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產量暴跌該如何彌補損失?

農業是一個露天生產和高風險性的產業,受自然災害的影響最為重大。

2018年,我國自然災害以洪澇、颱風為主,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農作物受災面積3.12億畝,其中絕收3877.5萬畝,直接經濟損失2644.6億元。

農作物產量暴跌該如何彌補損失?

2019年8月10日,颱風“利奇馬”登陸我國。截止8月14日,共造成農作物受災面積1705萬畝,其中絕收面積140萬畝,直接經濟損失515.3億元。

2018年4月下旬至6月,東北地區遭受旱災,內蒙古、黑龍江、吉林等省(區)1.16億畝農作物受災,直接經濟損失255.3億元。同年9月,黑龍江西北部地區出現低溫霜凍天氣,1478.5萬畝大豆生長受到影響,約佔全省種植面積的29.9%;產量損失約為5.5億斤左右,約佔全省總產的4.45%。

可以看到,自然災害給農業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之一,每年的農業受災面積達數億畝。長期以來,農民“靠天吃飯”的問題都未得到有效解決。農業生產週期長、風險大,農業生產者不僅面臨著自然、市場、農產品質量等風險,還面臨著人身、財產等風險。

農作物產量暴跌該如何彌補損失?

我們能有什麼辦法拯救它?正所謂:區域產量保險保產量,及時投保別耽誤。

什麼是區域產量保險?

一米農服區域產量保險以鄉鎮為單位設計保險產品,以農戶所在區域(即鄉鎮)的平均產量作為理賠標準。

案例

老張是齊齊哈爾市富裕縣富裕鎮玉米種植戶,5月份投保富裕鎮玉米區域產量保險1000畝。保障目標畝產量910斤/畝,約定目標價格0.83元/斤,每畝保險金額為755元/畝,保費28元/畝

若9月底保險到期,因自然災害導致整個富裕鎮玉米產量下滑

,鎮平均產量僅達到800斤/畝,則保險發生賠付。

賠付金額=每畝保險金額×損失率×投保面積=755×[(910-800)/910]×1000畝=91263.7元。

區域產量保險的優勢

1 易定損:區域產量保險以區域(鄉鎮)產量的減少作為賠付條件。

2 快賠付:不需逐戶定損核損,極大地提高了保險公司的理賠效率。

3 真賠付:區域風險保障替代了個體風險保障,由於區域風險的不確定性,虛假投保不會帶來必然的理賠,消滅了虛假投保、虛假理賠的存在空間。

4 針對性:以鄉鎮作為一個風險區劃,實行差別保費測算,保障農戶基本利益最大化。

5 廣覆蓋:很好的保障隱藏的和累積性的災害所造成的損失。

在農產品價格總體上行的過程中,很多人都會覺得,交了保費,但是卻沒起到實際用處,好像挺划不來。對這個事情,一定要有長遠的眼光。市場的波動是很難準確預測的,一旦出現了價格大幅下挫的情況,交的保費,就能彌補不少的損失,甚至能夠成為持續生產的救命錢。而保險這個事情,不能算一時一地的小賬,應該從長期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考量。

2019.8.15東北地區玉米價格彙總

農作物產量暴跌該如何彌補損失?

從深層次來講,保險實際上是大家共同提供小額的資金,保證大家都能承受更大的風險,積極地參與保險,不僅是保障了自己的收入,更是為提高整個農業的風險承受能力作出了貢獻。所以,回過頭來看,保險,其實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一米農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