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過年為什麼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本該是一副闔家團圓,熱熱鬧鬧的場面,但是由於疫情的影響,今年的春節顯得分外冷清。拋開這個不談,我還是覺得現在的春節似乎沒有小時候的感覺,沒有年味了。我有時會想到這個問題,但是一直沒找到答案,直到今天我在讀書時找到了原因:家族和社群的崩潰。

在過去的農業時代,那時一家三代或四代都生活在一起,在同一族譜上的一家人,他們的居住範圍基本不會超過方圓三四里。在每個大家族中都會有一個祖祠,每逢一段時間大家都要去祭拜祖先。家族每個成員起名時也都是按資排輩,絲毫不能亂起,更不能犯了祖先的名諱,不像現在起名都不按輩分了。

讀書:過年為什麼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在那時,職業劃分不明顯,基本是子承父業,家庭成員都在家族作坊中工作,正是這樣的工作形式,才得以形成一個個世家,諸如中醫世家,木匠世家,鐵匠世家……傳統的技藝在一代代人手中得以流傳。家族往往還承擔著保障的責任,有人要蓋房了,大家都會出力,有長輩生病了,大家都會幫襯,有人受欺負了,大家都會為其撐腰……

當兩個家族之間起了衝突或其他情況,當地的社群才會介入。正如我們經常在電視中所見,社群中經常會有一名德高望重的老者,老者掌握了極高的話語權。在明朝時,就曾實行過“裡甲”制度,十戶為甲,一百一十戶為裡,設有里長、甲首,他們就負責一個社群的治安、稅收等,朝廷的指令也會通過社群來傳達。

然而自從工業革命後,90%的農民被解放出來,各種新興職業不斷出現,城鎮化日益嚴重,西方所崇尚的市場主義思潮席捲而來。這股思潮說:“做你自己吧!想嫁給誰,想娶誰就看你自己的,不用管你父母。想幹什麼工作就去幹,別擔心家裡人的看法。想住哪就住哪,不用和家人住在一起。”

就這樣,每個人被分割成了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不可否認,城鎮化和西方市場主義思潮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便利,但與此同時,家族和社群逐漸崩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開始疏遠,沒有人情味的春節也就沒有了年味。

本篇部分內容選自《人類簡史》。


我是讀書隨寫,如果你和之前的我一樣,想要讀書卻靜不下心來或者沒有時間讀書,關注我,我來幫你讀,或許你看完一些後也能養成讀書的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