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和李必吃的一种食物,现在都还非常流行

前段时间大火的《长安十二时辰》,让张小敬和李必的圈了一大波粉。

电视剧优良的制作、紧凑的剧情,使其在豆瓣获得了8.3的高分。

剧中对长安城的还原,多个长景头和全景的展示,让我对唐朝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剧中也出现了很少在其他电视剧中出现的"阿爷"、"喏(rě)"等称呼,由此也能看出制作组在质量上的用心。

除了被各种场景、打斗、文化吸引以外,作为一个吃货,最吸引我的还是其中的美食。

比如这段,看张小敬吃的津津有味,不觉的咽了咽口水。

《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和李必吃的一种食物,现在都还非常流行

《长安十二时辰》截图

剧情发展到20集的时候,我发现张小敬和李必吃了一种食物,竟然是现在也还流行的。

《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和李必吃的一种食物,现在都还非常流行

《长安十二时辰》截图 麻圆特写

你没看错,就是麻圆。

脑海中第一时间就浮现一个疑问,唐朝的时候就有麻圆了吗?

为此,橘子叔专程查阅相关资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01麻团的起源和历史

麻圆,最初的名字叫做煎堆,它有很多美丽的传说。

传说女娲一边补天,一边制造牛马鸡羊等生畜,初七才做了人。人们见女娲这样苦、累,不去惊动女娲,又不会炼石,只好家家户户用粉做煎堆,系上红线,放在屋顶上,以补天穿。结果年初下雨,人们又冻又饿,最简便的是做煎堆,补肚又暖身,于是形成习俗。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玉皇大帝的女婿灶王爷每逢小年都要与灶君奶奶一起上天朝见玉帝,各家各户便炸煎果交由灶王爷带去献给玉帝。

这种煎,用糯米揉制经油炸而成,形似蟠桃仙果,馅里有花生米、糖冬瓜粒、蜜饯桔饼,还有爆谷花、芝麻子,人们叫它做"煎堆"。

煎堆五味调和,咸甜适当,意谓人丁兴旺,花开富贵,合家平安,万事大吉,寓示着人们的美愿。

久而久之,煎堆遂成为民间过年必备的食品。

当然这些都是传说,在历史上最早的记载,要追溯到唐朝。

初唐诗人(僧人)王梵志曾有诗云:"贪他油煎䭔,爱若菠萝蜜"。其中的油煎䭔(dui)正是麻圆。

唐代《尚食令》中也详细记载了一个"尚食局造䭔子手"献技艺的故事,可见当时之流行。

所以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出现麻圆,就真的是太应景了。

《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和李必吃的一种食物,现在都还非常流行

《长安十二时辰》截图

说到煎䭔,不得不说另外一个称呼,叫做油锤。

正如开篇所讲的女娲补天的传说,在年初至元宵,都会吃一种由糯米做成的食物,叫做牢丸,但牢丸在随着时间的演变,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做法。

其中一种就被叫做油锤(另外两种分别是汤圆和元宵)。

《膳夫录》记载"汴中节食,上元油锤",说元宵节人们进献神灵、食用的节日食品是"油锤"。

宋代《岁时杂记》中也说"上元节食焦锤最盛且久",焦锤即油锤,都是指这种油炸的圆形甜食。

《太平广记》记载油锤的做法是:油热后从银盒中取出锤子馅。用物在和好的软面中团之。将团得锤子放到锅中煮熟。用银策捞出,放到新打的井水中浸透。再将油锤子投入油锅中,炸三五沸取出。吃起来"其味脆美,不可言状"。

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祭祖先及馈赠亲友者也。

"

这样的制作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和现在的做法一致。

02麻圆的发展

麻圆的叫法很多,开始说的煎堆只是其中一种。在北方,被称作麻团,在四川称作麻圆,海南有叫做珍袋,广西又叫做油堆。

麻圆,最初是在北方兴起,唐宋时期陆续有人从中原南迁入岭南,也把这种食品传入广东。

在煎䭔的演变过程中,客家和粤人是唯一保留了古时候叫法的人。不过由于"䭔"这个字基本没有使用,用了同音字"堆"代替,所以叫做煎堆。

麻圆的做法大同小异,但呈现出来的物品在各地却不尽相同。

比如在成都,麻圆长这个样子:

《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和李必吃的一种食物,现在都还非常流行

麻圆

而在广东的煎堆,成了一个古老的粤菜,长这样:

《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和李必吃的一种食物,现在都还非常流行

广东名菜-煎堆

特别是广东的这个做法,现在很多人已经不会做了。

广东还有一个习俗,他们做煎堆是件隆重的事,要把孩子们都赶出制作间,还要一边炸一边说吉利话,以祈求来年好远。

03结束语

现在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可以吃到麻圆,特别是广东、广西、海南、香港等地,街边随处都能看到,同时也被作为一种贺年食品。

这一古老的食品,能够从唐朝开始就保留至今,确实非常的不容易,也说得通为什么《长安十二时辰》给了它好几秒的特写。

最后,希望我们国家更多的优秀的东西保留下来,代代相传。

作者简介:橘子奶爸,也叫橘子叔,是一个有两个孩子的资深奶爸,热爱文字、喜欢分享,希望大家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