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困难,是因为读书少么?


写作困难,是因为读书少么?


1


前几天,就碰到了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曾几何时,困扰了我一阵时间。

我从小喜欢读红楼梦,10岁的时候,虽然认字也不全。但是也读完了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每隔一个月,就会上城里新华书店,淘起我喜欢的书,所以从小到家的写作能力还不错,也因此获得过全国作文比赛的一等奖。

后来上大学,背负在身上的学习压力,突然释放了,很少去握笔去写东西了。渐渐地,拿起笔来,却不知写什么了,无从下手。

如今大概在写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在思考,其实不是因为读书少了,而是随着写作的受众的变化(以前写是给同学老师看的,如今是写给大众看的)。写作的逻辑要求高了,就如同我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把那本书读透,有没理解或者吸收书的思维状态。


写作困难,是因为读书少么?


如果没有,确实与构建写作思维,还差个台阶。

2


世界级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有一本很好写作畅销书——《风格感觉》。这本书说到,我们在认知的时候,会把我们接收到的线性概念和文字,会储存转化为树状知识网,然后由大脑进行储存。写作就是把这个过程颠倒过来,即把脑子里的知识网,提取出来,然后在纸上线性展开。

这里给我一个启发,就是我们的思维分为三个层级:思维网、思维树和思维串


思维网,你可以理解为我们平时做的思维导图,围绕一个中心和几个分主题。我们会把所有相关的信息以树枝形象,链接在一起,但单纯看分散的信息,倒看不出两者的必然关系。

但当每个信息点与主题梳理清晰关系后,你会发现存在着必然的逻辑关系,这样清晰的状态便形成了思维树。

而在我们平时写作接触的更多的是“思维串”,我们去做任何一件事情,比如早上上班,晚上下班,我们说话做事,包括写作都是线性的。

写作困难,是因为读书少么?


从本质上说,这些都是在二维空间里所发生的动作。比如你看一本小说,虽然是呈现的是一行行的字,但是我们可以把内容许多行串联而成的线,不影响阅读。

随便举个例子,“床前明月光,意思地下霜”,也可以是


床前明月光,

意思地下霜。


当我们读书的时候,动作同时进行的动作几乎没有。因为线性的逻辑在这,第一步做什么,下一步做什么,这样的线性呈现就叫思维串。


回到我们主题来,相信你可能理解,在你看完一本书,你认为你看明白了。可是一旦写作,或者仅仅把书中的价值点说给别人听的时候,很吃力!

那是因为你还是停留在思维网的状态,离思维串这样的逻辑状态,还差着整理分析的过程。

写作困难,是因为读书少么?

3


你看别人写作行云流水,其实在私底下,他们花了更多的时间,把平时输入的散状的知识点,整理成思维树,又把思维树转变为思维串。

故而读书和写作更像是个镜像关系,读书是把线性的语句中,吸取记忆点,归纳到网状的思考中。写作则是从网状的思考中,整理成线性的语句。

不管网上的教你写作的方法,其实是就是帮你构建思维网、思维树、思维串其中的一种。摘抄、记笔记、在书上写写画画…都是从事书中携取有价值的内容,构建你的思维网。

我们平时做的思维导图,列提纲则是把思维网转变成思维树。而怎么把而如何把思维树转化为思维串,这个其实更接近我们见到的写作技巧,而这个方法就多种多样了,甚至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写作方法。

写作困难,是因为读书少么?


思维树这个层次,其实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老师经常叫我们列提纲。现在很多朋友写作时候,总想着“越级”,但直接从思维网转变成思维串,是比较困难的。

4


这里我先给出两种写作“套路”。

一种是确定一个主题,先构思大纲,想想哪些内容是现成的,还是欠缺的。如果欠缺,先进行头脑风暴,把头脑的碎片的词语和句子都整理归纳出来,然后梳理一个大纲出来。

对于文字,内容是肉,结构是骨,修辞是皮,缺一不可。但行文路径无非两种,一种现有骨架,然后寻找内容丰富骨架。另一种是找到丰富的内容,然后找到一个合适的骨架立起来。

写作困难,是因为读书少么?


当然你要是知识渊博,可能不需要一步一步地机械进行,当确定一个主题后,知识点一个一个蹦出来。但是要明白的是,他们在潜意识中完成了这样的转变步骤。

我们要做的是,找到方法,不断输入,吸收,整理,才能增长写作水平。上面说的三个层级是帮助你容易上手的方法,事实上,这个也不是很玄的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