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修理廠當真能夠“打敗”4S店嗎?

如今隨著行業政策的變化,以及車主消費觀念的改變,中國汽後市場的天平貌似真的開始向獨立售後方向傾斜,這樣的改變不禁讓人思考,未來4S店真的會被修理廠“打敗”嗎?

中國汽後市場一直將美國當成自己的樣板

目前美國獨立售後服務市場的業務與4S店的業務比例約為7:3,而中國卻截然相反,但中國汽後市場一直在效仿美國,且目前隨著行業政策的變化,以及車主消費觀念的改變,中國汽後市場的天平貌似真的開始向獨立售後方向傾斜,這樣的改變不禁讓人思考,未來4S店是否真的會被修理廠“打敗”。

整體來看,美國汽車後市場相比中國而言要成熟許多,而中美兩個市場同樣具有幅員遼闊、車型眾多以及市場容量巨大等市場特徵。因此,中國汽後市場一直將美國汽後市場當成自己的樣板。

但中美兩個後市場自身存在差異化

然而就目前形勢來看,中美兩個市場在政策法規、人工費用、租金成本、互聯網成熟度等方面依然有著明顯的不同。因此,成熟的美國後市場或許能成為我們的一個樣板,但我們似乎也要考慮自身市場的不同。

中美國汽後市場的本質區別

所以我們在討論未來4S店是否會被修理廠“打敗”之前,不妨先來看看中國汽後市場與美國汽後市場的本質區別,只有找到差異化才能明確未來修理廠是否有“打敗”4S店的籌碼。

畢竟目前中美獨立售後服務市場的業務與4S店的業務比例是截然相反的,想要達到一致比例,中間勢必會有很艱難的一段路需要走。

未來修理廠當真能夠“打敗”4S店嗎?

先來說說美國汽車後市場格局:

美國的汽車後市場大致由四大板塊構成的

第一大版塊:四大供應鏈平臺,僅是四大供應鏈平臺就瓜分了美國超50%的維保市場以及將近80%的配件和設備供應;

第二大版塊:車主DIY(自己動手)。在美國,很多車主購買配件後,都是自己動手安裝,維修。當然這可能跟美國的文化、完善的社會化職業培訓機構有關;

第三大板塊:獨立門店和小型區域連鎖群體,他們承擔了美國10%-20%的維保業務。

第四大板塊:汽車經銷商,汽車經銷商佔據美國維修保養業務的20%-30%。

美國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汽車後市場格局,與它的汽車行業政策不無關係。美國對於汽車生產、銷售、維修實行嚴格的行業分割,不允許縱向壟斷,因而是一個完全開放競爭的高度市場化業態。並不像中國的4S店一樣,銷售和維保可以一起提供。造就的結果就是美國的維修保養主要是由獨立售後市場完成。

換句話說就是美國的維修市場和保養市場是涇渭分明的。這也是為何美國四大供應鏈相比中國的供應鏈平臺更容易整合線下終端的核心原因。所以從某種程度上,我們似乎也更能理解為何美國售後服務市場的專業化、標準化以及細分化程度相比其他國家要更突出了。

再來說說中國汽車後市場

一直以來,中國的獨立售後都將目光瞄準了美國的“四大供應鏈平臺”,其突圍的方式既有從供應鏈端入手,也有站隊外部有規模的連鎖端。但是不論是供應鏈端或是連鎖端,目前的現實情況似乎都並不樂觀。

目前所有供應鏈企業加在一起佔據的市場份額不到10%。筆者認為最核心的原因在於絕大多數供應鏈平臺無法實現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合理統籌,特別是資金流方面,如果沒有金融的支持,要麼很難做大,要麼整合過程中出現阻礙,要麼整個供應鏈平臺直接夭折。因此,接下來供應鏈的整合之路還需任重而道遠。

(關於供應鏈平臺成功穿透終端門店的方法,筆者在上期文章中有提到過,有興趣者可點擊鏈接“拋開金融講汽後垂直供應鏈整合,無異於痴人說夢”進行查看)

而再看連鎖,目前似乎也沒跑出特別具有說服力的全國連鎖。各家似乎都在繼續摸索。甚至,市場上還出現一種現象就是連鎖店開的越多,反而虧得越狠。

(關於連鎖企業突圍的方法,筆者在往期文章“那些開了幾十家甚至幾百家連鎖店的汽修企業,他們真的在盈利嗎?”中也有提到過,有興趣者點擊鏈接即可查看)

同時互聯網勢力的強勢介入以及創業新貴門店的紛紛入局,更是把中國獨立售後這潭水越攪越渾,其實不論是本土的創業新貴或巨頭,亦或是業已成名的知名汽車服務品牌,他們迄今為止在中國市場對4S店發起的“衝擊”,都很難稱得上是“成功”,甚至有些 “步履維艱”,這是為何呢?

未來修理廠當真能夠“打敗”4S店嗎?

中美兩個汽後市場的核心區別

其實對比中美兩個汽後市場,就可以很快得到結論,首先是美國的多部反壟斷法案,造就了美國的維修保養主要是由獨立售後市場完成的結果。另外就是美國的配件都是經CAPA認證,不存在配件質量問題,這樣自然也就不存在買賣雙方不信任的問題了。而這兩點或許就是重中之重。

而對照美國市場來看,中國的配件沒有類似CAPA認證,缺乏對配件的嚴格認證,這就導致了車主會對中國獨立售後所提供配件的質量產生質疑的根源所在。

這也是為何在美國,即便是在一家沒有品牌的快修店,客戶對它的服務也是信任的。這種與生俱來被用戶信任的基因是由整個國家的體制所形成的。因此,美國的獨立售後能快速地發展起來。而中國汽後市場,最缺乏的就是這種信任。

所以中國汽車售後服務市場的格局最終能否走向美國市場的模樣,暫時很難給出定論,但就目前形勢而言,不得不承認的一點卻是中國汽後市場的天平確實已經開始向獨立售後方向傾斜了,因為目前已經有種種跡象表明4S店的勢力正在逐漸被削弱。

美國的DIFM模式在中國已經有了一定趨勢

但中國後市場如果想完全複製美國,似乎不太現實,因為美國是由DIY(自己動手)和DIFM(替我動手)模式完成終端服務,但就目前而言,DIY模式在中國市場似乎很難走得通。反而DIFM模式在中國已經有了一定趨勢。

DIFM模式對後市場中傳統獨立售後的影響

隨著互聯網的崛起,很多年輕車主已經有傾向在網絡平臺購買產品,然後再到線下接受安裝和服務。這已經形成了一種趨勢,像途虎京東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這樣的變化短期內會給那些傳統的獨立售後(汽修門店)帶來不小的壓力,畢竟傳統的獨立售後從十幾年前甚至是幾十年前就開始一直依靠配件差價賺錢,如今隨著互聯網的滲透,配件價格逐漸趨向透明化,再想著依靠產品價格優勢賺錢最終只會被市場無情的拋棄。

既然DIFM模式在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定趨勢,那麼作為勢單力薄的傳統的獨立售後我們就應該欣然的接受這個趨勢,並大方的將產品的錢讓給電商去賺,畢竟別人確實比我們做得好,而我們要做到,就是迴歸本質,用我們的技術和服務去賺錢,並不斷努力提升我們的技術和服務。只要這樣我們才能活得更好。否則就算天平向獨立售後這邊傾斜,我們也很難接得住。

那麼作為傳統獨立售後我們究竟該如何提升我們的技術和服務呢?技術方面可以藉助硬件設施的支持以及對技術人員進行培訓的方式進行提升,但服務方面,若是傳統獨立售後想要快速提升,就一定逃不脫數字化轉型,而數字化轉型又離不開數字化門店管理系統的支持,具體如何實現,有興趣者可點擊鏈接“開汽修廠有前途嗎?還有沒有堅持下去的必要?”進行查看。

如今中國的汽車後市場競爭是愈演愈烈,留給傳統獨立售後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如果無法看清行業局勢,及時作出調整,那麼最終被淘汰的風險將會很大。

當然,這只是DIFM模式斷情對於傳統獨立售後的影響,從長遠角度看這樣的變化反而遵循了美國當年的理念,就是最有效率滿足消費者需求,同時幫助消費者省錢。這對於中國整個汽車後市場健康良性發展反而是有益處的。

未來修理廠當真能夠“打敗”4S店嗎?

寫在最後

但中國後市場的格局最終是否會是美國模樣,目前還很難給出結論,不過中國的4S店一定會被削弱,這是誰也擋不住的。但是是否會很快變成美國市場上的那種三七開,筆者認為未來十年都很難會這樣,可能會變成五五開吧。不過這種事情,不同人的會有不同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