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产量暴跌该如何弥补损失?

农业是一个露天生产和高风险性的产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最为重大。

2018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台风为主,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3.12亿亩,其中绝收3877.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2644.6亿元。

农作物产量暴跌该如何弥补损失?

2019年8月10日,台风“利奇马”登陆我国。截止8月14日,共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1705万亩,其中绝收面积14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515.3亿元。

2018年4月下旬至6月,东北地区遭受旱灾,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省(区)1.16亿亩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55.3亿元。同年9月,黑龙江西北部地区出现低温霜冻天气,1478.5万亩大豆生长受到影响,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29.9%;产量损失约为5.5亿斤左右,约占全省总产的4.45%。

可以看到,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每年的农业受灾面积达数亿亩。长期以来,农民“靠天吃饭”的问题都未得到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农业生产者不仅面临着自然、市场、农产品质量等风险,还面临着人身、财产等风险。

农作物产量暴跌该如何弥补损失?

我们能有什么办法拯救它?正所谓:区域产量保险保产量,及时投保别耽误。

什么是区域产量保险?

一米农服区域产量保险以乡镇为单位设计保险产品,以农户所在区域(即乡镇)的平均产量作为理赔标准。

案例

老张是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富裕镇玉米种植户,5月份投保富裕镇玉米区域产量保险1000亩。保障目标亩产量910斤/亩,约定目标价格0.83元/斤,每亩保险金额为755元/亩,保费28元/亩

若9月底保险到期,因自然灾害导致整个富裕镇玉米产量下滑

,镇平均产量仅达到800斤/亩,则保险发生赔付。

赔付金额=每亩保险金额×损失率×投保面积=755×[(910-800)/910]×1000亩=91263.7元。

区域产量保险的优势

1 易定损:区域产量保险以区域(乡镇)产量的减少作为赔付条件。

2 快赔付:不需逐户定损核损,极大地提高了保险公司的理赔效率。

3 真赔付:区域风险保障替代了个体风险保障,由于区域风险的不确定性,虚假投保不会带来必然的理赔,消灭了虚假投保、虚假理赔的存在空间。

4 针对性:以乡镇作为一个风险区划,实行差别保费测算,保障农户基本利益最大化。

5 广覆盖:很好的保障隐藏的和累积性的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在农产品价格总体上行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觉得,交了保费,但是却没起到实际用处,好像挺划不来。对这个事情,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市场的波动是很难准确预测的,一旦出现了价格大幅下挫的情况,交的保费,就能弥补不少的损失,甚至能够成为持续生产的救命钱。而保险这个事情,不能算一时一地的小账,应该从长期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

2019.8.15东北地区玉米价格汇总

农作物产量暴跌该如何弥补损失?

从深层次来讲,保险实际上是大家共同提供小额的资金,保证大家都能承受更大的风险,积极地参与保险,不仅是保障了自己的收入,更是为提高整个农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作出了贡献。所以,回过头来看,保险,其实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一米农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