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美名与污名

《中华小当家》中刘昂星参加广州特级厨师初试时做了一碗以“国士无双”为题的炒面可以说是众考生中最切题的。韩信在历史上确实被萧何称为“国士无双”,但是在动画中竟被描绘为满脸横肉,青筋暴起的莽汉形象,确实与我等国民所接受的传统文化不甚相符。好在作者借主人公之口以韩信为例说出了这碗面所传达的思想:韩信为将,不在勇武,而在谋略。为正史挽回些面子。对于日本这种将演义小说当做正史的神奇国度,我只能说: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

韩信在中国知名度极高,在民间也很有市场,比如太平歌词里就有一个曲目叫《韩信算卦》,韩信生前做了五件错事,每件错事折了他八年阳寿,一共折了他四十年的寿,原本他可以活七十三岁,结果他三十三岁就被吕后和萧何设计诛杀,死相极其难看。他的生平很多人都了解,贫苦出生,虽然有学识,但游手好闲,人品差劲,生计全靠蹭吃蹭喝,之后投靠项梁、项羽、刘邦,在萧何的推荐下成为大将军,被封为楚王,可谓是励志的典范。秦末出现乱世,原有的秩序不复存在,前有陈胜吴广,后有刘邦、韩信、陈平等一众屌丝异军突起,原先的贵族统治明显靠不住,真正有才能的人才可以崛起于乱世。刘邦也是顺应潮流唯才是举,把只是治粟都尉,而且还有逃跑记录,革命意志不坚定的韩信直接提拔为大将军,而且是斋戒设坛,亲自授予大将军印,含金量不知比其他的将军高了多少,想必在汉军中也属于上头条的新闻。日本在唐朝时期全面的学习中国,派遣大量的遣唐使,却没有学习科举制度。可能是科举前各个大才子都拿自己的诗稿前去显贵那里行卷“走后门”,日本人觉得不学也罢,所以日本古代的统治阶级是固化的,但在战国时期也有像丰臣秀吉从平民到荣登关白的特例。

韩信是一位军事家,后世被称为“兵仙”,这个“仙”字形容得很到位,韩信指挥作战确实很有艺术感。秦末经过连年战乱,正规部队消耗殆尽,就连章邯出兵也要释放监牢中的囚犯补充兵力,最后二十万秦军还是被项羽坑杀了。灭秦之后,各地封王继续扩展军队,原先的正规军数量越来越少,再加上战事频繁,没有时间训练部队,因此达到了如韩信所说的“驱市人而战之”的程度。这样军队的战斗力和作战意志就很成问题,韩信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攻打魏国时,佯装在渡河,趁敌不备直取安邑,魏国军队立马瓦解;井陉一战,韩信背水列阵,派两千轻骑去敌营插旗,前后夹击,打败十倍于己的军队;潍水之战,韩信先佯装失败,吸引龙且渡河,再挖开堵塞潍水的沙袋,击败孤立无援的龙且,楚军群龙无首,不堪一击。可以看出韩信每一战都通过占领城池和击败主将来消灭敌人的士气,仿佛他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余的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历史由胜利者书写,韩信是失败者,虽然流芳后世,但也作为反面教材警醒后人,尤其在灭齐之战中,对已经放下武器,接受改编的齐军发动突然进攻,不仅害死了“和平大使”郦食其这个好人,还将己方力量的一部分排斥出革命阵营,这种行为好比李逵乱斧赶跑扈成,李云龙端了谢宝庆的黑云寨,是很严重的政治错误。不仅如此,韩信还要挟刘邦封他为齐王,赤裸裸地挑衅领导,下属不该犯的忌讳他都来一遍,也不难想象韩信最后的下场。如果以刘邦,也就是胜利者的角度来看,韩信确实是作死能手,一点也不怨枉,但看事情不以当事人的角度分析,就以不忠不孝这类道德制高点实行打击的他人的那种人统统都是道德逼。

韩信这么做也是有理由的。征服燕国后,刘邦收缴了韩信的兵权,又派给他一部分兵攻打齐国,结果途中得到齐国已经投降的消息。相信韩信的心情就像李云龙一样,凭什么老子的主攻让人抢走了,韩信是个很贪婪的人,而且吃相难看,把这么个大功劳拱手相让他岂能甘心,所以他假装不知道,继续向齐国进攻。

不得不说刘邦真是个老江湖,征战劝降一手抓,能文能武两开花,一手制造矛盾,假如郦食其没有被烹杀,事后也会和韩信发生矛盾,这才是真正排挤己方力量。并且韩信战功卓著,刘邦不以嘉奖,反而立即没收兵权。韩信在汉中时曾劝诫刘邦莫要像项羽那般妇人之仁,不肯对有功之臣进行封赏。韩信攻灭齐国,手握重兵,完全可以自立,刘邦封的齐王也不过是个命分,如此这般刘邦依然满腹牢骚,最后在张良劝说下才勉强同意,完全违背了革命的初衷和许诺。

韩信和刘邦这对难兄难弟在历史上都有污名,相比之下,刘邦的污名要更多一些。尤其是《王的盛宴》、《神话》等影视剧中为了拔高和歌颂项羽,把刘邦黑得外焦里嫩,体无完肤,只能说流氓真得不好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