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洛阳之洛水

有一条古老的河流,在全长不过400余公里的流域里,诞生了中华文明著名的河洛文化;也因为这片水域的滋养,孕育了十三个王朝安邦兴国的历史侧影。这条河流就是《水经注》中著名的洛水。

神都洛阳之洛水

洛水风貌

华夏文明的根源和灵魂!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周易·系辞上》

  • 伏羲降龙马获取河图,大禹释灵龟受领洛书,中华先民思维智慧的最高成就‘河图洛书”从此享誉世间。仓颉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鸟兽山川造文字,伶伦取嶰谷之竹、感凤鸟鸣声而作12音律,华夏民族的文明在这里缔造。上古先圣荟萃河洛、幸临洛水的故事,赋予了这条河流神秘的色彩,于是,后世的帝王文士们都络绎不绝的前来洛水游历拜谒,触摸内心深处那流淌的时光和华年。
神都洛阳之洛水

河图洛书传说

  • 周公从洛水气势磅礴的声音中研究礼乐文化,制礼作乐,为开辟大周八百年江山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作为封建社会第一任帝王的秦始皇,其毕生唯一的诗篇“祠洛水歌”就曾飘荡在洛水的盈盈一水间。隋炀帝从洛水穿城而过的“天汉之象”建天津桥、造紫微宫,并以洛阳为地点修建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 古往今来描绘洛水的诗句更是灿若群星,“伤心河洛水,无处问龙龟”、“洛水傍连帝城侧,帝宅层甍垂凤翼”、“洛水妃虚妒,姑山客漫夸”……骆宾王、刘希夷、李白、刘禹锡、邵雍、司马光、汤显祖、王世禛等文人骚客,或生于此,或居于此,或游于此,或葬于此,都曾为洛水留下脍炙人口的千古篇章。

武则天驾临洛阳,洛水又富有了新的政治意义。

  • 据《资治通鉴·唐记》记载,公元688年五月,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出于讨好本家姑姑、缔造武家荣耀的政治意图,使人在白玉上凿刻“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字样,并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把白玉扔进洛水,然后借渔民之手呈献武后,上表说‘天生神石于洛水,当应天顺时继承大统’。武则天非常高兴,就封这块玉石为“宝图”,还特别下诏‘拜洛受图’以告天地,并命人在洛水河畔建造拜洛坛。
神都洛阳之洛水

洛水晚霞

  • 为彰显武后天命所归的王者荣耀,武则天命所有知州的都督、刺史以及宗室、外戚人员,在拜洛活动举行的前十日集结在洛阳,并加尊自己为“圣母神皇”,诏令布告天下大赦。或许偶感于“宝图”一词过于单调和乏味,不能尽显天后神威,于是武则天金口一诺遂改其名为“天授圣图”,把洛水命名为永昌洛水,封洛神为显圣侯,即时,洛水区域所有的渔钓活动也都停止了。
  • 不久,一场声势浩大的拜洛活动就在洛水河畔迤逦展开,武则天在皇帝和太子的陪同下,带着文武百官和蛮邦藩属的代表,一路浩浩荡荡的赴洛水举行拜洛受图仪式。在大唐猎猎的风中,锦旗沙沙作响,洛水潺潺涌动,公子王孙衣袂蹁跹广袖飘飘,看着这样百年难遇的盛况,武则天喜不自胜,心中突然涌过一阵别样的温热,于是乘兴而起制作了一首《大享拜洛乐章》的歌词,并让大家按照次序和礼节即席吟唱。伴随着潺潺的洛水,一曲曲悠扬的歌声就这样浅吟低唱着。
神都洛阳之洛水

武则天想象图

  • 武则天亲自举行这么宏伟的受图大典,文武官员自然是积极迎合,于是一番赋诗酬唱就不在话下。‘长史司马’苏味道(文章四友代表)踊跃而出,朱笔一挥须臾间《奉和受图温洛应制》一诗就做成了,给予拜洛仪式非常崇高的赞美和歌颂,惹得武则天喜笑颜开。同为‘文章四友’的学士李峤也不甘落后,于是运笔研墨,不消片刻,一首《奉和拜洛应制》的诗也挥洒而出,极力表达了此次受图活动的热闹非凡,连心中无限的喜悦和感怀之情也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神都洛阳之洛水

应诏酬唱作诗图

  • 武则天这次‘拜洛受图、洛水封神’的活动举办的非常成功,开辟历史上第一次由朝廷出面对洛水进行祭拜封神活动的新篇章,洛水的祭祀也首次提高到中祀的规格(日月星辰、先代帝王、岳镇海渎、齐太公、诸太子庙等为中祀)。正是因为武则天的眷顾,洛水的价值也水涨船高,达到了历史的巅峰,成为文人骚客研墨赋诗的倾注对象。从此以后,祭祀洛水的活动贯穿了武周王朝的始终。

关于洛神信仰的传说可谓源远流长。

  • 据说在远古时期,伏羲氏的女儿就曾溺死洛水,而后化为洛神,古今文人骚客的作品中对其多有提及,美其名曰“宓妃”,关于她的神话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而《竹书纪年》中洛神摇身一变成了男神,叫做“洛伯”,这位洛河的神洛伯跟黄河的神河伯,就因发生矛盾经常在河洛之上腾云驾雾激烈打斗,兴风作浪惹得老百姓很是厌烦。但这些故事只是民间传说,时间和概念都比较遥远,总体上处于虚无缥缈的状态。
神都洛阳之洛水

宓妃想象图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离骚》·屈原

  • 到了战国时期,屈原在《天问》中所述的洛神宓妃,又成了一位貌美持骄、放荡不羁的风流女神,虽然美艳动人,然不识礼节,遂被屈原所舍弃,这位宓妃的形象,明显跟人们心目中温婉淑雅的女神不符,所以世人并不为之动容。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洛神赋》·曹植

  • 而对于洛神形象刻画最为丰满的,当属三国时期的名士曹植,他大胆着墨积极引入心目中日思夜想的甄妃形象,一改屈原所抨击洛神狂放不羁的丑陋姿态,以生动传神、凄艳哀伤的神来之笔,给予宓妃生动可人的抒写,把洛神幻化成了一位美丽端庄、神圣典雅的女子,同时也铸就了千古文坛最高的文化丰碑。
神都洛阳之洛水

洛神

  • 而北魏时期,《洛阳伽蓝记》中对于洛神又是一种新的记载,洛神变成了神秘莫测的男子“骆子渊”,常常降祸百姓危害一方,甚至逼迫百姓为其进行人祭,众生莫不惊恐,唯恐避之不及,是以人们对他也非常讨厌。
  • 到了唐代,洛神或为龙或化仙,具备了世人想象的奇特功能,以丰富多彩的形貌活跃在河洛大地的民间传说中。凡此种种,洛神的形象随着朝代的更迭变幻万千,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的不同的神话角色。可是,要说人们最为喜爱的洛神,大概就是曹植笔下宓妃的形象吧,或许只有凄美哀怨的她,才最能表达人们对于洛神的美好希冀!

薛尔曼的《神的由来》有一句话说的好:“一切宗教的崇拜可以说是人类利用宇宙神秘力量来满足他们愿望的一种尝试。”

不管是上古圣典“河图洛书”也好,还是秦始皇唯一的诗篇也罢,抑或是后世男儿气概女儿身的武则天为政治需要选择模糊的洛神形象进行祭拜也可,这些都是华夏文明征程中源远流长的文化和历史,随洛水静静流淌,萦绕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或许,正因为洛水的千古流芳,神都洛阳的梦想才得以在这里扬帆起航。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文人志士们太喜欢这条河流了,于是就有了“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的绮丽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