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沒有上”幼兒園的小孩子,在一年級表現怎麼樣?

  • 在我們一般的認知當中,都知道幼兒園是每一個孩子進入學校的初級階段。
那些“沒有上”幼兒園的小孩子,在一年級表現怎麼樣?

通常小孩子在幼兒園裡會有兩到三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面,孩子必須克服和親人分離的焦慮感以及結交小夥伴的陌生感。

除此之外,他們還應該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好基礎。比如說語文部分就應該學習基礎的拼音,數學方面就應該學習一下300以內的數字等。

這樣的安排是合理的,不僅可以使得學生在玩樂之餘有事可做,儘早的適應學校生活。而且也可以讓他們早一些明白作為學生應該有的學習責任感與義務感。

  • 可是在很多地方,他們的幼兒園教學質量並不是如此。比如說村小。
那些“沒有上”幼兒園的小孩子,在一年級表現怎麼樣?

在眾多的村小中,我們可以感知他們的“實力”。從師資力量,資源配置到學生培養方案來來思量。

只不過思量之下,不難發現不符合相應規定的存在。

首先教師的選擇上,就是沒有好的標準的。基本上,只要這個人能夠“帶好”一幫小孩子,不惹是生非,作天作地就可以“上任”。

而資源配置上,亦是沒有任何專屬於幼兒園學生的東西。基本上就是一個教室,幾張桌子的事情。整體上簡簡單單,本質上簡陋至極。

最為好笑的是所謂的培養方案,不過就是任課老師隨機的安排。

所以,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得到,大多時候幼兒園的學生都是在外面瘋跑,瘋玩。好像沒有任何的約束力與壓力。

  • 這樣的結果是,他們快樂了幼兒園時期,卻痛苦著整個小學時期,甚至是中學。

因為,上“高年級時”就會發現,人的時間與精力是有限的。幼兒園時期該學的學習任務都被壓縮到小學後,累的不僅是教師,學生也是同樣疲憊的。

我們辦公室就有一個教小學一年級的老師。在開學快要兩個月的時間裡,他依然還在教著大家並不熟悉的拼音。而這些內容本該是在幼兒園就已經接觸過的內容。偏偏因為“低”質量的幼兒園教學。所以,延伸到了現在要還債。

在教育當中存在一個關鍵期,孩子的各種教育如果能契合在每一個階段當中,學習起來就會比較比較容易。

再者孩子的教育存在階段性,分屬不同階段,他們的任務也是不一樣的。一旦我們把本應該做的任務推遲化,那麼後續進程就會變慢,並且效果不甚明顯。

  • 所以,這些都告訴我們教育應該“時宜化”。幼兒園不是託兒所,應該是有教育任務的。

這個教育任務的完成得益於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先進的教育資源,高瞻的教育目標,有效的流程。

由此,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在幼兒園教師的選拔上嚴格化,標準化。並且形成積極有效的評價制度。

而在教育資源的配備上要“捨得”花成本。配備較為完善,先進的軟硬件。

最後關於,教育目的與流程上更是應該有高瞻性的目標和切實性的實踐手段。

幼兒如筍,一朝夕成長。教育如影隨形,需要時效性。

那些“沒有上”幼兒園的小孩子,在一年級表現怎麼樣?

千萬不要讓幼兒身在學校,心在“遊玩”。白白浪費了似水流年,空餘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