還有待提升。疫情發生後,越來越多的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對中國表示慰問,並給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幫助。但是我們也應看到一些不和諧的聲音,部分國家出現了針對華人甚至亞洲人群的歧視性事件,德國《明鏡》週刊赫然寫明“新型冠狀病毒-中國製造”,這無疑是給正受到疫情困擾的中國人傷口上再撒了一把鹽,其心可誅。恐懼不是歧視的理由,中國綜合國力已經今非昔比,但是關於文化、關於輿論,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還不高,多幹少說、不與人爭辯這樣謙虛低調的秉性已經延續了許久,但是長此以往就會讓外國人覺得軟弱可欺。此次抗擊疫情,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必要的主動發聲、表明立場非常關鍵。

另眼觀疫!說一說我們的“薄弱環節”……

6.關鍵核心裝備的數量還遠遠不足以支撐大國的地位。這個“弱項”嚴格來說和疫情關聯度沒有那麼大,對軍事感興趣的看官知道,此次抗擊疫情執行緊急空運任務的是中國空軍的伊爾-76運輸機,這是一款比較老的機型了,汶川、玉樹抗震救災時就多次出現。我們知道,2016年國產的運20飛機就已經服役,此次抗擊疫情中為何沒有出現?實際上,運20目前30架左右的服役數量遠遠不能滿足軍隊國防需求,“年邁”的伊爾76在一段時間內還將是空軍運輸的主力。相信隨著航發技術的突破,運20產能會有大的提高,鯤鵬展翅的日子很快就會到來。

俗話說,未雨綢繆,時猶未晚。薄弱環節只是暫時,未來的中國無限可能。中國加油!

北京今年多雪。飄飄揚揚的“立春”之雪已經下了一天多,因為車流不多、人流未出,這次的春雪落到地上,似乎沒有受到太多的打擾,應該比之前都會“駐足停留”的久一些。

希望雪霽天晴,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