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背景下,制約法國城市發展的內在因素及其對近代化的影響


在18—19世紀工業化浪潮的衝擊下,西歐各主要國家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進行著向近代社會的轉變,其中,法國由於其自身特點走了一條不同的近代化之路。作為從傳統農耕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轉變的導航者,城市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法國經濟近代化的歷史重任。然而,在近代化初期,由於法國城市仍很大程度上受制於農村,城市體系的分散和孤立以及國家的過分干預,共同構成了城市發展的阻力,導致城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未完全擺脫中世紀的陰影,同時也對近代法國經濟發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儘管英國式的莊園制度一直被認為是最為典型的封建經濟形態,但法國優越的地理環境和寬廣的六邊形國土顯然更適合於農耕,法國的農民經濟實際上自中世紀以來一直處於歐洲的領先位置。雄厚的農業基礎奠定了近代文明的根基,從16世紀開始法國就已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動。

工業革命背景下,制約法國城市發展的內在因素及其對近代化的影響

法國地形圖


可以確認的是,17、18世紀的法國擁有歐洲大陸首屈一指的工商業和對外貿易,本來按照一種單線的歷史進化理論,法國從傳統的農業文明向近代資本主義文明的進化應是一帆風順的旅程,就像政治上的大革命一樣,一場暴風雨過後,封建制度的汙穢被洗滌得乾乾淨淨,但事實證明,工業革命並未一下子將法國帶入到資本主義的物質文明中,法國人對於經濟上的革命遠沒有他們的政治嗅覺那麼靈敏,他們的反應是如此的遲鈍,甚至於後起的暴發戶美國和德國也一下子將其甩在了後面。

為什麼一向自我感覺良好的法國人在資本主義的競爭中讓別人搶得了先機,為什麼在其近代化過程中政治與經濟的發展表現出如此的不協調,為什麼法國擺脫傳統的桎梏是那樣的艱難,究竟是什麼東西絆住了這位昔日歐洲大陸霸主的腳步?

近代化視野下的城市


“毫無疑問,城市作為工業文明的象徵,財富與夢想的集聚地,應當成為近代化的指南針和導航儀”。

近代化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個城市化的過程。相對於農業的根基作用而言,城市則引導了社會發展的主流和前進的方向,正是城市促使了農民逐漸脫離鄉村,從個體上成為現代人,同時鄉村也日益城市化,有效地融入近代社會體系中。城市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每一項技術革新和生產發展的成果都首先在城市集中體現出來,城市倡導著社會生活方式和時代潮流,尤其當社會朝著現代工業文明演進時,城市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功用更加充分的體現出來。可以說,缺少了城市的角色,近代化將在農業社會的泥潭中迷失方向。

工業革命背景下,制約法國城市發展的內在因素及其對近代化的影響

巴黎


城市是法蘭西曆史演變的路標、阻力和動力。法蘭西“農民經濟”的特徵持續時間導致人們時常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城市的存在,城市的興盛曾給法蘭西帶來了無尚的榮耀。12、13世紀的香巴尼交易會吸引了歐洲大部分的城市,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正是接連不斷地在特魯瓦、普羅萬、奧布河上的巴爾和拉尼輪流舉行的交易會建立了一個經濟世界的中心。

工業革命背景下,制約法國城市發展的內在因素及其對近代化的影響

中世紀的巴黎


城市對法國經濟的貢獻遠不止於此,在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前,我巴黎、里昂、魯昂、波爾多、馬賽、圖盧茲就活躍在歐洲經濟舞臺上,同德意志的漢薩同盟或是地中海的意大利城市相比,法國的城市並不顯得自卑。當歐洲經濟世界改變發展方向而法國的城市還在原地踏步時,蘊涵著法蘭西特性的城市受到了歷史的挑戰。


法國的鄉村經濟對城市化的桎梏


“法國鄉村的潛在力,影響力和約束力也許決定了它長期成為理清我國脈絡所必須參閱的帳本 ”。

馬克.布羅赫在《法國鄉村史》這樣描述法國的鄉村經濟,從11世紀以來確立的“農民經濟”會一直持續到居然包括了甚至超過了19世紀。事實上,直到1931年為止,法國農村人口是一直領先於城市的,而且法國的城市人口比例長期浮動於10%左右。在布羅代爾看來,正是法蘭西的特性塑造了“直到20世紀為止的農民經濟”,並且這種農民經濟的特點已經給法國的深層歷史打上了烙印。

工業革命背景下,制約法國城市發展的內在因素及其對近代化的影響

18世紀法國農村


“農業既是經濟的命根子;它本身又反映著法蘭西的某種觀念”。 “正是農業落後和產量低下才使古老的農民經濟在法國久盛不衰,一直延續到距現代不遠的過去,法國社會直到20世紀中葉基本上仍停留在農民社會和鄉村社會的階段。”

鄉村社會的穩定和封閉使近代法國城市陷入極大的困境之中。本來就先天發育不足,再加上缺乏鄉村有力的供給,城市自然就很難獲得健康的發展。鄉村工業的興盛非但沒有成為城市發展的動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發展。“這種農工合一的經濟結構,使農村社會自給自足,自我封閉,不僅能夠獨立於城市之外而穩定存在,而且可以有效的排斥來自城市的影響,阻礙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滲透。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農業與製造業直接結合引起的巨大經濟和時間的節省,在這裡對於大工業的產物提出了極頑強的反抗。”

工業革命背景下,制約法國城市發展的內在因素及其對近代化的影響

19世紀的法國農村


在18-19世紀的法國,城鄉兩大集團之間的關係不是互為補充,甚至還成為了競爭的對手。鄉村製造商們利用自身靈活便利的優勢和特權的庇護,不斷向城市的統治地位發出挑戰。鄉村工業的膨脹使城市企業不得不花費很大精力去尋找充足而廉價的原料供應,城市企業還必須隨時面對成本低廉的鄉村工業的競爭;同時由於鄉村工業吸納了一部分農村剩餘勞動人口,使農民在從事工業活動之餘還能有時間來照看屬於自己的一小塊土地,這樣城市對農民自然就沒多少吸引力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一直成為早期城市面臨的困境;當然,資金的匱乏也一直困擾著城市的發展。鄉村工業中所獲得的財富並未像我們所想象那樣大部分迴流到城市,相反,“鄉村彷彿是個陷阱,使資金被固定在那裡,而不能充分加以利用”。“當地的大資產者,特別是批發商,已實現了資本積累;他們利用大革命出售國有產業的機會,購買大批地產,他們擁有的地產是大大擴展了,但資金卻因此週轉不靈”。總之,鄉村社會長期而頑固的存在及其超強的穩定性一直是制約城市發展的藩籬。

工業革命背景下,制約法國城市發展的內在因素及其對近代化的影響

法國工業革命


城市體系與市場的分散


單個零星的商業交換活動並不可能產生出資本主義,只有形成有效的市場體系,發展到一定規模,形成一個商業循環動力圈,建立真正的經濟運作體系,資本主義才有興盛的可能。

資本主義的開端是以世界市場的開闢為標誌,而世界市場不是鄉村工業本身所能創造出來的。只有當具有貿易中心的國際商業網和貿易的國際分工日益明確時,以特大型工商業城市為基礎的世界性市場網絡形成,資本主義的萌芽才會成長為參天大樹。從這點上看,法國城市不合理的佈局以及相互之間幾近隔絕的狀態,是很不利於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即使出現了像巴黎、里昂、馬賽這樣的國際性大都市,也只不過是黑暗中的一兩點星辰,最終也無法照亮法蘭西的整個天空。

工業革命背景下,制約法國城市發展的內在因素及其對近代化的影響

19世紀巴黎


如果單就倫敦和巴黎相比,作為歐洲最繁盛的兩座城市幾乎是不相上下的,但英國的優勢在於倫敦是作為一個城市體系中的明星而存在的,而巴黎卻似乎並未體現出作為首都的影響力和輻射力。英國國土面積小,地理差別不大,河流和運河縱橫,公路和鐵路密如蛛網,方便的交通把全國大中小各類城市連接起來。這樣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市場體系,便於商品自由流通和人口遷移,充分利用國內資源和市場,形成經濟發展的整體性。

“國土之大足以構成一個民族國家,國土之小恰好便於統一全國的經濟。”法國過於龐大的國土使經濟生活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

市場的覆蓋範圍並不是以地理疆界為依據,法國近代化過程中始終難以有所突破,就在於原本龐大的市場由於地域的分割而顯得相對狹小,如同世界市場的形成一樣,一個規範完善的流通體系對於構造一個統一的國內市場是至關重要的,而這個體系的載體就是交通運輸能力。

工業革命背景下,制約法國城市發展的內在因素及其對近代化的影響

法國的行政區劃過於密集


1830年前後的法國。運輸的急劇增長使前半個世紀道路建設取得的成就顯得微不足道。在法國的公路上,車輛密佈顛簸,行駛艱難,車輛在“交車時稍有不慎”,難免在道路邊顛覆。尤其,運輸費用極其昂貴。技術和費用似乎都已達到了某種極限。

“整個體系不但不能有所改善,反而越來越不適應新的要求。”儘管各種運輸手段廣泛存在,大道和小路以及水路即可能向全國每一個角落延伸,驛道的興建也進一步加強了不同地區的交流,但法國幅員遼闊,使民族市場建立困難重重。法國的經濟並不是統一的整體,它由一系列外省所組成,各省出於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使道路的修建也帶有地方性,即使由各省巡按使規劃設計的大型工程也很少超出地區經濟和地區需要的範圍。

“這些交通要道遠不足以把地區道路網聯成一片,為地方需要而建設的道路多半處於對外封閉的狀態。在鐵路問世前,法國還沒有形成真正的民族市場。”

工業革命背景下,制約法國城市發展的內在因素及其對近代化的影響

19世紀法國城市交通


市場向來是決定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在與英國爭奪海外殖民地失敗後,國內市場顯然成了法國最後的依靠,但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都沒有足夠的消費能力吸引住投資者的熱情,他們寧願將大筆資金借貸到國外,以收取利息為生。這樣國家即缺少了強大的資金來源,又進一步造成市場的狹小。儘管“農民收入在19世紀40年代和80年代之間也許幾乎翻了一番”,“工商業中工資收入者的報酬從1845年的11億法郎上升到1890年的78億法郎”,但始終未能形成帶動市場需求的大量消費。

法國政府的干預

政府雖然從來不是經濟活動的主體,但政府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它必然會對經濟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崇尚自由主義的英國人強調政府不要干預經濟活動,最好的政府就是什麼也不管,英國的城市是在同王權的鬥爭中逐漸取得獨立的地位,在市場的充分作用下發展起來的。而近代法國的城市則一直處於政府的嚴密控制之下,大革命的後果則加強了這一趨勢。


工業革命背景下,制約法國城市發展的內在因素及其對近代化的影響

法國大革命


國家很早就把城市置於它的監護之下。國家對城市的財政收支、稅收、債務、借貸和償還都進行嚴密的監督;關注城市的物質生活和物質供應;通過推廣官職捐買制度,使各市政官職由推選改為捐買,即由所謂“商人”購買公職;並從城市收益中提取很大一個比例。最後,國家還在城市發行公債。總之,城市的資金就這樣被國家變著法子所佔有和挪用。


工業革命背景下,制約法國城市發展的內在因素及其對近代化的影響

大革命後法國建立的政府均帶有獨裁性質


舊制度下的法國到處關卡林立,國家對各地不同的經濟利益並沒有好的辦法使之統一起來。在城市與鄉村的對抗中,政府不再持“不偏不倚”的立場,轉而偏向農村。1762年的命令明確作出規定,“破除可能阻繞工業進步,特別是鄉村工業進步的各種障礙。”

舊制度後期的法國深受重農思想的影響,當然在經濟政策上對農村有所偏好,城市無疑是其最大的受害者。


按照一般的邏輯推論,正是法國大革命促使了封建制度的瓦解,掃清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障礙,由此才開始了法國的近代化之路。顯然,革命在打碎一箇舊世界方面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但用革命的手段去建設一個新的法蘭西是否真的有效就很難說了。法國的近代化之路的坎坷使人們不禁對大革命帶來的影響產生了疑惑,到底是路易十四還是拿破崙更適合帶領這個國家走向近代化。

“大革命把資本趕往國外,通貨膨脹毀滅了有儲蓄的人們,它不利於生產性的投資,有利於投機方式的投資。大革命和帝國毀滅了法國巨大的海上貿易”。

“拿破崙的保護主義漸漸不再是促進工業的因素,而變為戰爭的工具,這點就是保護主義失敗的原因”。 “革命立法加強法國農民個人主義的傾向,加強農民佔有土地的頑強決心。大革命和帝國把法國社會的根基和過去一樣深深紮在農村”。

總之,那個特殊年代所造成的深遠影響並未隨著拿破崙帝國的覆滅而煙消雲散,隨後的歷史證明這場革命更深層的意義遠不止於推翻了一個封建王朝,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塑造了19世紀乃至20世紀法國的形象,包括政治的,經濟的,也許更多的方面。


法國近代化道路的特殊性


18—19世紀是近代化轉型的關鍵時期,而法國的城市偏偏陷入發展不足的窘境,“從18世紀起幾乎直到今天,城市確實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但法國的近代化之路並未因此而停頓下來,而是根據自身的特點有秩序地持續性地朝著近代化的方向演進,既未出現持久不變的加速增長,也未陷入可怕的停滯狀態。因此,法國的近代經濟發展既不能完全由城市來承擔責任,又多少受到城市發展缺陷的影響。

鄉村社會的命運長久地與法國曆史聯繫在一起,無疑是不利於近代城市成長的。鄉村社會承載著法國曆史的積澱,是法蘭西民族的根基所在,近代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意味著對鄉村社會的徹底改造,從制度到農民本身,遺憾的是改造過程並不是在城市的控制下展開的,由於缺少來自城市的巨大沖擊力和先進經濟因素的引導,鄉村的自我改造顯得十分緩慢而且缺乏成效,延續了上千年的習慣與傳統頑強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尋找生存的空間,因而它必然會對法國近代化的方式與特點發揮潛在的影響力。

工業革命背景下,制約法國城市發展的內在因素及其對近代化的影響

法國鄉村

法國近代城市似乎總喜歡單槍匹馬式的英雄主義作風,並且拒絕將自己歸入法蘭西經濟發展的整體中,而過於寬廣的國土則加劇了分散和孤立的傾向,這樣至少導致了兩點後果:一方面,儘管某些城市取得了一些進步,但城市發展缺少系統性和整體性,始終難以形成對國家經濟的巨大影響力;另一方面,地域分化嚴重,致使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法蘭西經濟缺少統一性。城市體系遲遲不能形成,市場因而只能侷限於狹小的地域範圍內,不能擴展為全國性的統一市場,因而造成容納力相對有限,不適於近代經濟發展的規模化要求。

工業革命背景下,制約法國城市發展的內在因素及其對近代化的影響

法國城市化

儘管近代法國奉行英國式的自由主義,但政府卻一直未放鬆對經濟活動的監管。或許是對企業本身的能力不放心,或許是為了維護舊貴族的利益,更多的則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政府一直未讓城市真正獲得自由的發展空間,相反以各種藉口加重對城市的勒索。城市總是處於任人擺佈的地位,甚至往往成為戰爭和動亂的犧牲品。大革命所形成的激進主義風格使近代法國的政局總是處於動盪之中,每一次政治上的更迭難免對經濟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政府總是不斷改變經濟政策,以迎合其政治統治的需要,於是法國的近代化發展被操縱在一群政治官僚手中。

工業革命背景下,制約法國城市發展的內在因素及其對近代化的影響

法國啟蒙運動


結語

18-19世紀的法國城市似乎還未找準近代化的感覺,依然沉浸於傳統的夢幻之中,然而,工業革命所造成的歷史轉折卻毫不留情地席捲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在傳統和變革勢力的不斷調和與相互妥協下,法國的近代化趨勢已不可逆轉。傳統的影響是那樣的根深蒂固,不可能在朝夕之間完成對整個民族的近代化改造,變革的力量勢必會遭到傳統頑強而有力的抵抗,同時工業革命又為法國指明瞭近代化的方向,一切歷史演化的結果只能是朝著這個方向邁進,因此,傳統與變革的因素不斷的交融並相互作用,最終以一種漸進而平緩的方式表現出來,法國的近代化或者說法國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便像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那樣,雖然缺少了波瀾起伏般的激情,但也保證了法國社會的正常演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