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三家分晋

公元前475年,赵鞅死后,晋国执政的位子落在了荀甲之子知瑶手上,应该称为荀瑶,为行文方便,以下皆称知瑶,这应该和知氏与赵鞅保持密切的政治关系有关。

一、父死子继

除了晋国执政大卿需要换人之外,知氏家族内部也面临着父死子继的问题,荀甲作为知氏宗主,有资格选择一个儿子做知氏的少东家。荀甲有两个儿子:嫡长子知瑶,庶次子知宵。按宗族礼法制度,荀甲没有任何意外的准备立知瑶为宗主,但遭到了与荀甲同族的大夫知果的强烈反对。

简述三家分晋

知果劝荀甲放弃知瑶为嗣,改立为人贪残的次子知宵,荀甲对此非常不解,知宵是典型的花花大少,而且长得就不像个好人,立他为嗣,岂不是要灭知氏百年宗族?

知果驳斥荀甲的观点:"知宵贪残,但不过是个寻花问柳的恶少,而知瑶为人美须髯,性贤明,又擅弓马、辩言辞,遇事明断,几乎是全才。但知瑶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面善心黑,别人一旦触及他的底线,他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

知果在最后警告荀甲:"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很可惜,知果的先见之言被荀甲当成了耳旁风,荀甲甚至有理由怀疑知果居心不良,有篡位的野心,自然也就没有听知果的。

知果坚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误,既然荀甲不听良言,那自己也就没有必要再踩在知氏的这条破船上一起沉到河里喂鱼,知果立刻带着自己的族人办理了脱离知氏家族的手续,改为辅氏,以避知瑶之祸。

简述三家分晋

知果并没有看错知瑶,知瑶万般都好,但就是人品太差,特别是恃强凌弱,这是犯官场大忌。知瑶从小生长的环境非常优越,没有经历过大苦大难,他对官场人生的理解就是一句话:权大一级压死人,只要自己混得好,就有资格欺侮人。

2、 最早受知瑶欺侮的,是赵简子赵鞅的太子赵毋恤

按道理讲,赵鞅有恩于知氏,知瑶应该善待赵毋恤,而且赵毋恤将来铁定要成为赵氏宗主,搞好与赵氏的关系,对知氏在官场上的发展至关重要,可惜知瑶并没有看透这一层利害关系。

简述三家分晋

事情发生在公元前464年,知瑶为了在国际上给自己挣脸面,对南边的郑国发起了超强度的武装进攻。知瑶是晋国执政,作为晋国的二号人物,赵简子赵鞅要给足执政官面子,出兵相助,因为赵鞅身染重疾,只好派太子赵毋恤代父出征。

知瑶为什么讨厌赵毋恤,史载不详,但知瑶应该看在赵鞅的面子上,没有为难赵毋恤,而这位晋国执政大人却狂妄得简直无以复加。在一次军前酒会上,知瑶灌了一肚子猫尿,大脑不听使唤的知瑶开始强行劝赵毋恤喝酒,赵毋恤稍有不满,知瑶甚至举起酒杯之类的东西去砸赵毋恤。

赵毋恤是赵家的太子爷,身份同样贵重,在公开场合受这样的污辱,赵氏家臣们对知瑶的不知轻重极为不满,义愤填膺地要杀掉知瑶,替赵太子雪耻。

赵毋恤当然恨知瑶不给他面子,但此时是不能动晋国执政大臣的,否则会导致晋国目前相对平衡的权力格局的崩溃,这对赵氏来说是很利的。赵毋恤面色平静地告诉家臣们:"家主(赵鞅)之所以立我为赵氏嗣,就是因为我能忍!"

简述三家分晋

这句话应该是当着知瑶的面说的,所以这自然被知瑶视为赵毋恤对自己的挑衅。等到打败郑国,"取九邑",回到绛都后,知瑶就跑到赵鞅面前说赵毋恤的坏话,甚至极为无理地干涉赵氏家政,要求赵鞅废掉赵毋恤。赵鞅当然没听知瑶的胡说八道,毋恤是他最优秀的儿子,赵家的香火全指望着毋恤,傻瓜才会听知瑶的。

三、为三家分晋埋下伏笔

如果说赵毋恤之前对知瑶强行灌酒还只是心存不满的话,但知瑶这次要砸掉赵毋恤的饭碗,算是彻底得罪了赵毋恤。"毋恤由此怨知伯",此次知、赵交恶,打下了十二年后知赵晋阳之战,并导致三家分晋的伏笔。

简述三家分晋

除了赵毋恤之外,另一家大族的宗主韩康子韩虎也是知瑶狂妄凌人的受害者。按《国语·晋语九》的说法,知瑶欺侮韩虎是在伐郑取九邑之后,具体原因不详,同时受辱的还有韩虎家臣段规。但《韩非子·十过篇》说是知瑶联合赵、魏、韩三家灭掉范氏、中行氏,瓜分其地之后的数年。

知氏确实参与了灭范与中行氏的战争,但知、赵、韩、魏联盟的盟主是赵简子赵鞅,何况当时在位的知氏家主是知瑶的祖父荀跞。公元前497年,魏襄子魏曼多和范昭子范吉射有私仇,二人已经极不相容,魏曼多联合荀跞、韩简子韩不信等人密谋废掉范吉射,改立范氏族人范皋夷。

当年十一月,荀跞联合韩不信、魏曼多,并与晋定公姬午结成小团伙,共同进攻范氏与中行氏。七七八八之后,势力稍显单薄的范氏与中行氏根本架不住这群杀红了眼的虎狼,范氏宗主范吉射和中行氏宗主荀寅被晋人打跑,逃到朝歌避难。

范氏和中行氏在晋国的失势,引发了一场国际上轰轰烈烈的营救范、中行的外交事件。春秋三大名君鲁定公姬宋、齐景公姜杵臼、卫灵公姬元,再加上屡被晋欺侮的郑声公姬胜,四国非常高调地组成反晋联盟,声言必救范氏与中行氏。

韩非子说知瑶与赵国等盟友灭范与中行氏,应该指的是公元前458年,四个赢家瓜分了原来属于范氏和中行氏的封地。在这场内部火并中,知瑶并没有出过什么大力,但因为知氏实力最强,所以分到的赃款最多。发了横财的知瑶胃口越来越大,他开始插手晋公室的君位继承问题。

因为晋出公姬凿对四家灭范、中行氏的行为极为不满,准备联合齐国和鲁国,讨伐不把晋公室当盘菜的四家大族。四卿虽然各有利益诉求,但大敌当前,他们还是组成了反晋联盟,将雄心万丈的姬凿踢出晋国,轰到齐国当寓公去了。

随后不久,又是由知瑶出面,改立晋昭公的曾孙姬骄为晋侯,就是晋哀公。此时的晋国,大局已完全被知瑶控制,《史记·晋世家》云:"当是时,晋国政皆决知伯,晋哀公不得有所制。知伯遂有范、中行地,最强。"

知瑶作为官二代,人生中基本没有受到什么挫折,事业顺风顺水,这在相当程度上吊起了知瑶的胃口。段规给韩虎分析了知瑶的为人:"好利而骜愎。彼来请地而弗与,则移兵于韩必矣。"如果韩氏拒绝知瑶,以知瑶的狂暴性格,必然发兵攻韩,韩弱而知强,胜负不问可知。

简述三家分晋

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养肥知瑶的胃口,让知瑶去继续搜刮赵与魏的封地,赵与魏必不予地,知瑶必攻赵、魏,则韩可以观三家之变,从中渔利。

韩虎听进了段规的建议,把万家之县送给了知瑶,韩虎的退让果然让知瑶的自信心极度暴发。赵鞅暂时不想得罪知瑶,也给了知瑶一个万家之县。

结语:统一晋国,实现代晋大业

知瑶之所以连续向赵索地,主要是考虑到赵在三卿中实力最强,是知氏的心腹大患,必欲除之。知瑶做了两手准备,如果赵毋恤给地,则赵氏实力必然减弱,再徐图之;如果赵毋恤不给地,正好给了知瑶一个灭赵的借口,灭赵,再图韩、魏,最终统一晋国,实现代晋大业。

参考文献:

《帝国霸业之崛起》

《资治通鉴》

《三家分晋——四个君主,四个谋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