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秸稈焚燒屢禁不止?農民的心聲如何傾述?

每年的國家一號文件都是關於三農的,今年也不例外,咱們國家對三農是很重視的。恰巧春耕來臨,一號文件頒佈,三農得到更多關注之際,農業中事關秸稈的燒與禁再次成為大家討論的話題。

為何秸稈焚燒屢禁不止?農民的心聲如何傾述?

在我國,法律明確規定秸稈禁止露天焚燒,並制定多項政策鼓勵秸稈資源化利用,但實際上秸稈的資源化利用與田間焚燒的矛盾是長期存在的。以黑龍江為例, 自2018年12月中旬以來,黑龍江省多地發生秸稈露天焚燒問題,多人受處分,並且五常市、甘南縣、齊齊哈爾市梅里斯區、富裕縣、肇源縣等地按《黑龍江省禁止秸稈露天焚燒工作獎懲暫行規定》被扣減了相應資金,其中,五常市被扣除2202萬元。

按理說,秸稈資源化利用是有益的,是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是生態環保可持續的,且歐美等發達國家用自身發展經驗證明,秸稈的回收利用是可行的。但為什麼我國不少地方在政策落實過程中仍難以避免秸稈焚燒火點的出現呢?

為何秸稈焚燒屢禁不止?農民的心聲如何傾述?

其實各地對政策落實都很堅決,只不過落實並非易事,這不是因為“刁民”多所以阻力大,而是因為農民農業之事無小事,關係的節點太多。簡單的說,假若秸稈禁燒並資源化利用對農民有利,並且切實可行,那大家肯定會有積極性,好好配合。

只是,秸稈的資源化利用並非一句口號,而是需要很多的配套行動,更需要傾聽農民的心聲,明白他們的需求,並尋找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農民有什麼心聲?比如秸稈的銷路問題,對農民來說,滯銷是常見的,即便找到回收企業,人力和運輸成本高,也可能是賠本賺吆喝;比如秸稈的還田問題,需要依靠大型農業機械在收割中粉碎深犁,這些機械的購買和租用價格不菲,小農戶負擔不起;再比如,秸稈還分類,水稻秸稈,玉米秸稈等,不同的秸稈粉碎還田或是腐熟還田的要求還不一樣,沒有通用的粉碎還田一說,不加以區分,可能導致秸稈無法分解腐熟,影響農民來年的春耕起攏,甚至出現病蟲害等。

為何秸稈焚燒屢禁不止?農民的心聲如何傾述?

總結起來,農民想要表達的心聲,不是要燒秸稈,而是秸稈燒了還田是無奈的選擇。 農民的這種無奈,應該是未來秸稈禁燒工作要重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