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从学习语文课起步

写作,从学习语文课起步

在中学任教的师兄正在创办校刊,约我作文一篇,与中学生朋友谈谈写作经验。说实话,我自己也在学习写作,就谈谈学习写作的体会吧。

对于写作,我既害怕,又喜欢。说害怕,是因为写作是一项富于创新的复杂的脑力活动。只要不是抄袭,世界上没有两篇完全相同的文章。说喜欢,也是因为写作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具有创造性的脑力活动。因此,学习写作,最实际的目的是训练创造思维,提高表达技能。而思维,很多时候比知识还要重要。

写作难吗?这是一个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老师告诉我,写作一点都不神秘,写作即是说话,是“用笔在纸上说话”,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说是“用笔发言”,或者说是用“键盘发言”。正如一个人从出生到学会说话要经历“牙牙学语”的过程一样,写作也有一个“牙牙学语”的过程。对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这个“牙牙学语”便是学写作文。

作文是写作,但写作不仅仅是作文。学习写作,从学习写作文开始最有效。在写好作文的基础上,即进入更高一级的目标——创作。

对学生来说,学习写作文的第一步是学好语文课。很多作家最初的写作启蒙便是语文课。我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在他少年时期,那时中国的乡村普遍贫困,能借到的书很少,他家拥有的书更少。他把班主任老师那几本书和周围十几个村子里的书借读完后,就反反复复地读他大哥留在家里的那一箱子中学课本。那时中学的语文教材分成《汉语》和《文学》两种。《汉语》是古文、语法,《文学》则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的节选。那几册《文学》课本,极大地开阔了他的文学视野,点燃了他的写作激情。无独有偶,我国著名作家叶永烈这样回忆语文课给他的最初的文学启蒙:老师常常要我们背课文。年少时,脑子似海棉,最容易吸收知识的营养。一课一课地背诵,把一篇又一篇文学名著,刀刻铜铸一般,深深印在脑海中。后来,在写作时,好诗妙词常常会在脑海里不知不觉地蹦出来,从笔端流出来。细细一查究,这些储存在记忆仓库里的文学“地址码”,有不少是当年背语文课文时“输入”的。可以说,今天的中小学语文课本,是短篇文学作品荟萃,是学习写作文的范文。

以上两位作家的阅读和创作经历启迪我们,从学习语文课中提升作文能力,可从以下几点努力。

一是多背诵。吟诵的好处很多,古今作家对此深有体会。郑板桥曾说:“苟能背诵如流,则下笔作文,思潮坋涌,不患枯涩矣。”又说:“但须有志有恒,多读多作,方有成就。”杜甫则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谓“破”,既指多回翻读,新书也会翻烂翻破,也指能扫除书中的障碍,能熟练背诵,精义都读通、读穿、读透。巴金写道:“从小就读过不少散文,……当时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就能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是的,读多了,读熟了,既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又掌握多种写作技巧,写作能力自然得到提高。巴金提到的《古文观止》一书确实值得多读、多背、多抄。你看,其书名一点都不谦虚:要学古代散文,看此本足矣。的确,此书汇聚了历代散文的精华。

二是多分析。好文章会说话,会传授写作经验,传授文章应该如何写的经验。但这种经验,不轻意领悟和获得,需要我们阅读时多加分析文章写作的妙处,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如何谋篇,如何布局,如何取材,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收尾,等等。要“站”在语文课本之上,这样才能看得远,看得清。

三是多动笔。“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明了多动笔的重要。要多写读书笔记、多写日记、多写作文,把课文中的亮点、感悟记下来,把好的词语、句子、段落抄下来,把精彩的论点、观点摘下来,把名段、名句记下来,闲暇时多翻翻、多记记,并尝试在写作中加以运用。宝剑是武者的第二生命,对于写作者来说,词汇恰似武者手中的宝剑。可以说,语言是写作的第一要素,词汇量的大小不仅决定着写作的表达程度,还决定着写作者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写作者的掌握的词汇越多,其思想就越深邃、越清晰、越准确,其思维就越深广。然而,正如毛泽东所言,“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要熟记基本词,多记新词;要下苦功夫,牢记甚至背诵一定数量的课文和范文;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更好地把词汇融化在血液里。

当然,学写作文可以从语文课起步,但又不能局限于语文课,除了语文课,尤其是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应将目光投向课外经典读物,从古今中外的名著中吸取无穷无尽的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有一天,当你站在众多文豪的肩膀上时,你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和体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