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推廣保護性耕作的新形勢、新問題我們怎麼辦、怎麼做?

長春市九臺區興隆德強家庭農場主——潘丙國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與大家分享的主題是:面對新形勢,如何讓農戶認可保護性耕作。

一、 加 強 宣 傳

我應用保護性耕作始於2015年,但當年秸稈覆蓋量不大。此後逐步擴大應用面積、增加秸稈覆蓋量,到2017年擴大到400公頃。到2018年擴大到520公頃,這一年在嚴重伏旱的情況下,保護性耕作地塊的玉米葉都不打綹,這更堅定了我推廣保護性耕作的信心,我堅信這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然而2019年卻減少到200多公頃,這主要是因為秸稈覆蓋補貼政策的變化,2017年補貼高達900元/公頃,2018年降至700元/公頃,2019年進一步降至400元/公頃。補貼降低,農戶卻認為是我們剋扣了他們的補貼,現在再收錢,農戶就不願意幹,導致這種心理逆差。


在這種形勢下,我們就著手想辦法把保護性耕作的優勢宣傳出去。今年2月,我建立了保護性耕作交流群,在交流群中給大家介紹保護性耕作作業流程,以及保護性耕作與常規種植的產量對比、有機質對比、抗旱抗澇抗倒伏效果對比等等,每天早晚都在微信群中進行推送,通過這一系列的對比來轉變更多人的思想。


在我看來,保護性耕作不僅能夠減肥增效、穩產豐產,還能保護土壤、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是一件利國利民、造福子孫後代的大好事,因而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就堅定信念,一定要把保護性耕作的宣傳工作做細緻,讓更多的人能夠接受和應用。在微信群裡,我已經連續宣傳了五十多天,這五十多天裡我並不是把同樣的事情重複說,我每天都在琢磨、每天都有新東西,感覺這五十多天下來還有很多話沒說完。當然,微信群裡肯定還會有一部分人不相信、認為我在瞎說,但我想只要堅持說下去,堅持宣傳個一年,可能瞎話也變成真話了。


2020年推廣保護性耕作的新形勢、新問題我們怎麼辦、怎麼做?

二、 作 業 流 程

現如今,農村剩餘勞動力多是老弱多病,年輕力壯者多在外打工,也就是說已沒有多少青壯勞動力再願意專職種地,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設計了一個保護性耕作作業流程。首先是進行秸稈歸行,歸行後進行二次還田,再之後就是免耕播種。播種時,在免耕播種機上前置歸行耙,歸行耙後面再加上撥草輪,然後播種,苗出得就非常好,農戶們十分認可。出苗後10cm左右,我們進行苗期深松並結合二次施肥,有的農戶要求我一次性下肥,我是堅決不同意的,因為那樣產量上不去會砸了我的招牌。接下來就是苗後除草,苗後除草結束後流程結束。


整個這一作業流程,加上這一過程中的運種子、運肥料,一共收費800元/公頃。每年我都堅持與農戶先簽合同、先交錢,因為這裡涉及秸稈的問題。如果不先收費,秸稈歸行作業之後,地裡的秸稈被引燃了,後面的作業還如何進行?因此這800元的作業費要先收上來,後面如果秸稈有被燒掉的情況出現,農戶就需要補交500元/公頃的秸稈補貼才可進行後續的作業。這就倒逼農戶主動照看自家地裡的秸稈,避免被引燃。


這種作業流程受到了本地農戶的極大歡迎,每年簽完合同都搶著往我這兒交錢,原因有如下幾點。一是降低了農戶的作業成本,如果用常規耕作,僅旋耕整地這一項作業環節就需要700-800元/公頃,這還沒包括播種、鎮壓、深松追肥、植保等。二是抗旱增產,2018年是旱年,我們保護性耕作地塊一般都達到21000-22000斤/公頃,而常規種植產量多在12000斤/公頃左右,最高也不過是15000-16000斤/公頃。2019年降水充分,保護性耕作與常規耕作的差距沒有2018年那麼大,但仍有增產效果,保護性耕作產量在26000斤/公頃左右,常規耕作多在21000-22000斤/公頃。


關於二次還田環節。二次還田好還是不好,是否需要二次還田,這取決於各地不同的條件。二次還田的目的是什麼?一是為了防止拖堆,二是為了在歸行後保墒。我們這一區域秸稈量非常大,如果不進行二次還田,播種和深松時都易造成拖堆,二次還田之後再結合播種機的前置歸行耙,播種機的通過性就沒有任何問題了。再者,秸稈歸行雖然提高了地溫,但同時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土壤水分損失,播種前如遇大風天氣,也可能造成失墒。通過二次還田,使秸稈又散出薄薄的一層覆蓋在播種帶上,保護歸行後裸露地塊的土壤墒情。秸稈歸行結合二次還田和前置歸行耙,出苗情況非常好,我在自己的保護性耕作微信群裡向大家保證最少出九成苗,只要你的種子能發芽,我就能讓它出苗。


關於播種環節,免耕播種的關鍵在於機手的操作。第一是播種深度,在免耕播種中,很多人都沿用常規耕作的播種深度,這是不合適的。還有的朋友常常用三指來作為衡量3cm深度的標準,這樣的誤差也是非常大。去年附近就有一家,用三指來衡量播種深度,出苗情況就不好。因此千萬要注意播種深度,尤其是土壤水分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一定要適當地調整播種深度。

第二是鎮壓強度,免耕播種機的鎮壓輪非常有勁,針對不同條件的地塊要隨時進行調整,尤其是在窪地和崗地,播種後有的地方出苗好、有的地方出苗不好,或者某一條壟出苗不好,這些都可能與鎮壓強度不合適有關。


第三是播種時間,免耕播種不宜過早,必須以當年的實測地溫達到適宜為準,去年播種農戶們都非常著急,我只能先播種他們的地,直到4月29日,我才開始播種我自己的80餘公頃地,一直播種到5月3日結束,結果發現農戶們先播種的還沒出苗,我這後播種的倒是先出苗了,而且我晚播的苗到後期苗勢也更壯,這無疑為產量增加奠定了基礎。


關於苗期深松和二次施肥環節,出苗後10cm高度時就開始深松和二次施肥,很多農戶不理解為什麼這麼早就開始追肥,因為要與深松結合一次性完成追肥作業,而及早深松又有利於苗後除草。常規耕作時大家普遍一次性下2000斤肥料/公頃,如果深松追肥,1800斤肥料就能達到之前2000斤的效果,甚至1600斤肥料也不會比2000斤效果差。免耕播種機好處有很多,但也有一定的缺陷,例如它的施肥切盤,如果一次性下2000斤肥料的話,部分地塊就蓋不上,肥料蓋不上就會導致肥料利用率降低。如果進行二次深松追肥,底肥施用量減少,覆土深度就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隨之就提高了。然後深松時進行二次施肥,把肥料下到20cm深度,這樣就形成了分批次下肥,不傷玉米根系。當然,我也聽到過一些對深松的質疑,擔心深松會造成跑墒,威脅作物生長。我認為這與土壤的類型和質地有關,一些土壤偏砂性的地區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而在我們九臺這一地區,尤其還是40-80寬窄行在寬行深松,不太可能因為深松造成嚴重跑墒,這方面不必擔心。近幾年,我也在對比深松的深度與產量的關係,目前初步發現深度越大增產效果越明顯,我今年計劃做25cm、35cm、50cm深松的效果對比,看看產量如何。


關於苗後除草環節。苗前除草有一個弊端,就是深松之後,秸稈被翻開,會露點新土出來,草就又長出來了。因此我近兩年就採用苗後除草的方式,苗後除草的關鍵有兩點,一是藥劑,二是機具。在藥劑方面,我選用的是一種名叫名圖(音譯)的除草劑,再加上煙嘧磺隆,除草效果非常理想。在機具方面,我選用的是華璽公司的揹負式植保機,該機具的泵很大,一次通過可打28條壟,效果非常好,入伏以後也不生雜草,如果用傳統的小四輪打藥效果就不理想,今年準備再購置一臺華璽的高架式植保機。


2020年推廣保護性耕作的新形勢、新問題我們怎麼辦、怎麼做?

三、團 隊 培 訓

要想保證作業質量,就必須要有一個高水平的作業團隊,這就需要我們高度重視作業團隊的培訓,培訓內容涵蓋排種量、施肥量、播種深度、鎮壓強度、如何減少秸稈阻礙等各個方面。例如施肥量,施底肥和二次施肥都要求均勻、精準,有的機手在播種作業過程中不會或者不願意觀察施肥情況,有時一根壟都播完了才發現肥料堵住了,然後他就在播下一根壟時調高施肥量,使得最終總用肥量均衡,但壟與壟之間肥料就不均勻了,進而影響產量。再例如排種量,咱們現在的免耕播種機裡面都有一個電腦計數器,顯示排種量,我們必須培訓機手觀察這項數據並及時調整,同時還得跟農戶商量好這個排種量,以免事後造成矛盾。再例如播種或歸行時輪子不要碾壓種植帶,以免造成壓實等等。正如苗總所言,各個環節之間都是相互銜接的,只要有一個環節不規範就可能會滿盤皆輸,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對機手全作業流程的培訓。


在培訓方式方面,我採取的是“外聘指導”與“以老帶新”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我提前邀請機具經銷商的技術人員來我這裡培訓指導,包括機具操作和保養維護等各個方面。另一方面,在我們團隊內部由具備兩年以上作業經驗的老師傅帶新人一起作業,整天在一起交流技術細節,幫助新人快速成長。此外,不僅要注重技術上的培訓,還要關注團隊成員道德素養的提高,幫助他們認識到保護性耕作的深遠意義,使他們能夠真正用心地投入工作,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四、關於推廣保護性耕作的一點思考


要想讓農戶們接受保護性耕作,我認為最主要的還是讓他們直觀地看到保護性耕作的產量優勢。雖然保護性耕作具有保護土壤、培肥地力等優勢,但對於廣大普通農戶而言,他們更關注的還是產量。因此在條件適宜的地區,我認為還是要進行苗期深松結合二次施肥,並認真做好其它各項技術環節,把保護性耕作的產量提上去,通過產量對比的優勢引導農戶們先接受保護性耕作,然後再逐步地加深他們對保護性耕作的認識,並持續地推廣下去。


有的朋友認為政府應當是推廣保護性耕作的主體,政府只要全面禁燒秸稈了,我們保護性耕作自然也就推廣下去了。在我看來,政府當然應該在推廣工作中發揮主要作用,但我們也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我們這些在生產一線的理事長們還是大有可為的。我們可以通過微信群給周邊農戶宣傳保護性耕作,也可以幫助農戶批量採購農資以降低生產成本,我們可以規範化地做好保護性耕作幫他們提高產量,還可以優化作業流程、提高服務質量,讓農戶們種地更方便、更省心。總而言之,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農戶們感受到保護性耕作所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效益。


有挑戰才有戰勝的可能,有難度才有我們這些推廣和踐行者的用武之地。在黑土地保護聯盟的正確領導下,在我們這些推廣實踐者的艱辛努力下,幾年之內我們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的黑土地保護夢。


編輯:單哲 馮吉  審核:盧奕麗 王影 

主編:張學志    監製:李保國 王貴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