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君如伴虎?這位北魏名臣敢違皇命,為官50年受寵不衰百歲善終

我們常用“伴君如伴虎”來比喻在皇帝身邊做事,就像陪伴在老虎身邊一樣,時時充滿危險,稍有不慎,就會招來禍端。這是因為在古代君主專制體制下,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可以隨時決定臣子的生死——哪怕你的功勞再大、能力突出,一不小心惹惱了皇帝,輕則受責遭罰、丟官免職,重則性命不保,甚至誅連家族。

比如,前期文章中提到的北魏第一謀臣崔浩,歷仕三朝,榮寵之極,為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建立霸業立下不世之功,卻因修撰史書、觸怒拓跋燾,釀成“國史之獄”,慘遭滅族,且死前受盡凌辱,創造了歷史上宰相級高官受辱被誅場面最悲慘的歷史紀錄。


伴君如伴虎?這位北魏名臣敢違皇命,為官50年受寵不衰百歲善終

北魏名臣高允


今天文章的主人公也是北魏時期的一個名臣,他出道比崔浩晚30年,但和崔浩一樣博學多才,都深受太武帝器重,二人曾同朝為官20年。

和崔浩不同的是,此人雖然出道較晚,但身歷五朝,為官近60年,一生受寵不衰,直至98歲而終。而且,他死後,不但被朝廷追贈為侍中、司空公、大將軍,還受到豐厚的賞賜,創造了北魏歷史上的一個紀錄——

“魏初以來,存亡蒙賚,皆莫及也。”(《資治通鑑》)——北魏開國百年以來,不論生前還是死後,所受到的賞賜,沒有人能比得過他。這和同為寵臣的司徒崔浩的悲慘結局相比,簡直冰火兩重天。

此人名叫高允,北魏名臣、中書令、文學家。高允的一生為什麼會如此榮寵呢?

一、博學多才,出道雖晚政績優

高允出身渤海高氏世族,其父高韜曾在後燕君主慕容垂手下任太尉從事中郎。北魏平後燕後,高韜轉投北魏,被道武帝拓跋珪任命為丞相參軍,但不久去世。

高允少年喪父,但聰明好學,氣度非凡,從小就與眾不同。他十多歲時,就揹著書箱,千里求學,博覽群書,經史、天文、術數,無不精通。祖父去世後,他回家奔喪,將財產全部分給兩個弟弟,自己捨身沙門,做了一名佛徒,不久又還俗。


伴君如伴虎?這位北魏名臣敢違皇命,為官50年受寵不衰百歲善終

高允父親曾在後燕慕容垂手下任職


當時,北魏名臣崔宏(崔浩之父)見到他小小年紀便與眾不同,十分驚異地感嘆說:“高家這孩子風姿異常,必成大器,可惜我年老看不到這一天了!”

高允雖然博學多才,年少成名,但出仕較晚,起初只被郡裡召為功曹。直到公元430年,才被陽平王杜超(太武帝舅舅)召為從事中郎,此時,高允已經40歲了。

高允一上任就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能。當時,因為各地的囚犯久押未判,獄滿為患,杜超上表朝廷,推薦高允和中郎呂熙等人分頭到各州負責評斷獄事。事後,呂熙等人都因受賄枉法而獲罪,只有高允堅持秉公斷案、清廉執法而受到朝廷獎賞。

次年,高允又與名儒盧玄等一起被朝廷徵召為中書博士。不久又兼任太武帝寵弟、安樂王拓跋範府中從事中郎。期間,高允履職盡責,輔佐拓跋範治理長安,政風良好。史載“西鎮長安,允甚有匡益,秦人稱之。”(《北史》)

之後,高允又被調回朝廷。拓跋丕(太武弟異母弟)西征時,朝廷派高允任拓跋丕參軍。涼州平定後,高允因參謀之功,受賜汶陽縣子,加授建武將軍。


伴君如伴虎?這位北魏名臣敢違皇命,為官50年受寵不衰百歲善終

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形象圖


高允的才能受到太武帝的重視和信任。後來,太武帝命高允任秦王拓跋翰的老師,之後又命他教授太子拓跋晃學習經書,都受到很好的禮遇。

太武帝曾經讓高允議定律令,並和他談論刑政,很賞識他的言論。有一次太武帝問高允:“政事千頭萬緒,什麼才是第一位的?”當時,北魏封禁了很多良田,導致好多百姓無田可種,遊民很多。高允藉機回答說:“天下以農為本,如果使百姓有田可耕,既能安置流民,又能增加糧食,這樣,朝廷和百姓都有糧食儲備,即使遇上荒年,也沒什麼擔憂的了。”

太武帝聽後很贊同他的說法,於是廢除田禁,把田地全部分給老百姓耕種。

司徒崔浩精通天文、地理,生前最受太武帝寵信。他曾召集一班術士,考證前代曆法的失誤,重新撰定《魏歷》,拿給高允看。高允指出其中的錯誤,崔浩起初不相信,和高允爭論了好久。過了一年多,通過驗證考察,才證實了高允所說正確無誤,從此對高允心服口服。


伴君如伴虎?這位北魏名臣敢違皇命,為官50年受寵不衰百歲善終

北魏司徒崔浩形象圖


崔浩獲罪被誅後,高允又對前代《天文志》等天文資料加以整理歸納,太武帝看後大加讚賞:“高允之明災異,亦豈減崔浩乎?”(《魏書)》——高允對天文氣象災異的研究,難道還低於崔浩嗎?由此可見太武帝對高允的賞識和器重。

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盡心盡力地做好領導安排的工作,高允能活到百歲善終,儘管不易,但最多稱得上是個能臣賢相,算不上什麼奇蹟,更談不上什麼“聖人”。

但他有一個愛好——進諫,給皇帝提意見。這個“愛好”是柄“雙刃劍”:用之適當,利國利民,還能成全自己的政績名聲,反之,很容易性命不保。

高允為什麼敢進諫、又願意進諫呢?

二、忠直敢諫,心底無私憂國民

高允敢於進諫、喜好進諫,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生性耿直,忠誠無私,心憂國民;二是聰慧過人,善於進諫,知道該如何進諫。

史載“允好切諫,朝廷事有不便,允輒求見。”(《資治通鑑》——只要看到朝廷有做的不好的、不對的,他就求見皇帝,直言進諫。


伴君如伴虎?這位北魏名臣敢違皇命,為官50年受寵不衰百歲善終

太子(恭宗)拓跋晃和皇后形象圖


太子拓跋晃臨朝聽政後期,親近小人,設立私田,畜養雞犬,謀取私利,朝臣私下議論紛紛。高允就借古喻今,闡述君主應以天下為公,不可荒廢朝政、與民爭利的道理,並以東漢靈帝疏怠政事,與奸佞小人在宮中販賣玩樂、設立私庫,導致朝政昏亂、終致亡國的事例,勸諫太子。

文成帝拓跋濬在位時,曾想大建宮殿。當時,給事中郭善明很善於揣測皇帝的心思,就極力鼓動文成帝大興土木。高允認為此事不妥,就極力勸諫文成帝,認為大興土木,既耽誤農事,又耗財耗力,並幫助朝廷細算“民生帳”,文成帝聽後深以為然,就取消了興建計劃。

高允敢於進諫的勇氣,還源於他忠直無私、憂國憂民的情懷和耿直性格。所以,即使有時候皇帝不願聽、不想聽,也不會怪罪於他。而且,他還善於根據皇帝的性格喜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巧妙進諫。


伴君如伴虎?這位北魏名臣敢違皇命,為官50年受寵不衰百歲善終

文成帝和馮皇后


文成帝不喜歡朝臣當眾上書進諫,高允就經常單獨當面進諫,有時候幾天不出宮。有時候因為高允言辭激烈,文成帝實在聽不下去了,就令左右侍從把他強行扶出宮殿。朝臣藉此指責高允,文成帝卻替高允辯解,稱其為是真正的忠臣。

高允最為人稱道的一次進諫,是太武帝時期的“國書事件”。早在崔浩因聽小人讒言,將北魏國書公開刊刻於石碑上時,高允就預料到此舉會招來殺身之禍,對著作郎宗欽說:“崔浩這樣做,不但自己會惹禍上身,恐怕我們也要受牽連。”

後來,“國書事件”事發,崔浩被下獄。太子擔心自己的老師高允因參與修史受到牽連,就單獨帶高允面見太武帝,為其求情。事前交待高允,進宮後見機行事,順著太子的話說就行了。

見到太武帝后,太子先替高允求情,說高允膽小謹慎,凡事都聽命於崔浩,國書事件與他無關,請求寬恕高允。太武帝向高允求證,高允卻說:“史書是臣與崔浩一同寫作。但是崔浩政事太多,大部分都是為臣所作。”太武帝聽後大怒說:“這樣看來你比崔浩的罪行還大,怎麼能免你死罪!”


伴君如伴虎?這位北魏名臣敢違皇命,為官50年受寵不衰百歲善終

太武帝拓跋燾劇照


太子見事情不妙,連忙再次為高允辯解,高允卻寧願受死也不推卸責任。太武帝被他的忠直感動,破例赦免了他。並讓高允擬詔書,將參與史書編修的崔浩及同僚、吏卒共128人全部誅滅五族。但高允認為修史有錯,罪不至死,拒不擬詔。

太武帝再三派人催促,高允請求再次面見皇帝,說:“崔浩是否還有別的罪,我不清楚。如果僅是直書修史,罪不至死。”

太武帝非常惱怒,下令武士將高允綁起來。太子一個勁地求情,太武帝才冷靜下來,說:“如果不是因為你,今天要死幾千人。”於是下令將崔浩誅滅五族,其他人只誅殺本人。參與修史的著作郎宗欽臨刑前感慨地說:“高允真是聖人啊!”

高允捨身抗命,力阻太武帝濫殺無辜,不僅使數千人免遭冤殺,更彰顯了其忠正無私的高貴品質和做人原則,事後太子也對其無私無畏的精神讚歎不已。


伴君如伴虎?這位北魏名臣敢違皇命,為官50年受寵不衰百歲善終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三、修身立德,民愛君寵百歲終

高允身歷五朝,在朝廷做官50多年,並備受寵愛,但他非常注重修身立德,工作上盡職盡責,清廉為政;生活上寬容大度,節儉樸素。

他在代表朝廷巡視邊境時,經常詢問百姓疾苦。北魏前期法律很嚴苛,各級官員藉機貪贓枉法,不少老百姓橫受牢獄之災,就連朝臣也大多被杖罰過。高允負責決斷疑案30多年,始終堅持公正決斷,沒出現一次誤判,官員百姓無不稱讚。不僅如此,他自己為官50多年,也沒有受到過一次責罰。

北魏孝文帝之前,朝臣官員沒有固定俸祿,官員主要收入靠朝廷賞賜、個人家財和貪汙受賄,朝臣官員貪贓枉法現象普遍。但高允卻潔身自好,清白為官。他不貪名利,不爭官邀寵。當初和他一同進朝為官的同僚及他的屬下,有一百多人或升遷,或封侯,全都飛黃騰達,只有他一直擔任郎官,27年沒有升職。

因為官職低,受到的賞賜少,高允的家庭生活十分清苦,日常用度主要靠幾個兒子上山砍柴為生。“初與允同徵遊雅等多至通官封侯,及允部下吏百數十人亦至刺史二千石,而允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時百官無祿,允常使諸子樵採自給。”(《魏書》)


伴君如伴虎?這位北魏名臣敢違皇命,為官50年受寵不衰百歲善終

南北朝時期戰亂不斷


升為中書令後,文成帝有一次巡幸其家,看到高允家中只有幾間草屋,粗布麻袍,廚房中只有一點鹹菜。文成帝嘆息說:“哪有官員清貧到這樣的呢!”當即賞賜給綿帛五百匹,糧食一千斛,並提拔其長子高忱為綏遠將軍、長樂太守。但高允堅決推辭,文成帝不同意才作罷。

高允後來雖然官至高位,但性情大度、仁愛寬容,始終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一次,孝文帝在西郊處理完事務,下詔用自己的馬車接高允前來觀看風景,馬忽然受驚狂奔,摔傷了高允的眼眉。孝文帝與馮太后親派御醫前往治療,並要重罰駕車者。高允見狀,連忙奏稱自己並未受大傷,請求赦免駕車人之罪。

高允年老後,朝廷命令中黃門蘇興壽負責攙扶照顧,一次下雪時在路上遇到猛犬而驚懼跌倒,蘇興壽和幾個攙扶他的人都十分害怕,但高允卻好言安慰他們,並將此事壓下,沒有上報。


伴君如伴虎?這位北魏名臣敢違皇命,為官50年受寵不衰百歲善終

南北朝初期北魏疆域圖


尚書竇瑾因罪被誅,他的兒子竇遵逃亡山林,其老母焦氏被罰入郡縣做奴役。後來焦氏因年老被赦免,竇瑾的親族沒有一人肯幫助她。高允憐其年老無依,就將焦氏接到自己家中奉養。六年後,竇遵被赦免後才回來將祖母接回。

公元478年,年近九旬的高允請求告老還鄉,連上十多次奏章,孝文帝不允許,後以年老多病為由,才許其告老歸鄉。但第二年朝廷又專門派車徵召他回朝,任鎮軍大將軍、領中書監,並特許他進殿可乘車,朝賀不下拜。次年朝廷讓高允牽頭重新制定律令,年逾九旬的高允接詔後,親自披閱史書,兢兢業業、認真負責。

為獎賞高允的政績,後來朝廷又下詔,每五天派一個小樂隊到高允府中演奏;每到春秋季節,將時令食物送到他的住處;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給高允送去牛肉美酒,衣服綿絹,按月撥發,高允推辭不掉,就將這些賞賜全部分給親朋好友。後又升遷他為尚書、散騎常侍,經常派車請他入宮,向他諮詢朝政大事。486年,97歲高齡的高允又被加封為光祿大夫,金章紫緩。


伴君如伴虎?這位北魏名臣敢違皇命,為官50年受寵不衰百歲善終

馮太后形象圖


公元487年,高允身體出現不適。孝文帝、馮太后聽說後派御醫李修前去診治,知道高允已經時日不多,就天天派使者送去豐厚的美酒佳餚、床帳衣服,探望慰問。幾天後的一天夜裡,高允安靜地去世,享年98歲。

一代名臣高允的人生劃上了句號。他的一生算不上轟轟轟烈烈,但屢屢直諫,卻能百歲善終,堪稱完美、圓滿。作為一名官員,他忠誠朝廷,忠於職守,直言敢諫,清廉勤政;作為一名長者,他寬容大度,仁慈忠厚,修身立德,品行高尚。在充滿陰謀和爭鬥的封建宮廷中,為官50多年,受寵不衰,創造了封建歷史上的一個奇蹟。但縱觀他的一生,能有這樣完美的結局,又似乎並不是偶然。

不知道讀者朋友們有什麼感想呢?

(參考史料《魏書》《北史》《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