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句話,多希望前輩早幾年告訴我

大家好,本篇依然是週六的“飯後甜點”,送上一些碎片化的思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和幫助。

1.學習蘋果打造自己的競爭力生態

Mate 30 發佈後,很多人唱衰蘋果,比較常見的評論是:iPhone 除了生態系統,其他的已經落後太多。

其實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企業裡:你看,新人進來,比老人更懂新時代的新需求,更能加班,更能吃苦,還沒有家庭的牽絆,你老人還有什麼資格留下來?

還有什麼?

第一,在各種基礎能力上,肯定不會差太多,同時還有一兩項保持領先。這就類似蘋果今年在攝影上下功夫,追上安卓機皇一些;而在芯片上,持續保持領頭羊的狀態。

第二,除了基礎板塊,還有就是一系列差異化的能力。比如基於前幾年的同事關係經營、合作方維護,建立了信任圈,保證能更快的響應,更融洽地開展項目。這幾點類似於蘋果與各種開發者相對良性的互動,保證了他們能在這裡持續獲利,繼而有更多差異化 APP。

第三,讓自己的能力和資源形成合力。比如溝通能力、邏輯能力和審美能力,能帶來強大的展示能力;又比如靠譜、對企業的忠誠和領導力,能帶來上級的信任。這就有點像蘋果的各硬件協同,通過「隔空投送」「iCloud 同步」等,讓硬件之間的距離拉進,共同促成生產力的提升。

總之,一個領導考慮是不是替換掉一個人,肯定不只是看他某個能力板塊是否低於其他人,而是一個綜合的評價。

而對於一個置身於蘋果生態系統的消費者,很難因為某款機型與其他產品比差了點,就放棄它。

畢竟,轉換的成本,是一整套體驗。

這五句話,多希望前輩早幾年告訴我

2.有些問題不只是你的問題

這是自己招了助理之後的感受。剛開始時,佈置了任務,他們總是難以做到令人滿意。我就氣啊,有時候也會說一些狠話,比如「醜!」「怎麼這個也不會!」。

但是有天,助理跟我說:我真的不會啊,可不可以教一下?

這突然讓我意識到,對啊,為什麼我會假設他們都知道啊?

如果我交待一個問題,沒有把成功時的樣子說清楚,別人達不成我要的目標,那也不能怪他吧?

為做培訓相關工作,接觸了一些領導力的課程,越來越發現:很多問題,並不一定是員工的問題。

作為領導,如果不能把上面的指示翻譯成員工能理解的語言,並設定好時間節點,把控好關鍵環節,最後員工出了差錯,他也難逃其咎。

這當然不是為員工找藉口,但既然通過了招聘進來,員工的底子大概率不會太差。剩下的,就是好的引導,好的培養,否則——領導的價值便大打折扣。

3.感覺自己厲害,與真正厲害是有差距的

差距有三層。

第一層是自己感覺與自己實際。我們容易被自己感動,總覺得做出的一點成績就足夠撬動地球,實際不知道,支柱可能有洞,一不小心就斷了。

第二層是自己感覺與同伴感覺。因為在同伴看來,你很可能是因為做的事本身是肥差,自然能出彩。

第三層是自己感覺與領導感覺。在他的高度來看,你的厲害,只是蝸牛之間多了一個殼的距離,兔子一步就跨過去了。

所以,每當有莫名的驕傲時,還是收起來為好。

4.不要小看大學專業的作用

休年假期間,認識了一位驢友。他是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學的是數學。他說以前只是覺得,專業就是讓自己有了個謀生的飯碗。但是,工作了 10 年,越來越發現它更大的影響是底層邏輯。

比如面對一個問題,他一定要知道來龍去脈,然後在合理的框架下,去推導進程。如果中間有某個地方存在漏洞,就難以說服自己。

接著他的案例,我說自己正相反。我學的是統計學,我的邏輯是:面對一個問題,我會先去找到各種相關的問題,然後歸納出一個通用情況,再來補充特殊情況。

最後我們發現,這就是兩個底層邏輯的差異,他是「演繹法」,我是「歸納法」。

因為有大學四年的刻意訓練,最後導致我們的思維路徑的差異。

5.說不說是你的事,聽不聽是他的事

在工作中,我們經常會產生一些可怕的「應該是」,比如:

①這件事他應該知道。

②領導的意思應該是我可以這麼做吧。

③我跳過他去彙報應該沒問題吧。

但是,正是這些模稜兩可的「應該」,讓我們一不小心就觸雷:

①他不知道,結果因為「沒通知到位」,最後惹來生氣。

②他的語氣裡也是猶豫,結果理解錯了,只能道歉。

③越級彙報最終影響了信任鏈條,大家都不開心。

所以,很多時候,即使覺得多此一舉,還是該彙報就要彙報。保持信息對稱,才能穩固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