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和魏徵撲朔迷離的君臣關係

在人們的印象中,唐太宗和魏徵一直是中國歷史上君主和人臣的職業楷模。一個至聖至明,勤於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一個正直廉潔,剛正不阿,殫精竭慮,匡扶朝政。正是他們兩人完美默契的配合,才使唐朝前期出現了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教昌盛的盛世局面,被後人稱為“貞觀之治”。千百年來他們二人成為了歷代君主和人臣學習的典範。不過唐太宗和魏徵之間有著鮮為人知的恩怨情仇。

唐太宗和魏徵撲朔迷離的君臣關係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隋唐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617年參加了李密領導的瓦崗寨農民起義。後來李密被王世充擊敗,魏徵隨李密歸降李唐(李淵),在太子李建成手下供職,任太子洗馬(太子出巡時,走在太子隊伍的前面,任太子的先導。級別正五品),頗受器重。魏徵見李建成雖然貴為太子,但是功績不如李世民,於是就對李建成說:“秦王功蓋天下,內外歸心,遲早必成心腹之患,應先除之以絕後患,以免成為刀下之俎!”可是李建成優柔寡斷,遲遲下不了決心,結果在玄武門之變中反被李世民所殺。李世民派兵包圍了太子府,將李建成的妻妾和幾個孩子殺死後,在太子府將魏徵俘虜。兵士把魏徵押到秦王府聽候發落,李世民一見魏徵勃然大怒,氣沖沖地說:“你為何離間我們兄弟之間的關係?”魏徵坦然一笑,鎮定地說:“如果當初太子聽從我的建議,就沒有今天這個場面了!”李世民見魏徵直言快語,口無遮攔,於是就赦免了魏徵,並委以詹事主簿的職務。

唐太宗和魏徵撲朔迷離的君臣關係

唐太宗繼位之後,躊躇滿志,勵精圖治。為了能夠開張聖聽,唐太宗就讓魏徵擔任諫言大夫,這個職務是專門為皇帝提意見的。他常常把魏徵帶到自己的寢宮裡,跟他討論自己為政方面的得失。魏徵自認為受到明主的厚遇,應當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他兢兢業業,直言不諱,前後共進諫200多次,都被唐太宗欣然地接受了,為唐朝初期盛世局面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魏徵性格耿直,敢於犯顏直諫,絲毫不顧及唐太宗的臉面,讓唐太宗很下不來臺。有一次,魏徵因為意見不一致,在朝廷上和唐太宗爭吵起來,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心裡十分氣憤,但又不便當場發作。退朝後回到後宮,他在寢宮裡面踱來踱去,嘴裡不停的唸叨著:“早晚有一天我非得把那個鄉巴佬給殺了!”這時長孫皇后見丈夫這樣生氣,就詢問原因。唐太宗就把朝堂之上魏徵頂撞自己的事情詳細的告訴給了皇后,長孫皇后一言未發,轉身進了內室,一會兒就穿著一身嶄新的朝服走了出來,來到唐太宗面前一邊行君臣之禮,一邊恭賀聖上。唐太宗感到非常驚奇,忙詢問原因。長孫皇后不卑不亢的說:“我聽說聖明的君主臣子才敢直言不諱,如今魏徵敢頂撞你,正是因為你是一個明君啊!”唐太宗聽過後,轉念一想就是這個理啊!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一百個魏徵也被自己殺光了。於是轉怒為喜,善待魏徵如初。

唐太宗和魏徵撲朔迷離的君臣關係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因病去世。唐太宗非常傷心,親臨慟哭,併為此廢朝五天,親自為魏徵寫了碑文,並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號召滿朝文武為魏徵送靈。唐太宗回到朝堂之上對身邊的大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明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如今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啊!”

魏徵死後沒幾天,唐太宗就因為一件事親自把魏徵的墓碑給砸掉了。原因是魏徵生前曾經把君臣對諫的記錄拿給史官褚遂良看了,有礙於他賢君的名聲。不過一年之後,他又命人把推到的墓碑立了起來。怎麼回事?因為魏徵死後第二年,唐太宗不顧群臣阻攔,發動了對高麗的戰爭,損兵折將,得不償失。唐太宗感嘆地說:“如果魏徵還在,我肯定不會有此一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