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困難,是因為讀書少麼?


寫作困難,是因為讀書少麼?


1


前幾天,就碰到了這樣的問題。這個問題曾幾何時,困擾了我一陣時間。

我從小喜歡讀紅樓夢,10歲的時候,雖然認字也不全。但是也讀完了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每隔一個月,就會上城裡新華書店,淘起我喜歡的書,所以從小到家的寫作能力還不錯,也因此獲得過全國作文比賽的一等獎。

後來上大學,揹負在身上的學習壓力,突然釋放了,很少去握筆去寫東西了。漸漸地,拿起筆來,卻不知寫什麼了,無從下手。

如今大概在寫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在思考,其實不是因為讀書少了,而是隨著寫作的受眾的變化(以前寫是給同學老師看的,如今是寫給大眾看的)。寫作的邏輯要求高了,就如同我在讀書的時候,有沒有把那本書讀透,有沒理解或者吸收書的思維狀態。


寫作困難,是因為讀書少麼?


如果沒有,確實與構建寫作思維,還差個臺階。

2


世界級語言學家,史蒂芬·平克有一本很好寫作暢銷書——《風格感覺》。這本書說到,我們在認知的時候,會把我們接收到的線性概念和文字,會儲存轉化為樹狀知識網,然後由大腦進行儲存。寫作就是把這個過程顛倒過來,即把腦子裡的知識網,提取出來,然後在紙上線性展開。

這裡給我一個啟發,就是我們的思維分為三個層級:思維網、思維樹和思維串


思維網,你可以理解為我們平時做的思維導圖,圍繞一箇中心和幾個分主題。我們會把所有相關的信息以樹枝形象,鏈接在一起,但單純看分散的信息,倒看不出兩者的必然關係。

但當每個信息點與主題梳理清晰關係後,你會發現存在著必然的邏輯關係,這樣清晰的狀態便形成了思維樹。

而在我們平時寫作接觸的更多的是“思維串”,我們去做任何一件事情,比如早上上班,晚上下班,我們說話做事,包括寫作都是線性的。

寫作困難,是因為讀書少麼?


從本質上說,這些都是在二維空間裡所發生的動作。比如你看一本小說,雖然是呈現的是一行行的字,但是我們可以把內容許多行串聯而成的線,不影響閱讀。

隨便舉個例子,“床前明月光,意思地下霜”,也可以是


床前明月光,

意思地下霜。


當我們讀書的時候,動作同時進行的動作幾乎沒有。因為線性的邏輯在這,第一步做什麼,下一步做什麼,這樣的線性呈現就叫思維串。


回到我們主題來,相信你可能理解,在你看完一本書,你認為你看明白了。可是一旦寫作,或者僅僅把書中的價值點說給別人聽的時候,很吃力!

那是因為你還是停留在思維網的狀態,離思維串這樣的邏輯狀態,還差著整理分析的過程。

寫作困難,是因為讀書少麼?

3


你看別人寫作行雲流水,其實在私底下,他們花了更多的時間,把平時輸入的散狀的知識點,整理成思維樹,又把思維樹轉變為思維串。

故而讀書和寫作更像是個鏡像關係,讀書是把線性的語句中,吸取記憶點,歸納到網狀的思考中。寫作則是從網狀的思考中,整理成線性的語句。

不管網上的教你寫作的方法,其實是就是幫你構建思維網、思維樹、思維串其中的一種。摘抄、記筆記、在書上寫寫畫畫…都是從事書中攜取有價值的內容,構建你的思維網。

我們平時做的思維導圖,列提綱則是把思維網轉變成思維樹。而怎麼把而如何把思維樹轉化為思維串,這個其實更接近我們見到的寫作技巧,而這個方法就多種多樣了,甚至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的寫作方法。

寫作困難,是因為讀書少麼?


思維樹這個層次,其實我們並不陌生,我們小時候寫作文的時候,老師經常叫我們列提綱。現在很多朋友寫作時候,總想著“越級”,但直接從思維網轉變成思維串,是比較困難的。

4


這裡我先給出兩種寫作“套路”。

一種是確定一個主題,先構思大綱,想想哪些內容是現成的,還是欠缺的。如果欠缺,先進行頭腦風暴,把頭腦的碎片的詞語和句子都整理歸納出來,然後梳理一個大綱出來。

對於文字,內容是肉,結構是骨,修辭是皮,缺一不可。但行文路徑無非兩種,一種現有骨架,然後尋找內容豐富骨架。另一種是找到豐富的內容,然後找到一個合適的骨架立起來。

寫作困難,是因為讀書少麼?


當然你要是知識淵博,可能不需要一步一步地機械進行,當確定一個主題後,知識點一個一個蹦出來。但是要明白的是,他們在潛意識中完成了這樣的轉變步驟。

我們要做的是,找到方法,不斷輸入,吸收,整理,才能增長寫作水平。上面說的三個層級是幫助你容易上手的方法,事實上,這個也不是很玄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