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深圳”、“云祭扫”寄哀思 清明掀绿色文明新风尚

“i深圳”、“云祭扫”寄哀思 清明掀绿色文明新风尚

专题

疫情无情人有情,身虽未至情已至。受疫情影响,清明节期间深圳市各大墓园、骨灰堂等殡葬服务机构暂停现场祭扫。为满足群众祭扫需求,时值清明正日,深圳市殡管所工作人员在深圳市吉田墓园西宫广场举行简约祭祀活动,谨以鲜花时果之仪,向抗疫期间全国因公殉职者和深圳建市以来的革命烈士、因公殉职者、器官捐献者、眼角膜捐献者、践行绿色殡葬的骨灰海葬者树葬者,以及在吉田墓园和追思苑其他安息者致祭。今年清明,通过“i深圳”和“云祭扫”,不少市民通过网络致祭追思,实现了绿色祭扫、低碳环保,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i深圳”、“云祭扫”致祭追思,不变的是缅怀和思念

“在这个特殊的时节,我们略备礼品,庄重地祭祀各位先人,既表达我们的敬意,也代表各位先人的亲友表达哀思……”在庄严肃穆的音乐伴奏声中,礼仪人员现场宣读祭文,并完成默哀、鞠躬、献花、系黄丝带祈愿等仪式,代因疫情而不能来现场祭扫的广大亲友传递了对先人的追思之情。

为巩固拓展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形势,深圳倡导市民进行网上祭祀、居家追思等文明方式缅怀先人。3月30日,深圳开通了网上祭奠通道,市民可以通过下载“i深圳”APP选择“清明网上祭奠”网上缅怀先人,也可通过“粤省事”小程序,点击首页“云祭扫”一键进入。

“你走得太急,我都没能好好跟你道别,我真的好想你,想再尝尝你做的饭……我会照顾好家人的,你一定要放心。”王丽(化名)在今年清明通过“i深圳”和“云祭扫”,第一次尝试网上祭奠。简洁的操作方式,让她感到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哀思,也是更为环保和安全的致祭方式。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祭祀引起的森林火灾就约占全年森林火灾总量的40%。大力倡导文明现代、简约环保的祭扫新风,传承弘扬清明文化的同时,降低了实地祭扫人数及祭扫活动聚集感染风险。相较于放鞭炮、烧纸钱等传统的祭扫方式,“i深圳”、“云祭扫”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

家庭祭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过去,在重要祭祀节日,许多家庭都会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祭祀先人。相较于前往墓园祭扫,“i深圳”、“云祭扫”让人们免受舟车劳顿的同时,还能在静谧的氛围中寄托哀思。

此次推出的“i深圳”、“云祭扫”,使用者进入祭扫空间,不仅可以编辑先人生平、献礼以及亲友追思留言,同时还可以分享页面,与其他亲人朋友,共同缅怀先人。这个清明,不少市民选择将家庭祭祀和“i深圳”、“云祭扫”相结合,改变的是祭扫方式,不变的是对先人的缅怀和思念。

世间没有永恒,但爱与思念例外。网络祭扫空间支持分享功能,点击祭扫空间右上角小程序分享按钮,可与其他亲人朋友,共同缅怀先人。深圳市民政局提醒各位市民,“i深圳”、“云祭扫”也能寄哀思,保证自己和家人健康,才是对先人最大的告慰。此外,市民政局将在流程设计、缅怀氛围上进一步完善服务,让网络祭扫更具“人情味”,增加网络祭扫在市民群众中的普遍接受度,让新兴绿色祭扫之风得以固化、延续。

共计免除丧葬服务费1.63亿,生态葬参与度日趋提升

2012年6月15日,深圳出台《免除丧葬基本服务费用实施办法》,免除包扎袋、遗体消毒、遗体接运(普通殡葬专用车)、存放(3天以内)、告别(小型告别厅)、火化(普通火化炉)、骨灰寄存(10年以内)、生态葬(海葬、树葬)等金额,政府为市民共减免1.63亿元。

随着生态葬理念不断普及,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传统的殡葬方式会占据大量的土地资源。选择让人生的“最后一站”生态环保地走向永恒成为新的风尚,生态葬自此走向改革的舞台,其中海葬的参与度自去年来实现大幅提升。自1998年起至2019年11月底,深圳累计共37480具骨灰撒进大海。

对于市民关心的市殡仪馆改扩建项目,预计将于2022年完成。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其中1号楼业务厅,2号楼殡仪市场已经投入使用,3号楼综合办公楼即将投入使用。二期工程的4至10号悼念厅,已完成一半。改扩建三期、四期、五期也将高标准提升设计方案,顺应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求,赋予市民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统筹:张馨怡 文、图:张馨怡

制版:柴华 王娟娟 刘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