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妖邪還是神獸:九尾狐一波三折的形象變化

九尾狐,可以說是當今影視文學形象最為豐富的異獸之一,但在傳說中,它時而為妖,時而為神,時而善,時而邪惡,可以說是起起落落落。

上古——食人異獸

記載最早見於無名氏所著的《山海經》,開篇《南山經》就說:

“又東三百里, 曰青丘之山。……有獸焉, 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 食者不蠱。”

究竟是妖邪還是神獸:九尾狐一波三折的形象變化

《山海圖》青丘九尾狐

也就是說青丘這地方有種奇異的野獸,長得像狐狸卻拖著九條尾巴,叫聲如同嬰兒一般,會吃人。如果你聽到草叢中有嬰兒哭聲,好心去查看,可能就落入九尾狐的圈套,成為他的盤中餐。

但如果有幸吃了九尾狐的肉,就能“不蠱”,這個不蠱在後世記載中多是不受妖邪之氣、不中蠱毒。

大禹時期——部落圖騰

這時九尾狐就和山海經裡的九尾龜、九尾獸一樣,只是普通的異獸,讓它第一次獲得聲望的是大禹和塗山氏的結親。

《吳越春秋》對此作了記載:

“禹三十未娶,行到塗山,恐時之暮,失其度制,乃辭雲‘: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白狐九尾造於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證也。’塗山之歌曰‘:綏綏白狐,九尾庬庬。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於茲則行,明矣哉!禹因娶塗山,謂之女嬌。“

他行至塗山現九尾白狐,於是娶塗山女嬌。

白色是他的衣服,九尾是王的證明,有學者大膽推測過,九尾狐可能是某部落的圖騰,這個部落應該實力強大,所以禹娶塗山女,得到了該部落的支持,登上王位。

漢代——西王母的手下

現出土的漢磚畫像上,九尾狐的形象豐富且美麗,更隨侍在地位尊貴的女神西王母身側。

究竟是妖邪還是神獸:九尾狐一波三折的形象變化

西王母是崑崙山上的女性神邸,掌管著長生與命數,手下神獸有三足烏、九尾狐、蟾蜍、玉兔。無數供奉西王母的壁畫上都能看到九尾狐的身影,肩生雙翼,身有紋飾,後來這四神獸漸漸演化為我們熟知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漢代以後——用於歌功頌德的瑞獸

在讖緯思想盛行下,符瑞學說被大肆宣揚,九尾狐成為了象徵天下太平、賢君出世的瑞獸

東漢的《白虎通義·封禪》有云:

“德至鳥獸,則鳳凰翔,鸞鳥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見,白鳥下。”

自然界白色的動物比較稀少,所以出現白色動物也象徵吉祥。

究竟是妖邪還是神獸:九尾狐一波三折的形象變化

魏晉南北朝戰亂頻繁,諷刺的是九尾白狐的吉兆頻出:

曹植的《上九尾狐表》即雲:

“黃初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於鄄城縣北,見眾狐數,十首在後,大狐在中央,長七八尺,赤紫色,舉頭樹尾,尾甚長大,林列有枝甚多。然後知九尾狐。斯誠聖王德政和氣所應也。”

魚豢《魏略》記載:

“文帝受禪,九尾狐見於譙都。”

《宋書·符瑞中》記載:

“魏文帝黃初元年十一月甲午,九尾狐見鄄城,又見譙。”

《魏書·靈徵志》記載:

“十年三月,冀州獲九尾狐以獻。王者六合一統 則見。周文王時,東夷歸之。曰,王者不傾於色則至德至,鳥獸亦至。

十一年十一月,冀州獲九尾狐以獻。

孝靜天平四年七月,光州獻九尾狐。

元象元年四月,光州獻九尾狐。

興和三年五月,司州獻九尾狐。”

這就有胡扯的意思在裡面了,顯然是爭權奪位的帝王為了鞏固政權而為自己造勢。但此時,九尾狐作為中原文化中的祥瑞之兆,達到了它地位的最高峰

但九尾狐崇拜的落寞早就埋下了伏筆

東漢說文解字裡就認為狐的身上有妖氣存在:“狐,祆獸也,鬼所乘之。”

魏晉南北朝層出不窮的志怪小說裡也出現了狐妖的描寫,也開啟了九尾狐妖異化的前奏。

唐代的妖神——”天狐九尾“

入唐後,狐作為民間信仰的一部分,從朝堂跌落到尋常百姓家,成為民間供奉的神靈,但此時和我們現在說的古曼童、保家仙一樣,是在家偷偷供奉的妖神

據張鷟所著的《朝野僉載》記載:

“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飲與人同之,事者非一主。當時有諺曰:‘無狐魅,不成村’。”

《廣異記》也記載了開元時期河北一地的“狐神”之事,當地村民言:“此有靈袛,好偷美婦,”

可見狐神雖被人們視為神靈,他法力強大,但本質上卻類似妖物,並非正常的神邸,有許多妖異可怕的行為。

但唐代狐崇拜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天狐崇拜”,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諾皋記下》中記載:

“道術中有天狐別行法,言天狐九尾金色,役於日月宮,有符有醮日,可洞達陰陽。”

還有記載過人偷吃了九尾狐的內丹,結果腹脹爆裂而死的故事。

對九尾狐的崇拜恰是唐代狐信仰的主要部分,上天入地、通曉陰陽的九尾天狐即是這種信仰之力的來源。九尾狐神通廣大,早已超出普通狐類,承載著人們希望生活穩定、富足康樂的理想。

宋代及以後——邪惡妖狐

宋代以後,九尾狐就成為邪惡的代名詞,逐步妖化,常常用來形容妖媚淫蕩的女性。

最有名的就是明代《封神演義》裡的蘇妲己,認為她是九尾狐狸精的化身,授命於女媧導致商朝滅亡。

究竟是妖邪還是神獸:九尾狐一波三折的形象變化

海外傳說——從妲己到華陽天到玉藻前

也就在差不多時期,九尾狐的傳說東渡日本,化身成日本有名的大妖玉藻前。

妲己在商朝滅亡後,逃往印度,成為摩竭佗國斑足太子的王妃

華陽天,禍亂一方。之後又回到中國,暫時過著隱姓埋名的生活。唐朝時,日本派遣使者吉備真備到中國來,妖狐便溜進了吉備真備的船裡來到日本。

她憑藉美貌獲得天皇寵愛,賜名為玉藻前。玉藻前利用狐妖的魅惑術引誘天皇整日與她尋歡作樂,無心朝政,並吸取天皇的精氣。不久,鳥羽天皇得病並逐漸病重,陰陽師·安倍晴明5世孫安倍泰親(一說安倍泰成)占卜後識破玉藻前的真身,知道她是白麵金毛九尾狐,更察知其禍害天皇從而竊國的驚天陰謀。一輪鬥法後玉藻前戰敗逃遁,隱匿在那須野。其後鳥羽天皇派遣三浦義明,千葉常胤及上總廣常三人,安倍泰親為軍師輔佐,率領8萬大軍前往追討。歷經三次死傷慘重的惡戰後終於以騎射將其擊敗殺死。

究竟是妖邪還是神獸:九尾狐一波三折的形象變化

《百鬼夜行》玉藻前

玉藻前死後,就地化為“殺生石”,會噴出毒液攻擊鳥類及昆蟲,令任何生物無法近身,百姓苦不堪言,直到高僧玄翁和尚將殺生石擊碎,方才得以徹底平息。

究竟是妖邪還是神獸:九尾狐一波三折的形象變化

《百鬼夜行》殺生石

九尾狐崇拜從何而來,又為何衰落?

上古時代人口多寡是部落強大與延續的重要因素,九尾狐崇拜其實是生殖崇拜的表現

“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既代表數字的極限,又有強烈的思想文化意味。

《黃帝內經》記載:“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

九尾狐之“九”除了表示最高的數字外,逐漸蒙上了神秘的陰陽五行學說的色彩。按中國古代象數與五行的推演,“九”也被視為最大的陽數,代表“極陽”之意。而“陽”在古代思想文化中多指男性,“九”、“陽”也就包含了男性生殖的含義。

“尾”則象徵女性生殖,獸類的交配稱為“交尾”。“尾”本就是星宿之一,如《史記》記載的“尾為九子”,尾宿本身即象徵多子。

漢代九尾狐作為長生崇拜中的神獸,也許也正是因為他象徵子孫後代綿延不絕,人們可以通過繁衍後代實現自我生命在另一個個體身上延長。

宋代程朱理學興盛,講究“存天理,滅人慾”,性、生殖被他們視為眼中釘,象徵繁殖的九尾狐自然漸漸演化成淫亂的蕩婦形象,成為他們批判詆譭的對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