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立功”了,還是“獲罪”?陝西這14個千年古鎮的改名

郭沫若是“立功”了,還是“獲罪”?陝西這14個千年古鎮的改名

1964年,郭沫若以一篇《日本的漢字改革和文字機械化》間接的促使陝西14個千年古鎮的改名。在這一篇文章中舉例了日本使用漢字在文字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績,於此就指出我國也應該如此,儘快趕上步伐。文中指出生僻字眼的地名,請把它們改換成同音的常用字。擬聲詞和外國的人、地名可以用拼音寫等等。

郭沫若是“立功”了,還是“獲罪”?陝西這14個千年古鎮的改名

郭沫若是“立功”了,還是“獲罪”?陝西這14個千年古鎮的改名

這篇文章一經發布,就引來了熱議,而當這篇文章被胡喬木看到,於是力挺郭沫若此舉,覺得這這做法可以顯示出“新”,因為新中國嘛!再者也可以使得有些地區便於讓人記住,於是就親自書信一份給了原西北局第一書記劉瀾濤,提出陝西就有不少難認難讀的生僻地名字,這很可能會帶來不好的影響,所以建議帶頭改一改。而劉瀾濤看後覺得甚可,於是就轉給了陝西省第一書記張德生,張德生看後就交給了省民政廳辦理,於此陝西有些地名的改名就開始拉開了序幕。

郭沫若是“立功”了,還是“獲罪”?陝西這14個千年古鎮的改名

1964年9月9日,陝西就以一篇《為減輕群眾和兒童學習使用文字時的負擔,我省14個生僻地名改為常用字》開啟了陝西地名的改名,“鄠縣”改名“戶縣”,盩厔改成周至縣,邠縣改為彬縣,醴泉改成禮泉縣,栒邑改成旬邑縣,汧陽改成千陽縣,郿縣改成眉縣,郃陽改成,雒南改成洛南縣,商雒改成商洛縣、洵陽改成旬陽縣,沔縣改成勉縣,鄜縣改成富縣,葭縣改成佳縣,於是這14個千年古鎮都改頭換面了。

郭沫若是“立功”了,還是“獲罪”?陝西這14個千年古鎮的改名

至於郭沫若這一建議是好是壞,我們不能去評判,但在當時的背景下看來,改名或許是一項不錯的建議,因為建國初期,剛剛消停的戰火,使得民眾得以休養生息,只不過大多數人因為戰亂而致使所受的文化程度有限,對於這些生僻字來講,壓根無法使得,這也使得一些事情辦起來非常棘手,所以後面才會開展掃盲,而對於古縣名改革,化繁為簡,通讀易寫,這也是便於民眾,利於民眾。所以這樣看起來,郭沫若確確實實為此“立功”了。

郭沫若是“立功”了,還是“獲罪”?陝西這14個千年古鎮的改名

當然有人也會覺得其“獲罪”,覺得這是老祖宗留下的千年傳承,不可輕易改動,比如山東省,作為孔孟之鄉,也有許多生僻字縣名,但其卻沒有改一個,延續了文化傳承,難道這就是說明山東人的文化就比陝西人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